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详情

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五卷)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安全 VIP

售价:¥14.4 ¥48
4人在读 |
0 评分
丛书名:
张晓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08 出版
ISBN:978-7-5161-1283-0
关键词: 环境 问题 研究 中国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

图书简介 目录 参考文献 音频 视频
[展开]
[1][1]陈锡文:《环境问题与中国农村发展》,《管理世界》2002年第1期,第5—8页。 [2][2]冯兆忠、王效科、冯宗炜:《河套灌区地下水氮污染状况》,《农村生态环境》2005年第21卷第4期,第74—76页。 [3][3][美]Gleick,Peter H.:《世界之水:2008—2009年度淡水资源报告》,何金平译,刘幸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年版。 [4][4]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中国乡镇工业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对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化肥使用环境安全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环境保护部网站:www.mep.gov.cn。 [6][6]郭建军:《新农村建设中的政府公共服务》,见李剑阁主编《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178页。 [7][7]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汇编(综合卷)》,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8][8]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9][9]过孝民、张慧勤、李平:《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见过孝民、张慧勤主编《公元二〇〇〇年中国环境预测与对策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73—290页。 [10][10]韩俊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与进展——对全国2749个村庄调查的综合分析》,见李剑阁主编《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版,第19—48页。 [11][11]洪大用:《我国城乡二元控制体系与环境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第62—66页。 [12][12]洪大用、马芳馨:《二元社会结构的再生产——中国农村面源污染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第1—7页。 [13][13]康晓光等:《2000年以来新农村建设综述》,见温铁军主编《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2—201页。 [14][14]李敏、王洪树:《污水养殖对和谐村镇构建影响的研究》,《软科学》,2007年第21卷第5期,第72—76页。 [15][15]李玉红:《中国环境与发展报告》,见汪同三、郑玉歆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6][16]李玉红:《中国环境与发展报告》,见汪同三、郑玉歆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39—278页。 [17][17]李周:《农村非农产业的增长与发展》,见张晓山、李周主编《新中国农村60年的发展与变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133页。 [18][18]林而达等:《中国农村发展中的能源、环境及适应气候变化问题——国合会政策研究报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9年年会,2009年11月,第11—13页。 [19][19]刘海林、王志琴等:《从百村调查看农村环境问题》,《中国改革》2007年第4期,第70—72页。 [20][20][美]美国环境保护署:《美国饮用水管理》,王东、文宇立、刘伟江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1][21]闵贞:《新西兰奶业的压力和挑战及对中国的启示》,见刘玉满、李胜利主编《中国奶业经济研究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138—147页。 [22][22]倪文进、马超德等:《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实践与探索》,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年版。 [23][23][英]弗雷德·皮尔斯著:《当江河枯竭的时候:21世纪全球水危机》,张新明译,郑刚、刘世平校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24][24]全为民、严力蛟:《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生态学报》2002年第22卷第3期,第291—299页。 [25][25]石洪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6][26]宋宁慧、卜元卿、单正军:《农药对地表水污染状况研究概述》,《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年第26期(增刊1),第49—57页。 [27][27]宋晓凯:《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责任主体》,《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2卷第1期,第28—31页。 [28][28]王金南、於方、曹东:《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16卷第6期,第11—17页。 [29][29]王书明、张彦:《我国水污染与环境正义研究》,《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卷第3期,第50—54页。 [30][30]温铁军等:《新农村建设战略贯彻中的主导与主体之辨》,见温铁军主编《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160页。 [31][31]姚万军:《农业增产与生态环境影响的中日比较及其对策》,《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2卷第1期,第7—11页。 [32][32]张玉林、顾金土:《环境污染背景下的“三农问题”》,《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第63—72页。 [33][33]张玉林:《累积性灾难的社会应对——以海河流域为中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56—62页。 [34][34]张玉林:《是什么遮蔽了费孝通的眼睛?——农村环境问题为何被中国学界忽视》,《绿叶》2010年第5期,第49—57页。 [35][35]赵倩、马建、问青春、鲁彩艳、陈欣、史奕:《浑河上游大苏河乡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及现状评价》,《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年第26卷第2期,第126—131页。 [36][36]郑红星、刘昌明、朱芮芮、刘小莽、赵彦琦:《中国水安全评价与水资源气候敏感性分析》,见葛全胜、方修琦、叶谦等《全球环境变化视角下中国粮食、水与健康安全问题研究》,气象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148页。 [37][37]郑易生、钱薏红、王世汶、李玉浸:《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1993)》,《生态经济》1997年第6期。 [38][38]郑易生、阎林、钱薏红:《90年代中期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管理世界》1999年第2期,第189—197页。 [39][3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 [40][40]周纪昌:《中国农村环境侵权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1][41]The World Bank.1997.Clear Water,Blue Skies:China's Environment in the New Century,www.worldbank.org. [42][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43][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44][3][美]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45][4][美]费景汉等:《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6][5][匈]安道尔·马加什:《现代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47][6]赵京兴:《二元经济下的收入分配、财政收支结构与消费增长》,2004年经济蓝皮书春季号,社科文献出版社。 [48][7]赵京兴:《把握时机,善用国债》,2003年经济蓝皮书春季号,社科文献出版社。 [49][8]赵京兴等:《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点课题》,《二元经济的微观基础及其经济后果——兼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2010年。(未公开发表) [50][9]武力:《1949—1978年中国“剪刀差”差额辨正》,《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 [51][1]《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12月。 [52][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纲要(2007—2020年)》,2007年12月。 [53][3]贾康、刘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经济要参》2010年第28期。 [54][4]李青:比较与国情:对我国规划体系的思考,见戚本超、景体华主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0—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3—64页。 [55][5]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与中国经济增长——一个解读中国之“谜”的逻辑框架》,《新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第15期。 [56][6]行伟波:《分税制、转移支付与地区风险分担》,《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第6期。 [57][7]周立:《公共物品、责任归属与发展观反思——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等公共问题与一个案例》,《浙江学刊》2006年第1期。 [58][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0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1年5月。 [59][9]祝华军:《对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理论思考——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科学发展》2010年第1期。 [60][1]Lichtenberg,Eric,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Handbook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ume 2,in B.Gardner and G.Rausser(eds.),2002,Elsevier Science,1249—1313. [61][2]Worster,Donald,Dust Bowl:the Southern Plains in the 1930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62][3]Egan,Timothy,the Worst Hard Time:the Untold Story of Those Who Survived the Great American Dust Bowl,A Mariner Book,2006. [63][4]López,R.and M.Niklitscheck,Dual Economic Growth in Poor Tropical Area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1,36,pp.189—211. [64][5]Merchant,Carolyn,The Columbia Guide to American Environmental Histor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2. [65][6]McNeill,J.R.,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Century World,W.W.Norton & Company,2000. [66][7]Ponting,Clive,A New Green History of the World:the Environment and the Collapse of Great Civilizations,rev.ed.,Penguin Books,2007. [67][8]Hays,Samuel,The Response to Industrialism:1885—1914,second edi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68][9]Kulikoff,Allan,The Agrarian Origins of American Capitalism,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92. [69][10]H.P.R.Finberg,The Agrarian History of England and Wales,Volume 6,1750—185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70][1]姜恕:《草原退化及其治理策略初探》,《资源科学》1988年第2期。 [71][2]李博:《中国北方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中国农业科学》1997年第6期。 [72][3]刘钟龄等:《内蒙古草原植被在持续牧压下退化演替的模式与诊断》,《草地学报》1998年第4期。 [73][4]李青丰等:《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劣化原因诊断及治理对策》,《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2期。 [74][5]陈佐忠:《草原退化治理》,《中国减灾杂志》2003年第3期。 [75][6]王庆锁、李梦先、李春和:《我国草地退化及治理对策》,《国农业气象》2003年第3期。 [76][7]李金花、潘浩文、王刚:《内蒙古典型草原退化原因的初探》,《草业科学》2004年第21卷第5期。 [77][8]张连义、刘爱军、邢旗、刘德福、高娃:《内蒙古典型草原区植被动态与植被恢复——以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20卷第2期。 [78][9]亚行:《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项目TA4308》,2006年,第5页。 [79][I]Biesiot,W.,Noorman,K.J..Energy requirements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a case study of The Netherlands.Ecological Economics 28(3),1999,367—383. [80][2]Dietzenbacher E.,Los,B..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Techniques:Sense and Sensitivity.Economic System Research 10(4),1998,307—323. [81][3]Dietzenbacher,E.,Los,B..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es with dependent determinants.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12(4),2000,497—514. [82][4]Druckman Angela,Jackson Tim.The carbon footprint of UK households 1990—2004:A socio-economically disaggregated,quasi-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Ecological Economics 68(10),2009,2066—2077. [83][5]Friedmann John.Four These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Urbaniz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30(2),2006,440—51. [84][6]Herendeen,R.A..Total energy cost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Norway,1973.Energy 3,1978,615—630. [85][7]Herendeen,R.A.,Ford,C.,Hannon,B..Energy cost of living,1972—1973.Energy 6,1981,1433—1450. [86][8]Herendeen,R.A. and J.Tanaka,Energy cost of living.Energy 1,1976,165—178. [87][9]Jones,Donald W..How urbanization affects energy-us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Energy policy,19,1991,621—630. [88][10]Kerkhof,A.C.,Nonhebel,S.,Moll,H.C..Relat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onsumption to household expenditures:an input-output analysis.Ecological Economics 68(4),2009,1160—1170. [89][11]Kim Sukkoo.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Did the steam engine contribute to the growth of c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Vol.42,2005,586—598. [90][12]Kosiń ski Leszke. Demographic Aspects of Urbanization,Geoforum,Vol.7,1976,313—328. [91][13]Lenzen,M..Energy and greenhouse gas cost of living for Australia during 1993—1994,Energy,23,1998,497—516. [92][14]Lenzen,M.,Dey,C.,Foran,B..Energy requirements of Sydney households. Ecological Economics 49(3),2004,375—399. [93][15]Liu H., J.Guo,D. Qian,Y.Xi.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household indirect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mpacts of alternative energy policies in China by input-output analysis. Energy Policy 37(8),2009,3194—3204. [94][16]Munksgaard Jesper,Klaus Alsted Pedersen,Mette Wier. Impact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on CO2 emissions. Energy Economics 22,2001,423—440. [95][17]Nijdam,D.,Wilting,H.C.,Goedkoop, M.J.,Madsen,J..Environmental load from Dutch private consumption:how much pollution is exported?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9(1—2),2005,147—168. [96][18]Pachauri Shonali,Daniel Spreng. Direct and indirect energy requirements of households in India. Energy Policy 30(6),2002,511—523. [97][19]Peet,N.J.,Carter,A.J.,Baines,J.T..Energy in the New Zealand household,1974—1980. Energy 10(11),1985,1197—1208. [98][20]Peters Glen P.,Hertwich E.G..Pollution Embodied in Trade:the Norwegian Cas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6(4),2006a,379—387. [99][21]Peters,G.P.,Hertwich,E.G..The importance of imports for household environmental impacts.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10(3),2006b,89—109. [100][22]Reinders A.H.M.E.,K. Vringer,K.Blok.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nergy requirement of households in the European Union Energy Policy 31(2),2003,139—153. [101][23]Vringer,K.,Blok,K..