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12出版

层序社会中的师者:传统教师社会身份研究

纸质图书

暂无

电子书

20.7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0人在看
先晓推荐
本书的主体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层序社会及其文化性格”与“师者刍议”三个章节,详细介绍了“层序社会”与“师者”两个中心概念;第二部分包括“庙堂与师道”、“举业与教席”与“乡土和先生”,分别选取了“思想与权力”、“仕途与谋生”与“生活与感情”三个维度来对传统教师群体的现实生活和精神追求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力求在全面而详实的论述其与传统社会的真实关系的基础上,为人们理解师者的社会身份与生存状况提供参考与借鉴;第三部分主要包括“社会转型与阶层失语”一章,将会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就师者群体的消亡以及现代教师的兴起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考察,在厘定传统教师与现代教师的区别的基础上,为社会摆脱当下的教育困境提出一些值得参考的建议。 传统教师的社会身份问题是教育理论界长期忽视但却十分重要的一个学术问题,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但有助于历史事实的挖掘,更能对人们理解和应对现实难题提供借鉴和启发。本书作者通过历史考据与细密思索,为学术界认识传统教师的社会身份提供了一个深刻的理论视角。文中提出的“层序社会”“士师合一”“权力主导”等概念为人们思考师者开拓出一个宏大的认知空间,本书对历史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未来研究都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刘宝存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长江学者 毋庸讳言,教师群体在当今社会正陷入现代性冲击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中。本书作者以极强的历史使命感去考察师者的历史境遇和存在样态,剖析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为学界认识当前教师身份认同危机提供学理支持,为社会理解现代教师真实身份进而解决其认同危机提供参考,这对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教师未来社会身份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赵昌木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201-0067-0总页码:284
字数: 296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介绍了“层序社会”与“师者”两个中心概念;分别选取了“思想与权力”、“仕途与谋生”与“生活与感情”三个维度来对传统教师群体的现实生活和精神追求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力求在全面而详实的论述其与传统社会的真实关系的基础上,为人们理解师者的社会身份与生存状况提供参考与借鉴;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就师者群体的消亡以及现代教师的兴起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考察,为当下的教育困境提出建议。

展开

图书摘要
近年来,随着文化领域内自由空间的拓展,传统文化逐渐走出西学东渐以来被社会主流舆论所质疑与批判的逼仄境地,频频现身于“庙堂”与“江湖”之上,甚至有人已经喊出“传统将是解决现代性问题的良药”的谶语。迎合这股“传统热”的时尚浪潮,当人们在现实中难以寻觅到能够解决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的实用方案时,“传统”便成为救人的“灵丹妙药”,“师道”(指传统中国社会所宣扬的“师道尊严”理念)的回归似乎显得顺理成章,事实上,在当前教育领域中的确存在着多种力量为恢复传统教育的“名分”而努力。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禁要问:“师道”的回归难道真的能够解决中国教育的现代性问题?教育难道只能依靠挖掘老祖宗留下的诸多“遗珠”才能得以拯救?
公允地说,如果“师道”仅是作为现代人的一种“乌托邦式”的历史想象,那么其在一个缺乏底线与共识的失序社会中的形成与存在便有其合理性,然而,如果“师道”成为某种社会力量借以推行自身理念(往往包含政治目的)的“手段”与“工具”,或是成为人们因对现实状况的不满而产生的逆反性心理的投射,那么将性格如此鲜明的“师道”强行地推入现实教育领域中的做法便是缺乏理性甚至是极其危险的。人们如果想要真正地远离这种“危险”,最理性的做法便是还原“师道”在历史中的真实样态。
真相往往是谎言的堆积,很少有人能够超越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值得欣慰的是,所有的历史问题无非是过去的人们在曾经的时空条件下做出的选择问题,假如我们能够懂得一个时代,那么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理解这一时代中的“人”,“师道”的兴起、演化与衰亡,无非是以“师道”自居的传统教师(即“师者”)在具体的时空交错中进行的价值取舍与观念选择。如果我们能够认清传统中国社会的性质,那么便意味着拥有了一双观察与剖析师者真实生存境况与选择因由的“眼睛”,进而通过眼中看到的“景色”来思考和评判“师者”与“师道”在历史长河中的真正意义。
认识传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思考与判断的起点,相较于历史上存在的其他社会共同体,传统中国社会体现出一种“礼治为本”、“实用理性”与“权力主导”相结合的文化性格,并且呈现一种构造特殊的“层序格局”。传统中国是一个层序社会,师者凭借与儒学的特殊联系在事实上与儒士实现了“融合”——师者不但是文化知识的生产者与传播者,更是权力的参与者与德行的担当者。但这样看似“左右逢源”的美好图景,在现实中却极有可能走向“美好”的背面,事实上,师者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尴尬处境。
在层序社会中,政治权力笼罩一切,“师士合一”的师者时刻面临着人生抉择:一方面要坚守“以道抗君”的士林底线,极力为文化与德性赢得尊严;另一方面则要承受着无远弗届而又独断专行的君权的掣肘。尽管儒士以“道”自居,然而他们的“危机”或“恩宠”往往由君主的一念之差所决定,这一矛盾而诡异的情形在“孔庙祭祀制”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即使孔丘贵为“道德圣人”,但围绕其祭祀所产生的诸多纠纷同样难以脱离权力的阴影。通过考察“师之道”与“君之道”的互动关系,我们或许能够真正理解“道”的含义以及“以道自居”的师者的现实尴尬。
科举制度对于士人群体具有特殊意义,也是人们在理解师者时不应忽视的重要维度。科举制度弥合了层序社会尖锐对立的阶层差异,同时它作为士人进入仕途的现实途径也深刻地塑造了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入仕的诱惑不仅催生出诸如“座师”与“门生”这种基于多重利益考量而结下的“师生关系”,更是造成师者群体始终没有形成职业观念与专业意识的深层原因。层序中国本质上是农耕文明主导的乡土社会,尽管“君权不下县”的说法或许没有能够完全反映底层中国的真实权力样态,然而总体来看,受制于现实多重复杂因素,以君权为代表的政治权力始终没有在乡土中国里形成一种强大而稳定的权力形态,维系广大乡民日常生活秩序最为重要的力量则是利益观念与宗法制度。底层中国里的师者:一方面,以士自居,承担着“代君泽民”与“以道抗权”的责任;另一方面,肩负着“宣讲礼仪”与“服务乡邻”的使命,师者身处“江湖”却心思“庙堂”,故乡中的“他者”或许是其深陷乡土社会中的真实身份与存在样态。
西学拍岸以来,层序中国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文明冲击”,社会转型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挑战与重任,尽管转型的过程充满坎坷与波折,但中国旧社会的层序格局已注定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所有人的抗争与妥协不过是历史大潮中微弱的浪花。“乡土社会的没落”、“科举制度的废除”与“儒家学说的失势”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残酷地宣告:属于师者的时代结束了。许多人相信,中国社会的未来不再是以权力为主导的层序格局,而是一种众多因素支撑下的多元结构,后者不再是一个以“文化人”为核心的单一社会,而是以众多行业、领域和部门中的“专业人”为骨干而建构起来的复杂社会。我们应当看清,现代教师不是师者的直系后裔,前者是一群具有自身独特身份的专业人,而不再是混杂着多种身份与角色的文化人。尽管教师在现代中国社会中面临着社会转型与道德失范等诸多困境,但摆脱困境的方法绝不是将目光投向已经渐行渐远、面容模糊的“传统”,而是要立根于现实、怀揣着过去、面朝向世界。
关键词:层序社会 师者 传统文化 实用理性 权力主导

展开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