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03出版

气候变化与社会适应:基于内蒙古草原牧区的研究

电子书

暂无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1人在看
先晓推荐
本书用详实的数据、鲜活的个案、系统的分析,揭示了内蒙古草原牧区的气候变化与制度变迁。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功利主义的消费模式,并不能提升草原牧区的社会适应力。只有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建设,才能有效提升并可持续地保障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社会适应力。 潘家华,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本书在梳理牧民和社区脆弱性与恢复力(弹性)深层原因的同时,揭示了一种不曾预料到的风险:不当的气候变化适应措施可能对牧民产生比气候变化本身更严重的不利影响。这提醒我们,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和社区群众应该一起识别和确定有针对性的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白爱莲,原北京福特基金会环境与发展项目官员 本书用详实的数据、鲜活的个案、系统的分析,揭示了内蒙古草原牧区的气候变化与制度变迁。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功利主义的消费模式,并不能提升草原牧区的社会适应力。只有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建设,才能有效提升并可持续地保障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社会适应力。                         潘家华,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本书在梳理牧民和社区脆弱性与恢复力(弹性)深层原因的同时,揭示了一种不曾预料到的风险:不当的气候变化适应措施可能对牧民产生比气候变化本身更严重的不利影响。这提醒我们,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和社区群众应该一起识别和确定有针对性的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白爱莲,原北京福特基金会环境与发展项目官员 这是我读到过的国内第一本从社会学视角研究社区层面上应对气候变化的著作,很具有学术上的思辨力和政策上的启示性。气候变化,或许能让主流发展思路重新思考草原放牧畜牧业的价值所在;亦或许,成为压倒已然伤痕累累的草原牧区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李文军,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的重要创新点在于将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宏观命题带入到“地方性”的语境中来探讨其社会性的影响,引入了理解气候变化的社会学新视野。该书提出的以提高社区的“社会适应力”为中心的社区自主治理草原方案对中国生态脆弱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包智明,环境社会学专家,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097-5783-3总页码:304
字数: 320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用详实的数据、鲜活的个案、系统的分析,揭示了内蒙古草原牧区的气候变化与制度变迁。作者指出,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功利主义的消费模式,并不能提升草原牧区的社会适应力。只有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建设,才能有效提升并可持续地保障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社会适应力。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前 言 草原畜牧业与气候变化/1

第一部分 内蒙古的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第一章 内蒙古的气候变化/3
第二章 北方草原灾害与应对策略研究/29
第三章 两个典型案例/49

第二部分 脆弱性与贫困
第四章 引语/69
第五章 牧民定居、草原碎片和牧区市场化的影响/83
第六章 牧民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脆弱性/104
第七章 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牧区贫困/127

第三部分 气候变化与密集型资源开发体制
第八章 引语/151
第九章 草原传统知识与地方制度:如何与“不确定性”共存/158
第十章 密集型资源开发体制(一):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172
第十一章 密集型资源开发体制(二):国家能源开发中的草原社区/196

第四部分 适应力与可持续发展
第十二章 引语/207
第十三章 从适应能力的角度看农牧转换/219
第十四章 构建基于社区的草原管理等级框架/236
第十五章 重建社区的草原管理/249

参考文献/266
后 记/286
卷册系列共0个资源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张图片
包含0张图表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