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作为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的祁连山,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但因过度开发,局部生态破坏问题曾经十分突出。对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习近平也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抓紧解决突出问题,抓好环境违法整治,推进祁连山环境保护与修复”。
近两年祁连山地区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落实,通过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加快规划体制建设、着力提高自然资源信息化监测水平、加强生态系统恢复、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综合执法机构、积极强化科技支撑等建设举措,逐渐完成矿业权退出、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新模式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的形成、国家公园宣传平台的打造、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等重点任务。
本书通过对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入剖析、对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各界人士在祁连山生态环境系统开展的工作和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性梳理、对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建设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和研究,总结出下一步祁连山国家公园应当通过积极构建新型管理机制,推进“社区共管”与“生态民”治理模式,研究并启动生态旅游,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绿色经营理念,建立祁连山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生态善治的长效机制,实现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探索一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新道路。
本书共设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政策篇、案例篇和附录六大板块,旨在科学总结2019-2020年度祁连山生态系统功能现状、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建设进展与成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新技术、新理念的综合运用,并提出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善治建议,向社会各界呈现祁连山的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和发展现状及趋势,并警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封底文字:
● 本书由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组成的跨学科团队编撰,包含总报告、分报告、政策篇、专题篇、案例篇和附录六大板块,对祁连山水源涵养、草地管理、生态系统功能评价、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修复、移民福祉以及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态势进行了跨学科研究与分析,并提出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善治建议,向社会各界呈现祁连山的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发展现状及趋势,可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更多理论依据与方向参考。
●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助于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与产业体系构建,实现绿色发展,以期为环保决策者和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智库支撑。
前勒口文字:
● 2018年,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启动了“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优化调配”课题,其中的“祁连山生态系统变化归因与善治对策”促成了“祁连山生态绿皮书”系列的出版。
● “祁连山生态绿皮书”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公共利益视角记录、审视和思考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基于真实数据和事例,客观反映祁连山生态环保问题整改、生态恢复及治理措施,向社会各界传递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的最新动态。
● 兰州大学教授丁文广、勾晓华和李育创新性地提出“环境善治”的理论体系和框架,首次全面从政府、环境社会组织、企业、公众参与和游牧民族生态自然观的传承等方面,对祁连山生态保护、国家公园建设、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提出包容性发展见解。这种包容性发展理念和环境善治理论,将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中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