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08出版

中国民众美好生活研究报告(2020)

电子书

38.4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6人在看
先晓推荐
美好生活需要是一种基本的需要,而需要(need)是一个众多学科共同探讨的概念,因此,对于需要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等学科和领域对于需要都有不同的侧重和不同的界定取向。 从需要实现的途径来看,需要的满足依赖个体内在的主动建构和追求。事实上,这种自主性本身也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根据自我决定理论(Deci & Ryan, 2008),人具有向着活力、整合、健康的方向发展的基本趋向,而个体维持功能和健康成长依赖三种基本需要的满足,即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关联需要。其中,自主需要即自我决定的需要,个体在从事各种活动中,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能力需要指个体控制环境的需要,即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中,需要体验到一种胜任感。关联需要是指与他人相联系以及归属于所在集体的感受,是与他人之间的爱与被爱、关怀与被关怀的需要。满足基本心理需要是个体获得心理成长和幸福感的必要条件。 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但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却并不容易判断。社会指标常被用来衡量社会的发展,也被作为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衡量。社会指标研究关注对社会生活质量的衡量,关注的核心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改善,或者社会是否进步。而生活质量的评价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主要是依靠生活状况的一些指标,如收入、安全、教育和健康状况等标准,主观方面是指人们对于收入、安全、教育和健康等状况的个人感受,觉得这些方面如何,于是,生活满意度(satisfaction)就成为主观生活质量评价的核心概念(Veenhoven,1996)。 美好生活一直是人类的追求,研究者也希望通过客观的测量来衡量美好生活,提出美好生活的指标和目标。这一努力表现在对于生活质量和社会质量的研究中,北欧国家是较早进行探索的。生活质量可以作为一种指标来从客观上衡量人们美好生活的满足程度。 ● 本书考察了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状况,分析了青年群体特征、区域城市特征和社会阶层因素的影响。 ● 研究团队编制“美好生活需要量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线上调查。结果表明,民众对国家社会、家庭关系和个人物质三个维度的美好生活需要均较高,对于国家社会维度和家庭关系维度更为重视。 ● 本书还探讨了美好生活需要和美好生活体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发现美好生活需要的三个维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均显著,美好生活需要和消极的情绪状态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最后,探讨了家庭亲近指数、人际交往对美好生活需要和美好生活体验的影响、居民文化活动参与状况、社交软件的使用状况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等议题。 ● 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要是政府长期的工作核心,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和美好生活的需要值得深入研究,政府如何满足民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是一个艰难而重要的课题。 ● “美好生活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创。研究团队通过大型问卷调查、网络数据挖掘等手段,了解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和满足状况,构建美好生活指标体系,编制美好生活指数,深刻反映民众生活质量、社会发展状况和社会问题,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资讯。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201-6172-5总页码:248
字数: 229千字装帧:精装
内容简介
本书考察了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状况,分析了青年群体特征、区域城市特征和社会阶层因素的影响;探讨了美好生活需要和美好生活体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发现美好生活需要的三个维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均显著,美好生活需要和消极的情绪状态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探讨了家庭亲近指数、人际交往对美好生活需要和美好生活体验的影响、居民文化活动参与状况、社交软件的使用状况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等议题。

展开

图书摘要
本书考察了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状况,分析了青年群体特征、区域城市特征和社会阶层因素的影响。研究团队编制“美好生活需要量表”,并进行全国范围民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测量。结果表明,民众对国家社会、家庭关系和个人物质三个维度的美好生活需要均较高,对于国家层面和家庭关系维度的需要更为重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月收入群体的美好生活需要存在一定差异。青年群体对国家社会和家庭关系维度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评价更高,并且18~25岁群体的评价高于26~35岁群体。随着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的提高,美好生活需要的程度越强,通过比较四大地区,不同等级(发展水平)城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美好生活状况,发现中部地区民众的美好生活体验最差;三线城市民众的美好生活体验最好,二线城市民众对美好生活的体验最差。
在评价篇部分,本书考察了民众的生活质量和美好生活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美好生活需要和美好生活体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者通过考察和对比民众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四个维度的生活质量评价,发现民众在生理维度和社会关系维度的得分最高,在环境维度的得分最低;女性仅在生理维度上显著高于男性,其他维度无显著性差异。关于美好生活需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发现美好生活需要的三个维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均显著,美好生活需要和消极的情绪状态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
在体验篇部分,本书探讨了家庭亲近指数、人际交往对美好生活需要和美好生活体验的影响、居民文化活动参与状况、社交软件的使用状况及其对幸福感影响等相关议题。家庭亲近指数以家庭生活空间为场景和载体,构建了居住紧密度、观念契合度、情感共鸣度、沟通紧密度、矛盾冲突度这五个维度的指标体系,将中国家庭类型分为完美和谐型、细水长流型、矛盾冲突型、价值观一致型、沟通紧密型、情感共鸣型和空间团结型。邻居交往频率和社会支持系统对个体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美好生活体验有积极的影响;有社会支持系统的个体的美好生活需要较强烈,美好生活体验也较好。不同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存在显著年龄差异,“80后”群体参与文化活动的数量最少。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表示会使用一些社交软件记录自己的生活,其中,微信、QQ和新浪微博是使用率最高的三种社交软件,调查对象利用手机消费和使用社交软件记录生活的情况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其幸福感。
关键词:中国民众 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需要量表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