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08出版

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3)

电子书

109.2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4人在看
先晓推荐
中国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国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社会文化的集合体。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类大运河规划、规范、法规,涉及遗产保护、旅游规划、河道管理、交通运输四大类内容,在制度层面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目标和框架。 自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运河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旅游事业迅速发展,交通运输量逐渐增加,运河文化研究得以深化,运河学概念被提出。 本书从运河区域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与提升、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旅融合、城镇与乡村振兴、交通运河与港口建设、世界运河七个方面,利用官方数据和实际调查资料,对中国大运河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做出细致的考察和梳理,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228-2232-7总页码:356
字数: 369千字装帧:精装
内容简介
中国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国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社会文化的集合体。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类大运河规划、规范、法规,涉及遗产保护、旅游规划、河道管理、交通运输四大类内容,在制度层面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目标和框架。 自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运河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旅游事业迅速发展,交通运输量逐渐增加,运河文化研究得以深化,运河学概念被提出。 本书从运河沿线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生态保护与提升、文旅融合、运河城镇与乡村振兴、运河交通与港口建设、世界运河七个方面,利用官方数据和实际调查资料,对中国大运河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做出细致的考察和梳理,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

图书摘要
本书为第六本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全书内容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第二部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篇,第三部分为生态保护与提升篇,第四部分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篇,第五部分为文旅融合篇,第六部分为城镇与乡村振兴篇,第七部分为交通运河及港口建设篇,第八部分为世界运河篇,总计24篇研究报告。
总报告对国家及沿线省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政策制定、项目推进情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分析和探讨了当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提出解决思路与发展路径,对全书起到统揽全局、提纲挈领的作用。
运河区域高质量发展涉及经济、民生、产业、生态、文化景观、旅游等诸多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基础,文化是政治与经济的反映,同时文化也会反作用于经济。运河区域高质量发展,既包括区域内文旅融合、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园区建设、乡村振兴等,也涵盖运河生态修复、环境治理、文化遗产保护等,是一项长期且持久的工作。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与重大文化工程,其意义巨大。目前沿运各省市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的指导下,相继制定了本省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的相关方案,部分规划已经落地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既要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家战略相结合,体现合力的优势,同时还要展现区域特色,发挥特长,减少同质化与重复性建设,实现文旅融合的科学性发展,以文彰旅、以旅塑文,促进大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大运河区域的文旅融合不是文化与旅游的简单相加,而是科学有序的交融与互动,实现一种长久且良性的发展。大运河沿线区域文化资源丰富,既包括河道、船闸、桥梁、堤坝、庙宇、关榷、衙署、民居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涵盖饮食、音乐、舞蹈、曲艺、戏剧、医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过程中,要将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既要体现差异与特色,同时还要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融合。在深入挖掘运河文脉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开发特色产品、强化服务意识、丰富宣传路径,促使文旅融合发展有特色、有创新、有品牌、有未来。
运河城镇发展与乡村振兴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异常关键。大运河沿线区域分布着大量的城镇、乡村,它们与大运河唇齿相依,是大运河变迁的见证者与亲历者,既受运河滋养,又影响运河。大运河沿线城镇与乡村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同时也存在河道淤塞、生态脆弱、文化流失、污染加剧、产业落后等问题。要实现运河沿线城镇与乡村的科学与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护好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对环境的治理与整顿,建设大运河生态旅游廊道与乡村文旅产业,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加强产业融合、提供政策资金扶持等措施,使运河区域古镇打造、乡村研学、非遗开发更加成熟与系统化。
大运河最直观的作用为航运交通。京杭大运河在2022年实现了全线通水,为全线复航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与借鉴。目前,大运河交通及港口建设日益完善,航运量稳步提升,在国家内河运输中仅次于长江、珠江,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但同时也应看到,沿运各地交通建设存在缺乏交流合作、运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大运河的运输潜力仍有较大的挖掘空间。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科技、遗产保护、公园建设、文旅融合等方面存在广阔的交流与合作空间。英国运河、美国伊利运河等运河有着较为成熟的管理制度、运营方式、遗产廊道建设经验等,学习借鉴其经验和做法,对我们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文旅融合 乡村振兴 世界运河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Ⅶ 交通运河与港口建设篇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关注先晓书院
了解更多专业知识

先晓书院APP下载

下载APP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