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nergy requirements of households in the Netherlands. Energy Policy 23(10),1995,893—910. [102][24]Weber C.L..Measuring structural change and energy use:Decomposition of the US economy from 1997 to 2002,Energy Policy,37,2009,1561—1570. [103][25]Weber,C.L.,Matthews,H.S..Quantifying the global and distributional aspects of American household carbon footprint. Ecological Economics 66(2—3),2008,379—391. [104][26]Wier,Mette,Lenzen,Manfred,Munksgaard,Jesper andSmed,Sinne. Effects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Patterns on CO2 Requirements',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13(3),2001,259—274. [105][27]Zhang Y..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Sources of Decarboniz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1992—2006. Ecological Economics,68(8—9),2009,2399—2405. [106][28]Zhang Y..Supply-side Structural Effect on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Energy Economics,32(1),2010,186—193. [107][29]Zhang Y..Scale,Technique and Composition Effects in Trade-Related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in press,DOI 10.1007/s10640-O1l-9503-9. [108][1]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9、2010)。 [109][2]绿色和平和第三世界网络:《国外专利陷阱中的“中国”转基因水稻?》,2008。 [110][3]绿色和平和第三世界网络:《谁是中国转基因水稻的真正主人》,2009。 [111][4]徐秀丽、李小云、李鹤:《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经济影响评估——来自四川省简阳市新胜村的案例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3期,第13—22页。 [112][5]朱有勇、Hei Leung,陈海如、王云月、汤克仁、赵学谦、周金玉、涂建华、李炎、何霞红、周江红、孙雁、Twng-Wah Mew:《利用抗病基因多样性持续控制水稻病害》,《中国农业科学》2004年第37卷第6期,第832—839页。 [113][6]Guo J.H.,X.J.Liu,Y.Zhang,J.L.Shen,W.X.Han,W.F.Zhang,P.Christie,K.W.T.Goulding,P.M.Vitousek,and F.S.Zhang,Significant Acidification in Major Chinese Croplands,Science 19 February 2010:1008—1010. [114][7]Huang,Jikun,Ruifa Hu,Scott Rozelle and Carl Pray.2005.Insect-Resistant GM Rice in Farmer Fields:Assessing Productivity and Health Effects in China,Science,29 April 2005,Vol.308,pp:688—690. [115][8]Ju XiaoTang,Xing GuangXi,Chen Xinping,Zhang Shaolin,Zhang Lijuan,Liu Xuejun,Cui ZhenLing,Yin Bin,Christie,Zhu ZhaoLiang,Zhang Fusuo,Reducing environmental risk by improving N management in intensive Chinese agricultural system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9 Vol.106 No.9 pp.3041—3046. [116][9]Zhu Youyong,Hairu Chen,Jinghua Fan,Yunyue Wang,Yan Li,Jianbing Chen,JinXiang Fan,Shisheng Yang, Lingping Hu,Hei Leung,Tom W.Mew,Paul S.Teng,Zonghua Wang & Christopher C.Mundt,Genetic diversity and disease control in rice,Nature 406,718—722(17 August 2000). [117][1]张维理、田哲旭、张宁、李晓齐:《中国北方农用氮肥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调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5年第1期(2):第80—87页。 [118][2]马立珊、汪祖强、张水铭、马杏法、张桂英:《苏南太湖水系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对策研究》,《环境科学学报》1997年第17期(1):第39—47页。 [119][3]刘光栋、吴文良、靳乐山:《人力资本法评估农业污染地下水环境价值损失》,《中国环境科学》2004年第24期(3):第372—375页。 [120][4]章力建、朱立志:《农业立体污染防治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战略需求》,《环境保护》2007(3A)。 [121][5]朱兆良(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农业面源污染课题组,2004):《中国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迫在眉睫》,《首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文集》。 [122][6]崔玉亭:《化肥与生态环境保护》[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123][7]谢正苗、李静、陈建军、吴卫红:《中国蔬菜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基准的研究》,《生态毒理学报》2006年第1期(2)。 [124][8]王海候、沈明星、陆长婴、张强、陈凤生、施林林:《苏州市菜地土壤硝酸盐累积现状与特征分析》,《江苏农业科学》2009年第3期。 [125][9]张乃明、李刚、苏友波、毛昆明、邓玉龙:《滇池流域大棚土壤硝酸盐累积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006年第22期(6)。 [126][10]肖军、秦志伟、赵景波:《农田土壤化肥污染及对策》,《环境保护科学》第31卷,总第131期,2005年10月。 [127][11]Miguel A.Altieri,Clara I.Nicholls(2003)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and insect pests:harmonizing soil and plant health in agroecosystems.Soil & Tillage Research 72(2003)203—211. [128][12]于文涛、孙召贵、宋正修:《蔬菜大棚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综合防治技术》,《现代农业》2006年(10)。 [129][13]Conway,G.R.,Pretty,J.,1991.Unwelcome Harvest:Agriculture and Pollution.Earthscan,London. [130][14]Magdoff,F.,van Es,H.,2000.Building Soils for Better Crops.SARE,Washington,DC. [131][15]Altieri M.A.,Nicholls C.I.,2003.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and insect pests:Harmonizing soil and plant health in agroecosystems.Soil & Tillage Research.72:203—211. [132][16]Adkisson,P.L.,1958.The influence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s on population of Heliothis zea and certain insect predators.J.Econ.Entomol.51,144—149. [133][17]Klostermeyer,E.C.,1950.Effect of soil fertility on corn earworm damage.J.Econ.Entomol.43,427—429. [134][18]Meyer,G.A.,2000.Interactive effects of soil fertility and herbivory on Brassica nigra.Oikos 22,433—441. [135][19]Barker,A.,1975.Organic vs.inorganic nutrition and horticultural crop quality.HortScience 10,12—15. [136][20]覃龙华、王会肖:《生态农业原理与典型模式》,《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第34期(11)。 [137][21]朱万斌、王海滨、林长松、程序:《中国生态农业与面源污染减排》,《中国农学通报》第23卷,第10期,2007年10月。 [138][22]胡振鹏、胡松涛:《“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自然资源学报》第21卷第4期2006年7月。 [139][23]居辉、熊伟、马世铭、谢立勇:《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 [140][24]杨淳朴、吴国琛:《世纪工程——山江湖开发治理》,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 [141][25]张维里、翼宏杰、KolbeH、徐爱国:《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欧美国家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控制》,《中国农业科学》2004年第37期(7)。 [142][26]刘文才:《欧洲中部生态农业红火》,《国外农业》2010年第2期。 [143][27]孙培均:《印度的环境保护、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农业经济问题》1994年第4期。 [144][28]M.S.Swaminathan(2005)Agriculture cannot wait,The Hindu,May 24,2006. [145][29]杨秀平等:《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发展》,《世界农业》2006年9月。 [146][30]罗冷生:《日本应对面源污染的法律措施》,《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18卷第9期,2009年9月。 [147][31]赵桂芳:《日本的农协与环保型农业》,《日本学论坛》1999年第2期。 [148][32]石嫣、程存旺:《温铁军中国农业源污染防治的制度创新与组织创新——兼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2期。 [149][33]杨帅、温铁军:《发展生态农业的国际经验及本土试验》,《环境保护》2008年(8A)。 [150][34]温铁军:《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环境保护》2007年(1A)。 [151][1]王功民、马世春:《兽医公共卫生》,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版。 [152][2]杜吟棠、刘玉满、尹晓青:《山东省肥城市、宁阳县猪肉生产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案例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课题报告,2006年10月。 [153][3]李艳华:《关于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的思考》,《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年第10期。 [154][4]罗建学、苏波:《中国畜产品安全问题与对策》,《肉类研究》2010年第2期。 [155][5]孙致陆、肖海峰:《猪肉可追溯系统中农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北京市农户问卷调查的分析》,《技术经济》2011年7月。 [156][6]吴秀敏:《养猪户采用安全兽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四川省养猪户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9期。 [157][7]张利庠、张喜才:《小农散养与饲料安全之间的矛盾分析及政策建议》,《饲料广角》2006年第8期。 [158][1]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2—2010年)》。 [159][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02—2010年)》。 [160][3]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2—2010年)》。 [161][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0年》。 [162][5]公共投资出版社:《农业村落污水处理事业数据总揽》2010年版。 [163][6]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小城镇·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处理设施建设管理体系》2011年版。 [164][1]孙君、王佛全:《五山乡村日记》,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5][2]孙君:《农道》,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166][3]霍高志、王佛全:《新农村建设方法与实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167][4]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评估课题组:《初见端倪的“五山模式”——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乡村生态文化建设中期评估报告》,2006年。 [168][5]湖北省社科院:《湖北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69][6]迟福林、殷仲义:《中国农村改革新起点: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与城乡一体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170][7]朱志萍:《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战略与对策》2008年第6期。
[展开]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