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详情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4):大国治水之城乡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管理类;皮书;中国;区域与城市经济类;中国;城市经济学 VIP

售价:¥47.4 ¥158
8人在读 |
0 评分
丛书名:城市蓝皮书
杨开忠 单菁菁 李红玉 武占云 张卓群 耿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10 出版
ISBN:978-7-5201-9456-3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

图书简介 目录 参考文献 音频 视频
本书以“大国治水之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紧密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治水的主要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制度、理念和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全书分为总报告、综合篇、重点流域篇、专项行动篇、国内案例篇、国际经验篇和附录7个篇章,分专题深入研究了我国城乡治水的发展沿革、治理现状、问题挑战、发展态势、制度建设、实践工作等,并结合国内外城乡治水的有益经验,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
[1]Hayek,F. A.:“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4(1945). [2]Keynes,J.M.: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Macmillan),London(1936). [3]本报评论员:《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中国环境报》2019年1月23日,第1版。 [4]陈茂山、夏朋、王建平:《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水利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水利》2021年第2期。 [5]陈梦芸、林广思:《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利用自然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的综合途径》,《中国园林》2019年第3期。 [6]陈兴茹:《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展》,《水生态学杂志》2011年第5期。 [7]丁跃元、陈飞等:《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编制背景及思路》,《中国水利》2020年第13期。 [8]高媛媛、姚建文、陈桂芳等:《我国调水工程的现状与展望》,《中国水利》2018年第4期。 [9]龚浩、李晶:《建筑立体绿化雨水回收灌溉探讨》,《农业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12期。 [10]韩占峰、周曰农、安静泊:《我国调水工程概况及管理趋势浅析》,《中国水利》2020年第21期。 [11]黄润秋:《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国生态文明》2021年第1期。 [12]姜昀、史常艳:《中国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环境管理对策建议》,《世界环境》2018年第5期。 [13]李学辉、李韵韵:《小流域调水工程环境监管亟待加强》,《中国环境报》2018年8月29日,第3版。 [14]李云、李春明、王晓刚等:《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思考》,《中国水利》2020年第20期。 [15]彭文启:《新时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新思路》,《中国水利》2019年第17期。 [16]沈凤生:《新阶段科学推进调水工程建设的若干思考》,《中国水利》2021年第11期。 [17]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土保持70年》,《中国水土保持》2019年第10期。 [18]田英、赵钟楠、黄火键等:《国外治水理念与技术的生态化历程探析》,《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年第12期。 [19]王礼先:《美国的山区流域管理》,《世界林业研究》1997年第4期。 [20]王夏晖:《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报》2019年10月14日,第1版。 [21]王翔、刘洪岫:《新中国防汛抗旱方略发展历程》,《中国防汛抗旱》2009年第S1期。 [22]徐敏、张涛、王东等:《中国水污染防治40年回顾与展望》,《中国环境管理》2019年第3期。 [23]杨开忠、董亚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基于“要素-空间-时间”三维分析框架》,《水利学报》2020年第9期。 [24]杨开忠、单菁菁等:《加快推进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今日国土》2020年第8期。 [25]张飞、陈道胜:《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下的水资源发展回顾与展望》,《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20年第4期。 [26]郑度主编《中国自然地理总论》,科学出版社,2015。 [27]朱党生、王晓红、张建永:《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方向和措施》,《中国水利》2015年第22期。 [28]李云新、杨磊:《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及其成因探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29]武占云、单菁菁等:《健康城市的理论内涵、评价体系与促进策略研究》,《江淮论坛》2020年第6期。 [30]陈进华:《中国城市风险化:空间与治理》,《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8期。 [31]何艳玲、周寒:《全球体系下的城市治理风险:基于城市性的再反思》,《治理研究》2020年第4期。 [32]牛庆燕:《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风险及其防范》,《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33]〔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杨玉生译,华夏出版社,1988。 [34]高世楫、卓贤:《关于政府职能转变与经济转型期风险的研究》,《发展研究》2018年第2期。 [35]张京祥、洪世键:《城市空间扩张及结构演化的制度因素分析》,《规划师》2008年第12期。 [36]江小涓、孟丽君:《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与更高水平双循环——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管理世界》2021年第1期。 [37]王瑞、王贤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疫情治理机制创新》,《理论建设》2021年第2期。 [38]庄友刚、马征:《城市风险化与风险城市化:风险发展的当代趋势与治理要求》,《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39]黄均华:《气候变化给经济带来的实体风险与转型风险分析》,《特区经济》2020年第11期。 [40]冷红、赵慧敏、邹纯玉、袁青:《〈新城市议程〉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健康风险的规划行动及其启示》,《规划师》2021年第7期。 [41]鲁斐栋、谭少华:《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研究:进展与思考》,《国际城市规划》2015年第2期。 [42]杨临宏、陈颖:《“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三重实践逻辑构造及其在中国的运用》,《思想战线》2021年第1期。 [43]唐贤兴、马婷:《积极的公共政策与健康权保障:新议题和新框架》,《复旦政治学评论》2018年第1期。 [44]徐小言:《农村居民“贫困—疾病”陷阱的形成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 [45]翟绍果、严锦航:《健康扶贫的治理逻辑、现实挑战与路径优化》,《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46]贾海彦:《“健康贫困”陷阱的自我强化与减贫的内生动力——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实证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0年第4期。 [47]A.Carleton.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Climate.” Science,2016(9):1112. [48]F.Wu. “Planning Centrality,Market Instruments:Governing Chinese Urban Transformation under State Entrepre-neurialism.” Urban Studies,2018,Vol.55(7):1383-1399. [49]Chirico,Francesco. “Comments on Climate Change and Public Health:A Small Frame Obscures the Picture”. NEW SOLUTIONS 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Health Policy,2018:5-7. [50]Székely M.,Carletto L.,Garami A.. “The Pathophysiology of Heat Exposure.” Temperature:Multidisciplinary Biomedical Journal,2015(4):452. [51]Aspect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2014:Impacts,Adaptation,and Vulnerability,2014(1):1132. [52]Klompstra L,Jaarsma T,Strömberg A,et al. “Seasonal Vari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Heart & Lung,2019(5):381-385. [53]Richman J,“Holding Public Health Up for Inspection” in John Costello and Monica Haggart eds. Public Health and Society,Gordonsville:Palgrave Macmillan,2003,p.4. [54]Daniel Callahan and Bruce Jennings,“Ethics and Public Health:Forging a Strong Relationship”,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2,vol.2,no.92,p.169. [55]高秀哲、付翠彦:《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郊区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环境工程》2021年第5期。 [56]仝奔:《城市黑臭水体网络治理模式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2021年第4期。 [57]王江寒:《关于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及其实施路径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9期。 [58]付晓灵、翟子瑜:《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利益主体行为的演化博弈研究》,《资源与产业》2021年第3期。 [59]简迎辉、崔志鹏:《基于Fuzzy-DEMATEL的水环境治理PPP项目风险因素分析》,《水利经济》2021年第3期。 [60]詹国彬、陈健鹏:《走向环境治理的多元共治模式: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政治学研究》2020年第2期。 [61]国务院:《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http://www.gov.cn/xinwen/2015-04/16/content_2847709.htm,最后检索日期:2021年7月18日。 [6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http://www.gov.cn/zhe ngce/content/2015-04/16/content_9613.htm,最后检索日期:2021年7月18日。 [63]生态环境部:《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https://www.mee.gov.cn/hjzl/sthjzk/zghjzkgb/index.shtml,最后检索日期:2021年7月18日。 [64]生态环境部:《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https://www.mee.gov.cn/hjzl/sthjzk/zghjzkgb/index.shtml,最后检索日期:2021年7月18日。 [65]生态环境部:《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https://www.mee.gov.cn/hjzl/sthjzk/zghjzkgb/index.shtml,最后检索日期:2021年7月18日。 [66]生态环境部:《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https://www.mee.gov.cn/hjzl/sthjzk/zghjzkgb/index.shtml,最后检索日期:2021年7月18日。 [67]生态环境部:《2018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https://www.mee.gov.cn/hjzl/sthjzk/zghjzkgb/index.shtml,最后检索日期:2021年7月18日。 [68]生态环境部:《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https://www.mee.gov.cn/hjzl/sthjzk/zghjzkgb/index.shtml,最后检索日期:2021年7月18日。 [69]生态环境部:《2015年环境统计年报》,https://www.mee.gov.cn/hjzl/sthjzk/sthjtjnb/index.shtml,最后检索日期:2021年7月18日。 [70]生态环境部:《2016~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统计公报》,https://www.mee.gov.cn/hjzl/sthjzk/sthjtjnb/index.shtml,最后检索日期:2021年7月18日。 [71]李晓南:《聚焦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 三江源国家公园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青海党的生活》2019年第2期。 [72]姜春兰、宋霞:《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体制下产业发展研究》,《当代经济》2019年第8期。 [73]《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大事记》,《中国工程咨询》2019年第11期。 [74]邵全琴、樊江文、刘纪远等:《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地理学报》2016年第1期。 [75]魏珍:《三江源国家公园绿色产业发展形势研究》,《区域治理》2019年第31期。 [76]张立:《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立法的民情基础——以藏民族生态文化为视角》,《民间法》2014年第2期。 [77]达凤全:《重建生态屏障: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目标》,《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2期。 [78]陈国阶:《对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探讨》,《山地学报》2002年第5期。 [79]潘开文、吴宁、潘开忠、陈庆恒:《关于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若干问题的讨论》,《生态学报》2004年第3期。 [80]王德忠、范研、吴琳:《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难点与长效机制构建》,《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8期。 [81]重庆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充分发挥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生态功能》,《重庆日报》2019年8月20日。 [8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我国森林覆盖率达23.04%》,2020年12月18日,http://www.forestry.gov.cn/main/65/20201218/105033996901192.html。 [83]龚诗涵、肖洋、郑华、肖燚、欧阳志云:《中国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生态学报》2017年第7期。 [84]崔鹏、靳文:《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战略机遇与挑战》,《人民长江》2018年第19期。 [85]林建华、李琳:《西部大开发20年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的历史进程、存在问题与未来路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86]生态环境部:《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19年)》,2020。 [87]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7。 [88]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2018年12月14日,http://www.forestry. gov.cn/main/195/20181214/104340783851386.html。 [89]孔令桥、张路、郑华、徐卫华、肖燚、欧阳志云:《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格局演变及驱动力》,《生态学报》2018年第3期。 [90]史娜娜、肖能文、王琦、韩煜、冯瑾、全占军:《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格局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环境科学研究》2019年第11期。 [91]钟业喜、朱治州:《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92]刘录三、黄国鲜、王璠、储昭升、李海生:《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安全主要问题、形势与对策》,《环境科学研究》2020年第5期。 [93]何立峰:《扎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宏观经济管理》2019年第10期。 [94]农业农村部:《长江江豚减少 仅剩约1012头》,2018年7月25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7/25/c_1123171998.htm?baike。 [95]国家统计局:《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8》,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96]鲍晓倩:《环保投入占GDP比重应尽快提高至3%》,《经济日报》2013年4月15日。 [97]邓玲、何克东:《国家战略背景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协调发展新机制探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7期。 [98]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2020。 [99]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2018。 [100]张伟:《促进横向生态补偿方式多样化》,《光明日报》2021年4月6日。 [101]Anselin L. 2013. Spatial econometrics:methods and models[M]. Berlin: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102]Baek J. 2016. A new look at the FDI-income-energy-environment nexus:dynamic panel data analysis of ASEAN[J]. Energy Policy,91:22-27. [103]陈祖海、雷朱家华:《中国环境污染变动的时空特征及其经济驱动因素》,《地理研究》2016年第11期。 [104]Ehrlich P R,Holdren J P. 1971. Impact of population growth[J]. Science,171(3977):1212-1217. [105]Elhorst J P. 2014. Spatial econometrics:from cross-sectional data to spatial panels[M]. Berlin:Springer. [106]Grossman G M,Krueger A B. 1995.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0(2):353-377. [107]贾卓、强文丽、王月菊等:《兰州—西宁城市群工业污染集聚格局及其空间效应》,《经济地理》2020年第40期。 [108]Lazarus R S,Cohen J B. 1977. Environmental stress//Huma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M]. New York:Springer,pp.89-127. [109]LeSage J,Pace R K. 2009. 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M]. Boca Raton:CRC Press. [110]Li R,Cui L,Li J,et al. 2017.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and gaseous pollutants in China during 2014-2016[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161:235-246. [111]Liu H,Fang C,Zhang X,et al. 2017. The effect of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 on haze pollution in Chinese cities:A spatial econometrics approach[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65:323-333. [112]刘汉初、樊杰、曾瑜皙等:《中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生态学报》2019年第22期。 [113]Liu K,Lin B. 2019.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A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6:356-364. [114]Liu Q,Wang S,Zhang W,et al. 2018.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s cities?A spatial econometric perspective[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613:521-529. [115]刘玉凤、高良谋:《中国省域FDI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经济地理》2019年第5期。 [116]Lu Y,Song S,Wang R,et al. 2016. Impacts of soil and water pollution on food safety and health risks in China[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77:5-15. [117]Sapkota P,Bastola U. 2017.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income,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Panel data analysis of Latin America[J]. Energy Economics,64:206-212. [118]孙博文、程志强:《市场一体化的工业污染排放机制:珠江—西江经济带例证》,《中国环境科学》2019年第2期。 [119]谭志雄、张阳阳:《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关系实证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4期。 [120]夏军、左其亭:《中国水资源利用与保护40年(1978~2018年)》,《城市与环境研究》2018年第2期。 [121]朱向东、贺灿飞、李茜等:《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与中国城市空气污染》,《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年第6期。 [122]邹志红、孙靖南、任广平:《模糊评价因子的熵权法赋权及其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23]《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2015。 [124]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关于印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环水体〔2017〕142号),2017。 [125]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的通知》(环水体〔2018〕181号),2018。 [126]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实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有关事项的通知》(环海洋〔2019〕5号),2019。 [127]嵇晓燕、孙宗光、刘允、李东一:《基于事权上收的国家网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体系构建》,《环境保护》2017年第24期。 [128]嵇晓燕、马丽娟、杨凯、陈亚男:《地表水质监测数据应用于环境管理的思考》,《202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2020。 [129]嵇晓燕、刘廷良、孙宗光:《河流健康概念与评价研究进展》,《环境监测科技新进展——第十次全国环境监测学术论文集》,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130]嵇晓燕、宫正宇、聂学军:《基于系统理论的复合河流系统健康概念探析》,《人民黄河》2015年第3期。 [131]嵇晓燕、肖建军、杨凯:《复合河流系统健康监测和预警理论初探》,《202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2020。 [132]白中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地学前缘》2021年第4期。 [133]郝庆、孟旭光、刘天科:《国土综合整治研究》,科学出版社,2018。 [134]李永洁、王鹏、肖荣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国际经验借鉴与广东实施路径》,《生态学报》2021年第19期。 [135]陆大道、孙东琪:《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地理学报》2019年第12期。 [136]彭建、吕丹娜、董建权等:《过程耦合与空间集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景观生态学认知》,《自然资源学报》2020年第1期。 [137]叶玉瑶、张虹鸥、任庆昌等:《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思路与方法——以广东省为例》,《热带地理》2021年第4期。 [138]曹新富、周建国:《河长制何以形成:功能、深层结构与机制条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年第11期。 [139]吴丹、邵全琴等:《三江源地区林草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评估》,《水土保持通报》2016年第3期。 [140]王力、孙中义:《河长制的环境与经济双重红利效应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河长制政策实施的准自然实验》,《软科学》2020年第11期。 [141]沈坤荣、金刚:《中国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政策效应——基于“河长制”演进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 [142]于红、杨林、郑潇:《河长制能实现“以邻为壑”到“守望相助”的协同治理吗?——来自七大流域准自然实验的检验》,《软科学》2021年7月11日。 [143]王浩、钮新强等:《黄河流域水系统治理战略研究》,《中国水利》2021年第5期。 [144]董哲仁、孙东亚、赵进勇:《水库多目标生态调度》,《水利水电技术》2007年第1期。 [145]纪小敏、聂青、张鸣等:《江水北调工程对沿线水文情势的影响浅析》,《江苏水利》2015年第7期。 [146]《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1/0322/c1004-32056976.html,2021年03月22日。 [147]张永勇、李宗礼、刘晓洁:《近千年淮河流域河湖水系连通演变特征》,《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6年第4期。 [148]李宗礼、李原园、王中根等:《河湖水系连通研究:概念框架》,《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第3期。 [149]王中根、李宗礼、刘昌明等:《河湖水系连通的理论探讨》,《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第3期。 [150]李宗礼、刘昌明、郝秀平等:《河湖水系连通理论基础与优先领域》,《地理学报》2021年第3期。 [151]秦昌波、苏洁琼、容冰等:《我国水资源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研究》,《环境保护》2019年第10期。 [152]崔国韬、左其亭:《河湖水系连通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关系》,《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年第2期。 [153]夏军、高扬、左其亭等:《河湖水系连通特征及其利弊》,《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1期。 [154]冯顺新、廖文根、王俊娜:《河湖水系连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念模型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7年第1期。 [155]佟巍:《我国水资源现状》,《才智》2012年第6期。 [156]王金南、孙宏亮、续衍雪等:《关于“十四五”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环境科学研究》2020年第3期。 [157]李宗礼、刘晓洁、田英等:《南方河网地区河湖水系连通的实践与思考》,《资源科学》2011年第12期。 [158]张铭洽:《从秦水利工程看秦文化的特点及影响》,《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59]蓝颖春:《“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灵渠》,《地球》2014年第7期。 [160]李原园、黄火键、李宗礼等:《河湖水系连通实践经验与发展趋势》,《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4年第4期。 [161]崔国韬、左其亭、窦明:《国内外河湖水系连通发展沿革与影响》,《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1年第4期。 [162]高媛:《隋朝大运河的修治及对后世经济发展的影响》,《兰台世界》2013年第30期。 [163]范留明:《走进人民胜利渠》,《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年第6期。 [164]张勇:《淠史杭灌区现代化改造思路的探讨》,《治淮》2020年第9期。 [165]孙翠萍:《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再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5期。 [166]刘绍泉:《人工天河红旗渠》,《中国地名》2020年第9期。 [167]吴冠衡:《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及建议》,《中国水利》2021年第9期。 [168]刘长生:《1950年淮河流域水灾与新中国初步治淮》,《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69]高峻:《论建国初期对淮河的全面治理》,《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5期。 [170]孙又欣:《湖北省荆江分洪工程建设60周年启示》,《中国防汛抗旱》2012年第5期。 [171]杨喆、程灿、谭雪等:《官厅水库及其上游流域水环境容量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期。 [172]李明堂:《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探索与实践》,《人民黄河》2017年第7期。 [173]张睿、张利升、饶光辉:《丹江口水利枢纽综合调度研究》,《人民长江》2019年第9期。 [174]戴清、张治昊、胡健等:《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渠系工程技术问题及解决对策》,《中国水利》2008年第13期。 [175]张广建、杨明、张虹龙等:《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发展历程与面临的新问题》,《水利科技与经济》2013年第1期。 [176]王冰、宋秋波:《引滦水量分配方案适用性及其优化方案探讨》,《海河水利》2016年第3期。 [177]杨月:《富尔江引水工程受水区水量配置分析》,《东北水利水电》2017年第5期。 [178]李虹:《大连市引碧入连供水工程》,《给水排水》1997年第2期。 [179]苏强生:《福建泉州市冬春夏秋连旱的抗旱实践和启示》,《中国防汛抗旱》2010年第3期。 [180]毛登权:《浅析引大入秦工程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启示》,《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年第4期。 [181]张曼、周建军、黄国鲜:《长江中游防洪问题与对策》,《水资源保护》2016年第4期。 [182]胡鞍钢:《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主要途径》,《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183]吴海峰:《南水北调工程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年第2期。 [184]邓坤、张璇、杨永生等:《流域水资源调度研究综述》,《水利经济》2011年第6期。 [185]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跨流域调水与区域水资源配置》,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186]向莹、韦安磊、茹彤等:《中国河湖水系连通与区域生态环境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S1期。 [187]马颖卓、轩玮、车小磊等:《治水兴水为人民 盛世千秋谱华章——专访水利部部长鄂竟平》,《中国水利》2019年第19期。 [188]李原园、郦建强、李宗礼等:《河湖水系连通研究的若干问题与挑战》,《资源科学》2011年第3期。 [189]李安峰:《建国以来西南喀斯特地区农田水利发展历程——以贵州省为例》,《铜仁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190]张利平、夏军、胡志芳:《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2期。 [191]张益章、周语夏、刘海龙:《国土尺度河流干扰度评价与空间分布制图研究》,《风景园林》2020年第8期。 [192]雷欢、谢文星、黄道明等:《丹江口水库上游梯级开发后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及其演变》,《湖泊科学》2018年第5期。 [193]李文鹏、王龙凤、杨会峰等:《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状况与治理对策建议》,《中国水利》2020年第13期。 [194]刘庆福、董光、田凤玲:《富尔江引水工程防止肺吸虫病疫区扩大措施》,《东北水利水电》2004年第3期。 [195]董建伟、高国明:《吉林西部河湖连通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湖泊湿地与绿色发展——第五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中国吉林长春,2015年。 [196]吕军、汪雪格、王彦梅等:《松花江流域河湖连通性及其生态环境影响》,《东北水利水电》2017年第11期。 [197]杨滨键、尚杰、于法稳:《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难点、问题及对策》,《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年第2期。 [198]李政海、王海梅、韩国栋等:《黄河下游断流研究进展》,《生态环境》2007年第2期。 [199]李云玲、郦建强、王晶:《我国水资源安全保障与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中国水利》2011年第23期。 [200]周建军、张曼:《近年长江中下游径流节律变化、效应与修复对策》,《湖泊科学》2018年第6期。 [201]赵同谦、欧阳志云、王效科等:《中国陆地地表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第4期。 [202]欧阳志云、赵同谦、王效科等:《水生态服务功能分析及其间接价值评价》,《生态学报》2004年第10期。 [203]狄高健、韩雷、田振华等:《基于连通功能的河湖水系连通国内相关案例分析》,《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18年第1期。 [204]赵存厚:《南水北调工程概述》,《水利建设与管理》2021年第6期。 [205]滕海波、刘志芳、范天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质保障策略研究》,《项目管理技术》2021年第6期。 [206]李永宁、杨建军、李集合、李亚菲、车东晟、赵敏:《补多少?怎么补?补给谁?