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07出版

阿尔贝特·施韦泽(1875—1965)

电子书

35.6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6人在看
先晓推荐
★ 学院派讨厌的“问题儿童”(专做最能引起骂战的课题) ★ 折腾不休的跨界异类(连拿三个不同的博士学位) ★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传教士医生(思维活跃、执行力极强的经营管理者,去最恶劣的环境做最原始的建设) ★ 丛林中的世界公民(以书信为工具,身在丛林仍不懈呼吁和平、反对核武器) ★ 敬畏生命,对一切生灵怀有同情(冷漠比邪恶更危险) ★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他的事迹天下传颂,身着旧衣隐没于茫茫人海) ★ 君子群而不党(和多个国家、不同阵营的政要、科学家密切往来,却保持独立) ★ 他的面容清削虔诚,犹如上帝的近亲;他演奏管风琴、举钉锤和执手术刀的手,是一生紧握善与美的双手; ★ 或许有人知道他另一个更富诗意的汉译名:史怀哲; ★ 天才与疯子并存于一身,我们这个时代是否还有施韦泽这样的人物? 本书获誉 厄尔曼将施韦泽这个“丛林中真正的世界公民”带回了我们这个时代。愿这本书能找到众多读者,并激励他们传承“敬畏生命”的精神。   ——哈特穆特·克格勒(Hartmut Kegler),《新德国报》(Neues Deutschland) 阿尔贝特·施韦泽的名字曾经比约翰·肯尼迪更家喻户晓,如今我们却需要重新讲述他的故事。(……)正因为有所批判,牛津大学历史研究者厄尔曼撰写的这部传记可谓相当出色。   ——德特勒夫·哈特拉普(Detlef Hartlap),《棱镜》(Prisma) 如今大概只有在作为一个“对照人物”时,施韦泽才会令人感兴趣吧。(……)博学与文才、音乐与丛林、医学与企业家精神、爱人与爱动物、政治与信仰。这一切交织成一个光芒四射的形象,恰恰反衬出当今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也反衬出当今的成功人生总是循规蹈矩的。   ——约翰·欣里希·克劳森(Johann Hinrich Claussen),《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 通过审慎研究既有资料,并首次全面分析施韦泽的政治通信,作者厄尔曼不得不摒弃对天才的崇拜。在厄尔曼看来,施韦泽不是一个超人,而是一个勤奋的人。厄尔曼并不想贬低施韦泽的伟大功绩,也不想贬低他对和平与正义的不懈追求,而是更愿将他还原为一个普通人。(……)而且,海伦妮·布雷斯劳也绝不仅仅是施韦泽光环背后的女人。她在施韦泽的丛林医生生涯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不去关注对这些“配角”的刻画,那么我们又该从哪里看出一位传记作家的深厚功力呢?   ——伊娜·博施(Ina Boesch),《新苏黎世报》(Neue Zürcher Zeitung)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228-3339-2总页码:388
字数: 291千字装帧:精装
内容简介
他是旷世的天才,25岁已是哲学和神学双料博士,38岁成为医学博士,一生共获得10个荣誉博士学位。 他是音乐的大师,管风琴演奏家和修复者,其巴赫传记引人进入神圣的秘境,激起现代巴赫复兴的浪潮。 他是仁厚的医者,热带丛林里救死扶伤的“非洲之子”,20世纪人类良知的代表,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阿尔贝特·施韦泽,划时代的人道主义者、神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医生。这位生于阿尔萨斯的牧师之子,青年时已饱读经卷,却立志要“直接为人类服务”。他看到政治灾难让文明化作荒野,从而提出“敬畏生命”的原则,以“文化哲学”拯救精神之迷失。作为传教士前往非洲建立热带医院只是他思索过的众多实践方式之一,一旦下定决心,他就以超人的魄力,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行医大半生;战后更是细心周旋于多国之间,为禁止核武器奔走呼吁。挚友爱因斯坦曾说:“施韦泽是西方世界唯一一个在超国家的道德影响方面可与甘地相媲美的人。” 在作者看来,施韦泽崇高,却绝非简单之人:他谦逊又大胆到近乎狂躁,真诚但善于自我表演,无论置身何处,都有非凡的人格魅力。人无完人,他的医疗手段和对待非洲弟兄的方式曾被诟病为落后;可施韦泽的伟大恰恰在于,他在虔信与务实、伦理与实践之间找到了巧妙的平衡点,以知行合一为世人指出了一条生存之道。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48张图片 查看更多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