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以代表性广告作品为钥匙,串起中国广告公司四十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广告作品看广告公司,透过广告公司看中国社会。注意选取同一品牌、同一品类、同类企业不同时期广告作品的差异,以及统一议题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及其动因,保证主题的延续性,更好地体现广告方法论,社会理念和广告表现在其中的变化。
创新之处:
围绕一个中心点,即中国广告专业化进程,将中国广告公司发展变迁的四十年,划定为三个主要阶段的主要矛盾,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1979-1992,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广告公司的发展与外部影响因素之间的矛盾,中国广告和广告公司需要冲破历史的遗留问题(缺乏商业文化等)和政治意识形态(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等)的影响。
第二阶段,1992-2009,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不同体制的广告公司开始汇流,有着行政资源和权力的国有和集体广告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共时性格局非常了解的民营和个体广告公司,有着丰富的全球化专业营销传播服务的4A广告公司在这一阶段开始汇流,本土公司如何国际化专业化,国际公司如何本土化。
第三阶段,2009-2017,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传播和消费升级带来的技术入侵,广告公司领域的异业竞争情况加剧。广告主、媒体、技术公司、咨询公司、数据软件公司等开始承担广告公司的既有角色与任务,广告的概念和边界开始模糊,广告的产业链、广告的组织、广告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开始重构。
封底文字:
随改革开放而起的中国广告公司,既是市场经济的“前沿士兵”,也是营销大潮的“幕后军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广告公司接受了一波又一波的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的冲刷和洗礼,也经历了一场又一场全方位的市场竞争。
研究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不同区域的广告公司因何而生?倚何而立?往何处去?本书将广告公司置于广阔的媒介与市场环境下,以及社会、文化和政治变革中加以考察,通过广告作品看广告公司,透过广告公司看中国社会,进而绘制一幅幕后英雄的历史群像图。
四十年间,作为“幕后英雄”的广告公司和广告人,顶着刻板偏见,经受多年的产业歧视,奔波在企业、媒介、受众之间,运筹帷幄之中,触发媒介产业的“风云激荡”,同时也牵引企业品牌的“狂飙突进”。
这些公司,这些人,这些事,这些作品,永远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