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01出版

四地观察:人口流动与村居发展

电子书

38.4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0人在看
先晓推荐
本书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调查联系点基本情况,包括吉林、湖北、湖南、广东四地;第二章为总报告,对调查对象及样本分布、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劳动就业特征、社会融合特点、医疗健康状况等进行了总结;第三章为四地调查分报告;第四章为专题调研报告,包括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留守人员生存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本书研究发现,近年来流动人口经济生活状况有了一定提高,在城市生活的能力更强,获得的服务更多,融入当地的愿望强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水平不高,应通过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水平,增强其融入能力;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内卷化严重,应充分发挥社区的中介平台作用,促进流动人口与本地人群的交往、交流;要关注流动人口住房及收入问题,提升流动人口在城市立足的能力;流动人口的劳动合同签订与社会保障水平均较低,应从政府、企业、个人多方入手,提高流动人口的劳动保障;要重视留守老人、留守子女的生存发展,解决好老家牵挂问题。 2016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在吉林省农安县、湖南省耒阳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建立了五个流动人口基层调查联系点。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围绕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流动人口健康等内容,连续三年开展了追踪调查,并就流动人口返乡创业、政治参与、就地城镇化、“农村三留守”等问题组织专家进行了专题调研。本书是三年调查成果的结晶,弥补了流动人口截面调查的不足,丰富了流动人口研究成果,对于深入了解我国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现状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可以为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第一手资料,也可以为公共政策制定者提供经验借鉴和数据参考。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201-7769-6总页码:216
字数: 185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2016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在吉林省农安县、湖南省耒阳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建立了五个流动人口基层调查联系点。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围绕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流动人口健康等内容,连续三年开展了追踪调查,并就流动人口返乡创业、政治参与、就地城镇化、“农村三留守”等问题组织专家进行了专题调研。本书是三年调查成果的结晶,弥补了流动人口截面调查的不足,丰富了流动人口研究成果,对于深入了解我国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现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

图书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人口流动的速度与规模也在逐步加大。流动人口数量从1982年的657万,攀升至2014年的2.53亿,2015年流动人口总量虽有所下降,但依然每6个人中就有1个流动人口。与此同时,我国人口流动呈现居留时间长期化、流动模式家庭化、新老代际轮替化等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庞大的流动人口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还引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社会阶层结构以及劳动力行业和职业构成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人口流动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人口转变过程中的突出特征,也成为影响人口的城乡分布、地区分布、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均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能否获得均等的生存和发展机会,能否公平享受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不仅关乎个体的融合水平,而且事关流动者家庭的长期发展能力建设,还关涉中国人口问题和城乡问题的统筹解决、新型城镇化的有序推进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016~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为深入掌握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分别在吉林省农安县合隆镇八家子村、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余庆街道西元村、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金溪社区与桂城街道叠北社区、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七里新村社区建立了基层调查联系点。调查联系点建立以来,中心组织工作人员于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开展了1次基线调查、2次追踪调查,并组织中央党校、吉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围绕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政治参与、返乡就业、就地城镇化、农村“三留守”等主题,开展了十余次专题调查。分别撰写了追踪调查报告和专题调查报告。
从社会人口学特征来看,流动人口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但女性占比有逐年提高的趋势。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为36.3~37.0岁,“80前”流动人口占到44.4%,“80”~“90”流动人口占到32.5%,“90后”流动人口占到23.0%,新生代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主力军。从流动人口的婚姻状况来看,已婚人口居多,家庭成员一起流动已经成为主要迁移模式。近年来,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虽然有了一定提升,但总体仍然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到71.0%。从流动的区域来看,跨省流动者占到61.5%,省内跨市流动者占到27.4%,市内跨县流动者占到11.1%。从流动迁移的原因来看,经济是流动人口外出的最主要驱动力,务工经商占到90%以上。
从就业状况来看,流动人口的职业层次相对较低,多从事商业服务和生产制造业,分别占60.9%和27.5%。就业行业多为批发零售业,占到25.7%;制造业就业的占比紧随其后,占到23.8%;在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就业的位居第三,占到15.6%。就业单位多为个体、私营企业,超过七成的流动人口在个体、私营企业任职,近八成流动人口就业身份为雇员。流动人口在城市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相对较低,仅有1/3的流动人口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
从经济状况来看,根据流入地的不同,收入差距比较大,平均收入在2万~5万元。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之间呈现正向的关系,教育水平越高就业单位越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越高,收入水平也越高。流动人口中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较低,“四险一金”全部参与的比例仅占6.01%,从各类社会保险的参保情况来看,流动人口参加工伤保险的比例相对较高,但也仅占到18.69%。流动人口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比例均在17.5%左右。从住房的情况看,流动人口以租房居住为主,租房居住者占到74.72%。
从融入当地社会的状况来看,流入地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接纳程度较高,但流动人口的日常交往仍然局限在老乡之间,与本地人交往较少,社会交往呈现明显的内卷化。当前流动人口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和适应度较高,但在流入地长期居留意愿不高,家庭原因、个人年龄以及返乡创业是促使流动人口做出返乡打算的重要原因。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较低,大部分流动人口不愿将自己的户口迁到流入地所在的城市。住房、收入、子女教育是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面临的主要困难,老人赡养、子女照看是流动人口在流出地面临的主要家庭困难。
在健康医疗方面,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较好,近94%的流动人口自评身体健康,94.66%的流动人口没有医生确诊的慢性病。从就医的状况来看,两周内,因病伤第一次就诊医疗机构中,半数以上的流动人口选择在诊所/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1/3因病伤而就诊的流动人口选择在县级卫生机构就诊,在地市级卫生机构、省级及以上卫生机构就诊的流动人口分别占到4.17%、8.33%。流动人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在两周内,只有10.3%的流动人口因经济困难未到医疗机构就诊。近1年内,只有0.83%的流动人口有医生诊断需住院而未住院的情况,经济困难者占到37.5%,1/3是因为自认为没必要,1/4是因为认为无有效措施。从医疗费用报销的情况看,1.39%的流动人口近1年内因病伤、体检、分娩等原因住院,在县级、地市级卫生机构住院的比例均为44%,流动人口住院医疗费用的报销多在家乡。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流动人口经济生活状况有了一定提高,在城市生活的能力更强,获得的服务更多,融入当地的愿望强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水平不高,应通过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水平,增强其融入能力;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内卷化严重,应充分发挥社区的中介平台作用,促进流动人口与本地人群的交往、交流;要关注流动人口住房及收入问题,提升流动人口在城市立足的能力;流动人口的劳动合同签订与社会保障水平均较低,应从政府、企业、个人多方入手,提高流动人口的劳动保障;要重视留守老人、留守子女的生存发展,解决好老家牵挂问题。

展开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