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上海也正式发布 2035 规划, 提出建设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 1979 年上海市环境保护局成立后, 上海市环境保护工作与改革开放同步推进, 经过了“三废”治理、区域治理、污染源治理、环境质量改善等阶段。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显著增强了上海市环境保护能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由被动的环境保护转向主动的生态建设。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依赖, 在不同发展阶段环境经济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 自身特色鲜明。 上海正全力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构建创新、人文、生态之城,上海环境保护面临新的目标和使命,需要梳理和回顾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环境经济发展历程,研判和把握未来上海环境经济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 助力上海生态之城建设。
封底文字:
●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上海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创新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环境保护能力显著增强,呈现五个方面的转向:一是从注重点源环境污染治理转向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治理,二是从注重区内污染治理转向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三是从注重政府主导转向全社会共抓生态环境保护,四是从注重制度建设转向强调制度实施和法治保障,五是从注重城市环境治理转向构建高品质城市生态环境和高品质生活环境。
● 上海通过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工业集中区与环境综合整治、工业节能减排等路径,持续、分阶段地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实现了工业污染物排放与工业发展脱钩,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助推了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促进产业绿色转型的同时也提升了发展的质量。
● 展望未来,建设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上海应进一步强化生态空间管理体制创新,强化环保督察制度落实;需要着眼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的推进实施,致力于健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监督和多元参与、市场手段与行政法律手段并举,实现上海生态环境保护的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