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11出版

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修订版)
电子书

50.4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4人在看
先晓推荐
延绵1300余年的科举,是除皇帝世袭制外,对中国影响最长久与深远的制度。1905年清廷下诏停止科举,于近代社会转型至为关键,亦为中西学地位转换之枢纽。前人对科举停废影响的关注或聚焦于教育,或集中于乡村,对停科举于官制改革、城市百业繁兴的促进推动多有忽略,本书充实并丰富了这些方面的内容,表明以改科举和最终停罢科举为枢纽,戊戌与新政改革前后贯通,兴学堂、办报馆、印图书、开演讲、启民智,使法律和公共治安观念、平等与国民意识均通过报刊与教科书等形式进一步传播,继而内外官改制全面展开,法官、巡警等新的考试及职业资格任用制度逐步建立。指出新的社会规范及人才标准逐渐变化形成,以及学堂的兴办与扩展,虽存在种种问题,但毕竟有利于百业繁兴、开民智与近代文化事业发展的事实,说明改科举本应社会变动而起,其革废的过程与结果,反过来加速了近代社会的整体变动。 科举制在中国延绵近1300年,影响深远。1905年清廷下诏停止科举,于近代社会转型至为关键,亦为中西学地位转换之枢纽。停废科举逾百年仍众说纷纭,与忽略改科举进程的运作成效及其间曲折复杂的人事不无关联。鸦片战后60多年间,议改科举经历了纳科目、学堂于科举及纳科举于学堂两个取向截然相反的阶段。清廷修复京师贡院的讨论,促成朝臣疆吏合谋干预,导致科举由减额渐停跳跃至立停。立停科举本意并非废科举,而是将科举抡才与学堂培才功能合二为一的设计。清廷重视科举善后,却低估士子对科举的心理依赖,造成仕途拥堵与混乱。改科举与停科举因社会变动而起,前后贯通戊戌至新政,推动办学堂、印图书、开演讲、兴百业、启民智、改官制,进一步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变革。但学堂育才强调知识获取与做事能力,忽略圣贤义理与做人的品行,使伦理社会的中国陷入文化道德之殇,成为后科举时代的一大难题。
相关海报
视频读书
【2022年鸣沙史学嘉年华】第三场 人文化成:知识、教育与社会重塑鸣沙史学嘉年华
作者:王东杰 张仲民 陆胤 季剑青 收藏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201-0995-6总页码:472
字数: 388千字装帧:精装
内容简介
科举停废是近代社会最重要的变动之一,作者在充分挖掘史料特别是使用大量媒体史料的基础上,将科举停废与晚清整个社会变革联系起来考察,细细探究,纠正了过去认识的一些偏差误解,使读者对科举停废与近代社会关系的认识更加清晰,研究证实制度变动并非孤立, 必须将立停科举的过程,与清末民初社会的整体变动联系考察,才能正本清源。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关注先晓书院
了解更多专业知识

先晓书院APP下载

下载APP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