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融资的很多深层次、长期性政策问题在现有主流的理论概念体系中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实践对理论研究提出了挑战。在目前的经济学基本概念模型中,受益原则是最适宜系统描述和分析公路融资问题的理论工具。本书运用经济学理论初步构建了公共物品融资的受益分析框架,分析了公路基础设施融资中的受益机理,继而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和政策探讨。在运用受益原则理论对中国的燃油税改革和收费公路政策调整进行系统性分析的同时,本书也试图在专款专用与财政预算关系、专项与统筹关系等理论方面有所突破。
全书共11章,分为5部分。第1章主要从经济学理论和公路融资实践两个角度提出研究问题,概要介绍了全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2-4章为理论篇,意在明确公路融资的经济学理论渊源,着眼提供一个完整的政策辩论框架。第5-7章为国际比较篇,提供了美法中三国公路融资的比较分析。第8-10章为政策专题篇,主要运用本书的分析框架,探讨中国公路融资的重点政策议题。第11章是对全书的总结,根据收支联系的强弱展示了公路融资所涵盖的不同制度模式在政府和市场体制格局中的位置和逻辑关系。
封底文字:
作为中国基建实力的重要体现,公路建设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相关的丰富金融创新实践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遗憾的是,对于对中长期可持续公路融资影响较大的财政问题,学术研究却非常空白。专项资金、收费还贷政策对交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往往又是问题焦点和批评对象。通行费既肩负着供给侧的投融资重担,又面临着需求侧减税降费的压力;燃油税改革初期所倡导的使用者付费原则在实践中被逐渐模糊,后来则鲜有提及;车购税在中央与地方、专项与统筹之间存在争议,改革走向并不明朗;随着汽车电动化和燃油效率提高,里程税(费)已经提上政策议程。
公路融资之所以缺乏清晰的财政逻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主流财政理论对受益原则与财政交换论的忽视。本书把专款专用和预算关系、政府间财政关系、市场化融资等问题还原成收入与支出的关系,通过受益原则这一概念打通与公路融资的理论联系,从而为中国公路发展融资的政策辩论提供一个完整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