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08出版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动态评估、驱动机制及模式选择

纸质图书

暂无

电子书

23.7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8人在看
先晓推荐
本书围绕“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评估、驱动机制及模式选择”这一新论题展开了探索性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在理论研究层面,清晰界定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特征,探析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探究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驱动机制的理论机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选择,每种模式下的主导运行机制构建,以及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支撑体系,从而尝试着建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证研究层面,采用扩展的DEA模型、Moran’s I指数、空间聚类图等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进行动态评估及空间分异研究,以揭示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动态演化特征与空间分异特征;采用哈肯模型对驱动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序参量进行识别,以揭示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序参量的变化特征;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动态评估、空间分异以及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驱动机制的实证研究所揭示出来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演化特征与凸显问题,创造性提出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政策支撑,为促进政府实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本书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视角契入,以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动态评估—驱动机制—模式选择为主线,探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动态评估和驱动机制,重点关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选择,以及每一种模式下的主导运行机制构建。本书创造性地构建了较完善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定量评估了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动态演化特征,揭示了驱动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序参量及其变化特征,填补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论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097-9638-2总页码:272
字数: 269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视角契入,以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动态评估—驱动机制—模式选择为主线,探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动态评估和驱动机制,重点关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选择,以及每一种模式下的主导运行机制构建。本书创造性地构建了较完善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定量评估了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动态演化特征,揭示了驱动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序参量及其变化特征。

展开

图书摘要
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由以沿海地区迅速崛起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单极”格局向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多个增长极共生的“多极”格局转变。这种格局的转变意味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互惠共生,合作共赢”的新阶段,即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阶段。新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阶段的到来为学术界提出了崭新的研究课题,科学评估、准确把握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状况及凸显问题,探析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探究适宜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运行机制以及支撑体系,进而为政府实施新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书以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评估、驱动机制及模式选择为研究主题,试图通过解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探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探究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选择、不同模式下的主导运行机制,以及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政策支撑,构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动态评估、空间分异以及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驱动机制的实证研究所揭示的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演化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创造性提出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政策支撑,为促进政府实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围绕以上研究目标,本书展开了以下研究。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础理论解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区域之间或同一区域内各经济组分间的协同共生,合力推进大区域经济实现由无序至有序、从初级到高级的动态转变,形成“互惠共生,合作共赢”的内生增长机制,并最终促进大区域经济高效有序发展的过程。重点从耗散结构理论以及协同学理论两个层面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解析,指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过程具备耗散结构的四个特征,即系统开放、非平衡状态、非线性相互关系以及“涨落”现象的存在。协同学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各子区域的行动,即存在支配各区域发展轨迹的序参量,需顺应此种规律,在发挥各子区域自组织能力的同时,推动整个区域结构的优化。共生理论、区域分工与协作理论亦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动态评估及空间分异。首先,探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影响因素及表现特征两个维度构建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衡量指标,建立扩展的DEA模型,对我国1993~2012年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进行分阶段的动态评估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①20年间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整体处于初、中级水平,后10年(2003~2012年)协同发展度较前10年(1993~2002年)有所提升;②20年间29省区市之间协同发展度差距呈扩大之势;③东、中、西三大地区协同发展度梯级差异明显,20年间东中部、东西部之间总体差距有所扩大但近年呈缩小之势;④20年间东部地区内部省区市协同发展度差距有所扩大,但自2009年后差距呈缩小趋势,中西部地区内部省区市之间协同发展度差距有所缩小。其次,运用GeoDa软件,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局部Moran散点图以及空间聚类图等方法,对2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空间分异演化特征进行探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东、中、西依次递减之势,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第一梯级区域,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区市稳居第二、三梯级,但个别省区市呈现较快的提升势头;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空间效应明显,且协同发展度较高区域之间的正自相关聚类和较低区域之间的正自相关聚类有所加强。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首先,探究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驱动机制的理论机理。探析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区域产业分工三大驱动因素及其两两间的内生协同运作,如何役使区域经济实现由无序至有序、由初级至高级的协同演变。其次,运用哈肯模型对1992~2011年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分阶段实证研究,识别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序参量,并对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系统状态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由前10年(1992~2001年)的区域比较优势(RCA)单一驱动因素转变为后10年(2002~2011年)区域比较优势和区域产业分工(RCA&RID)双重驱动因素;②方程参数符号的转变意味着2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联系有所增强,地方保护主义得到改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环境得以优化;③2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实现了从初级阶段至中级阶段的协同演变。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选择。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地区差异性和空间分异性决定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选择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可选择的模式主要有中心-腹地模式、“飞地”模式、省际毗邻边缘区模式和省内城市间模式,重点探析了每种模式依托的理论基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这一模式实施的主要途径、实施这种模式的具体策略,以及典型案例。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构建。首先,探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一般运行机制,包括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决策机制、调控机制、整合机制和激励机制。六种机制既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区域经济的协同演化,又相互区别在不同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中发挥不同程度的影响效应。其次,探究不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的差异化主导运行机制。不同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应构建差异化的主导运行机制,中心-腹地模式应构建以联动机制、协调机制和整合机制为主导的运行机制;“飞地”模式的主导运行机制为整合机制、协调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和动力机制;省际毗邻边缘区模式应构建以动力机制、组织机制、整合机制以及共赢机制为主导的运行机制;省内城市间模式的主导运行机制为组织协作机制、联动机制和整合机制。
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撑。首先,解析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即区域经济差异过大、区际利益分割、针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制度设计及政策缺失等,不同的障碍因素有其不同的表现及影响,共同制约着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其次,阐析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制度创新。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深化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东、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异化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人才培育制度创新;构建跨区域组织协调机制。最后,阐析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政策支撑。从财税政策、开放联合政策、区域协同发展政策、产业协同发展政策四个方面提出并阐析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
关键词:区域经济 协同发展 动态评估 驱动机制 哈肯模型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