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了严复在其译著中使用的大量译词术语,这些译词或是从传统的中国典籍中挑选出来的,或是沿用早期中国传教士们的遗产,或是译者自己创造的,或是借用了日语中的译词。尽管这些术语所对应的原文的含义,早已为今天的人所知;而这些译词术语中的一部分,也被沿用至今,但这些译词表示了大量在当时的中国尚属“新”的概念,如何使当时的人们理解接受之,是一项比较艰巨的工作。严复为此做的大量的工作。在他选用的译词中,他自造和沿用自早期中国传教士的译词,后来基本上“全军覆没”;流传下来的大部分都是借自日语的译词。
封底文字:
本书从何为“译词”起笔,继之评述严复译词创制的方法及其得失,其后数章的讨论广泛涉及严复翻译的环境资源、文体革新、社会反应以及若干不为人知的工作。既有译词创制的理论总结,又有新史料的发掘和考证。译词研究需将视野扩展至东亚近代语言接触、词汇环流及民族国家国语建构的整个历史进程中。这是本书一以贯之并努力践行的研究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