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07出版

公共艺术与中国实践——以第二届“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为例

纸质图书

暂无

电子书

39.2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5人在看
先晓推荐
基于长江沿线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环境,出于让周边社区浸润于艺术氛围的目的,发挥美术院校参与社区建设的作用,本届“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以“因缘聚艺众生关切”为主题,探索丰富长江沿线和周边地区乡村振兴与社群复兴的实践途径。这届活动范围由西到东跨越5000多公里,公众参与面广,涉及问题丰富,创作手段多元,艺术形式多样,是国内首次探索共识共情共生、多地共时联动的公共艺术实践。以此共同行动探索更全面地呈现当下中国现场和社群生态的路径,更直接地展示长江沿岸不同高校的学术生态体系,显现中国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在运用学术力量进入社会现场的创作伦理与态度、价值与纬度、方法与路径、语义范式与审美特征以及类型与表现等。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228-1048-5总页码:208
字数: 145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公共艺术是一门以公共价值、人文关怀理念和当代艺术审美范式介入城乡公共空间需求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视觉美学重塑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场所的艺术形态为探求内核,具有公共性、互动性、艺术性、在地性表现特质,美术学与设计学等学科跨界融合的当代新型艺术。 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八十年代概念引入与转译、城市雕塑本体即公共艺术、城市美化艺术、到与公众互动并介入地方重塑的艺术等各个阶段。当下,公共艺术正逐步表现出与日常生活越来越紧密的联系。社会现场与日常生活中丰富的肌理及问题成为公共艺术重要的创作动机基点及灵感来源。公共艺术力求在丰富的实践中,弥合艺术与社会的边界,深入社群,连接人际交往,有效地探索“关系美学”以及对话的社会效力与意义,促进艺术与社会创新的关系构建。 《公共艺术与中国实践》尝试性地探索在中国当下的公共艺术,根植于中国场所空间和时代命题,从历史的维度、共生的社群、生态的未来、知识的方向四个路径出发,强调跨界融合、多元互通、青年力量,探讨中国特色公共艺术创作模式、应用模式以及田野创作的方法论,从而试图满足公共艺术、雕塑、景观艺术、生态艺术、艺术人类学等专业研究者及学生对中国公共艺术发展进行探索的需求。

展开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