生态补偿三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基于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生态补偿体制机制调研的政策建议》,《中国生态文明》2020年第2期。 [207]王喜峰、马真臻:《双循环格局下我国需水空间形势的研判》,《中国水利》2020年第21期。 [208]王喜峰、沈大军、李玮:《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脱钩机制、模型及应用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11期。 [209]王喜峰、沈大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环境经济研究》2019年第4期。 [210]王喜峰:《水资源协同安全制度体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211]沈大军:《水管理学概论》,科学出版社,2004。 [212]王明玉:《中国地下水污染有效防控探析》,《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年第4期。 [213]王文科、宫程程、张在勇、陈立:《旱区地下水文与生态效应研究现状与展望》,《地球科学进展》2018年第7期。 [214]陈飞、于丽丽、侯杰、丁跃元、刘国军:《地下水管理立法分析与制度研究》,《人民黄河》2018年第1期。 [215]中国科学院:《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地下水科学》,科学出版社,2018。 [216]仵彦卿编著《土壤—地下水污染与修复》,科学出版社,2018。 [217]王思佳、刘鹄、赵文智、李中恺:《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可持续性研究评述》,《地球科学进展》2019年第2期。 [218]王浩、周祖昊、王建华、贾仰文、彭文启、黄鹄:《流域综合治理理论、技术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20。 [219]李文鹏、王龙凤、杨会峰、郑跃军、曹文庚、刘可:《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状况与治理对策建议》,《中国水利》2020年第13期。 [220]丁跃元、陈飞、李原园、唐世南、于丽丽、羊艳:《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编制背景及思路》,《中国水利》2020年第13期。 [221]李志涛、刘伟江、陈盛、李娇、朱岗辉、李松、费杨:《关于“十四五”土壤、地下水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中国环境管理》2020年第4期。 [222]储诚山、刘伯霞:《陕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保护修复》,《研究开发》2019年第5期。 [223]姜文来:《煤炭资源型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报》2006年第6期。 [224]唐建:《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唐山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内蒙古水利》2012年第2期。 [225]储诚山、侯小菲:《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及运行维护的长效机制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第29期。 [226]刘希朝、李效顺、韩晓彤等:《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资源型城市景观安全格局诊断研究——以徐州市为例》,《生态经济》2020年第6期。 [227]赵晔:《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实现长制久清存在的风险与对策》,《给水排水》2019年第4期。 [228]吴运连、谢国华:《赣州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的实践与创新》,《环境保护》2018年第7期。 [229]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 [230]万彩兵等:《水土保持法修订实施十年来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中国水土保持》2021年第6期。 [231]张平仓等:《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方略探讨》,《人民长江》2020年第1期。 [232]罗海文:《三峡库区重庆段水土流失状况及综合防治策略》,《中国水土保持》2017年第3期。 [233]罗明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优先领域初探》,《中国土地》2021年第2期。 [234]董磊华等:《长江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水利水电技术》2020年第S2期。 [235]重庆市涪陵区水务局:《重庆市涪陵区水土保持规划(2018-2030年)》,2019年。 [236]薄义群、卢锋等:《莱茵河:人与自然的对决》,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37]陈维肖、段学军、邹辉:《大河流域岸线生态保护与治理国际经验借鉴——以莱茵河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11期。 [238]古斯塔夫·波夏尔特:《莱茵河流域的国际合作和污染控制》,《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6年第12期。 [239]黄燕芬、张志开、杨宜勇:《协同治理视域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欧洲莱茵河流域治理的经验和启示》,《中州学刊》2020年第2期。 [240]翁鸣:《莱茵河流域治理的国际经验——从科学规划和合作机制的视角》,《民主与科学》2016年第6期。 [241]张敏、刘磊、蓝艳、荆放:《〈莱茵河2020年行动计划〉实施效果评估结果及〈莱茵河2040年行动计划〉主要内容——对编制黄河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启示》,《四川环境》2020年第5期。 [242]Alexandre Kiss,The Protection of the Rhine Against Pollution,25 Natural Resources Journal. 613(1985). Available at:https://digitalrepository.unm.edu/nrj/vol25/iss3/4.
[展开]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所属图书
相关卷册(共1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