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10出版

当代中国女性公共参与意识培育

电子书

23.7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1人在看
先晓推荐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为理论指导和分析框架,借鉴社会性别理论和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国家与妇女互动同构的研究理念下,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女性公共参与意识培育的发展。研究认为我国女性公共参与意识发展的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运动史。女性公共参与意识的启蒙、进步与觉醒是伴随着女性运动史奋争、解放与发展形成的,二者如影随形,紧密相联。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为理论指导和分析框架,借鉴社会性别理论和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国家与妇女互动同构的研究理念下,基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运动史的回溯,从动态发展的角度考察了我国女性公共参与意识培育的发展,并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破解当下女性公共参与意识培育的困局进行了研究。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201-5351-5总页码:236
字数: 184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为理论指导和分析框架,借鉴社会性别理论和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国家与妇女互动同构的研究理念下,基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运动史的回溯,从动态发展的角度考察了我国女性公共参与意识培育的发展,并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破解当下女性公共参与意识培育的困局进行了研究。

展开

图书摘要
女性公共参与意识培育是女性不断获得主体性、增强权利意识的过程,也是女性的行动影响公共决策和权利维护的过程,还是女性的民主能力建设的过程,更是不断展现女性群体力量的过程。女性公共参与意识的培育和发展,实质是女性与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与女性自我意识发展的综合性过程。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研究当代中国女性公共参与意识的培育,是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不仅有助于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而且有助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从实践层面上看,女性公共参与意识培育研究可以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实有效性提供很好的个案证明,也有益于提高女性公民的公共参与意识,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合力,并进一步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促进性别和谐,推进社会民主进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和分析框架,借鉴社会性别理论和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国家与妇女互动同构的研究理念下,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女性公共参与意识培育。研究认为我国女性公共参与意识发展的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运动史。女性公共参与意识的启蒙、进步与觉醒是伴随着女性运动史奋争、解放与发展形成的,二者如影随形,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领导和组织妇女运动作为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动员广大妇女群众把自身政治权利的实现与民族解放、阶级解放相结合,参与到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中,催生了女性的参与意识。新中国从制度和法律上确立了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女性公共参与意识在“被解放”的动员型语境下被广泛激发,虽然层次不高,但是为女性自主参与意识的觉醒打下了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为广大女性的全面参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国家的制度安排使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由“缺席”向“在场”转变,女性的公共参与意识逐步实现真正的觉醒,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大大提高,自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强。这一时期是中国女性在“社会性”解放基础上“女性意识”和“主体意识”觉醒的转折时期。
回顾我国女性公共参与意识培育的历程,之所以能取得长足的发展,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在于围绕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侧重不同培育主体,突出培育的层次性;在于不仅坚持把媒介宣传和文化教育相结合,而且注重发挥理论研究的支撑力;还在于充分重视妇女组织的强大作用,积极参与国际妇女活动。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深入,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到来,女性公共参与意识培育和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经济转型发展中还存在性别歧视,政治领域中的参与尚有较大性别差距,先进性别文化的建构任重而道远,对女性的社会保障也有真空地带,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性别盲点也一直存在。要破解这些现实困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协调一致,同时女性自身还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具体来讲,第一,以制度正义保障女性民主参与的权利,确立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价值导向,完善保障女性权益的法律体系,加强性别平等参与的监督机制。第二,用科学的社会舆论引导并强化女性的参与观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发展观为本,同时吸收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性别文化的优秀成果,宣传与研究并重,逐层推进大众文化场域的建构。第三,充分发挥国民教育在公民身份建构中的主体作用,将性别平等教育渗透到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把社会性别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第四,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通过家庭教育的言传身教达成参与意识的启蒙。第五,引导女性树立主体意识,充分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提升自我,形成主动参与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