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07出版

拉扯大的孩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家谱

电子书

38.4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10分
|20人在看
先晓推荐
本书是一个乡村女孩在成为母亲之后,通过口述史和民族志的方法写就的中国乡村百年传续的教育家谱,对家庭教育中的亲缘共育、恩德训育、吃苦伦理、青春期悸动、贵人相助、阶层摆渡、现代养育焦虑、完美母职、象征性父权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一个农村家族的五代人在百余年间如何面对苦厄、动荡、无常把孩子“拉扯大”的复杂经验,也能看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野孩子”们的长大成人的多条路径。不同于卢梭学派对乡村生活及自然主义教育之乌托邦式的精英怀旧,也不同于布迪厄学派对精英教育与平民教育之纯粹目光和实用目光的二分化理解,作者揭开了她所亲历的民间养育学的多副面孔和深层结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教育与生计相结合的家庭劳动教育;“说谅”与“圆成”——游戏、世俗交谈与社会欢腾所构造的公共闲暇教育;“举头三尺有神明”——对文字、读书、教师、爱情、善业等所承载的“天道”持道德敬畏的神圣性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乡村社会基于生计考量的实用目光始终存在,但每一代人都保持了“学以为己”与“成而为人”的纯粹精神与功德意识,而后者才是支持平民子弟实现阶层流动和文化超越的关键力量。可以说,民间养育学既是苦难教育学,也是希望教育学,而在最终意义上,是“大器晚成”的教育学。
相关海报
视频读书
社会学之思读书会No.1社会学之思读书会
作者:安超 收藏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本书荣誉
《拉扯大的孩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家谱》被评为第十三届(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十大好书。
图书详情
ISBN:978-7-5201-8226-3总页码:376
字数: 395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个乡村女孩在成为母亲之后,通过口述史和民族志的方法写就的中国乡村百年传续的教育家谱,对家庭教育中的亲缘共育、恩德训育、吃苦伦理、青春期悸动、贵人相助、阶层摆渡、现代养育焦虑、完美母职、象征性父权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一个农村家族的五代人在百余年间如何面对苦厄、动荡、无常把孩子“拉扯大”的复杂经验,也能看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野孩子”们的长大成人的多条路径。

展开

图书摘要
学界对于平民养育学一般有三种定位:一种是源自卢梭的乌托邦式或田园牧歌式的浪漫化理解,一种是人类学视野中内生的地方性文化深层结构或“小传统”,一种是条块分割的阶层教育学的类型化阐释,这些研究都无法很好地呈现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真实而复杂的平民生活和养育逻辑。本书以山东省泰县鲍村安氏家族为个案,采用口述史和民族志的方法,研究了安氏家族100多年来,在传统农耕时期、集体化时代、市场经济时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养育实践和五代人的个人成长史,意图借助社会变迁过程中平民家族养育实践的深描,揭示民间养育学的深层结构。
在传统农耕时期,安氏家族主要采用顺应天命、顺其自然的教养方式。物质的匮乏和苦难的无常孕育了族人勤劳本分、自我节制、体恤他人的美德;个人性和公共性的闲暇性活动中包含着“说谅”“圆成”的教育传统。苦难激发了人们对神秘的、难以接触的世界的向往,族人由此对文字、读书、教师所承载的“天道”产生了朴素的道德敬畏,对情爱之永恒痛苦有着宿命性的体悟,各种或基于恐惧或基于恩情的祭祀活动带给乡民“举头三尺有神明”的神圣性体验、集体联结的情感与自律性的道德精神。
进入集体化时代,族人的生计形式和劳动价值发生了等级分化,吃“国库粮”成为族人的主要职业期待。乡土社会的生产活动、闲暇活动和儿童的学业生活被频繁的政治活动所取代,读书和教师的神圣性价值跌落了。“铁饭碗”被打破后,族人对学校教育的功利性态度增强,产生了“教育改变命运”的强期待。父辈的高期待和社会竞争的激烈,催生了70—80后的苦修性情。70—80后只能从师生互动、爱情实践、文学作品等领域寻找精神滋养,并在与父辈的情感冲突和对单一学业生活的抵制中,酝酿了以青春文学为代表的反学校文化。
在市场经济时代,80—90后通常在同一个家庭中产生了“并蒂花”式的社会分层——知识无产阶层和新工人阶层,其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均处于中下阶层,在生活上仍依靠父辈的经济和情感支持,并与父辈组成了三代抚幼家庭。年轻父母在缺乏传统育儿经验的境况下,主要以科学知识为武器来育儿和平衡家庭关系。从表面上看,父亲的传统教育角色衰落,成为“陪玩”角色,但这种角色有助于松弛核心家庭紧张的亲子关系,无形中成为现代家庭和高压教育的安全阀。祖辈在育儿的过程中实现着艰难的再社会化。两代人对子代绵密而细致的爱、对于学业的狂热关注、对于文化补偿的热情、对于网络和文化消费的依赖,使得教育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分离——身体与心灵的分离、劳动与快乐的分离、亲密关系共同体成员的貌合神离。更为严峻的危机是,“巨婴”和“小大人”在封闭的家庭中陷入了互相依附的状态,基于情感、文化匮乏而生长出的“爱”缺乏公共精神。
总体来说,在历史变迁过程中,安氏家族形成了主体性的文化洞察和养育智慧,并在几代人之间继承和保留了下来。首先,民间养育学形成了勤劳本分、自我克制、体恤他人的底线性教养;其次,形成了对读书、学校教育的纯粹精神,对于职业、成就的功德意识,对于生育、生命、一般社会准则的道德敬畏。民间养育学主要通过“以事教”“以喻教”“以礼教”三种教育方式来实现,是“身教”、“言教”和“不言之教”的有机结合,均不可或缺。
基于对民间养育学美德形式和局限性的分析,笔者提出未来的民间养育学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旨在帮助儿童形成独立面对世界的能力和意愿的“立”之劳动教育,旨在促进身心放松和差异性理解的“玩”之闲暇教育,旨在满足超越性需要、为凡俗生活赋予神圣性品质的“谜”之神圣性教育。历史越是向前,劳动教育、闲暇教育、神圣性教育三者之间的区隔越明显,在未来社会,这三者之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重叠。然而,这三者的理论区分仍非常有必要。现代教育中劳动的异化,使得公共闲暇活动严重缺失,神圣性教育渐趋衰落,每一种教育都未能发育成熟。忽视了任何一种教育,现代教育的危机都难以跨越。
关键词:民间养育学 文化家谱 生计教育 闲暇性教育 神圣性教育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