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10出版

流动人口网络社区的文化认同

电子书

29.7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1人在看
先晓推荐
本书尝试探究农民工网络社区的文化认同、群体意识及成因。研究发现,网络社区对于农民工而言只是强化了其个体化的倾向,未能超越或替代基于血缘、地缘与业缘的结群方式。农民工在网络社区中的互动与沟通不仅未能有效促进农民工群体的组织化,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农民工的群体意识。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201-8953-8总页码:268
字数: 280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尝试探究农民工网络社区的文化认同、群体意识及成因。研究发现,网络社区对于农民工而言只是强化了其个体化的倾向,未能超越或替代基于血缘、地缘与业缘的结群方式。农民工在网络社区中的互动与沟通不仅未能有效促进农民工群体的组织化,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农民工的群体意识。

展开

图书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乃至向信息社会转型,互联网在中国城乡社会开始普及,网络与数字技术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带来的时空压缩让中国民众感受到了“咫尺天涯”。作为信息社会的一种新形态——网络社区也开始出现,并因其虚拟性、与现实互构性而形成自身特点。这种虚拟和现实互构的效应也影响到网络社区中的参与主体。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在网络社区中也受到了影响。“双重二元结构”和“双重脱嵌”背景下的流动人口,通过网络社区,尤其是微博、QQ和微信的线上和线下的交流、沟通和互动,其文化认同呈现什么样态?网络社区的互动对流动人口群体的结群产生什么影响?是促进流动人口群体的组织化还是消解了流动人口群体的组织化?这些既是研究的问题意识,也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笔者使用深度访谈、田野观察、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兼取一定数量的问卷调查分析对流动人口群体网络社区的文化认同进行了研究。经过初步研究,笔者认为流动人口的个体化与网络社区的分散化、碎片化特征契合,这种契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流动人口的群体认同与集体意识的形成。网络社区在现阶段的流动人口群体中仅发挥了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功能,作为群体意识和群体认同发生器的功能还未形成,尽管我们预期它有可能承担这种功能。流动人口网络社区的行为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是相分离的,网络社区对于流动人口而言,是从另一个侧面强化了其个体化倾向,笔者称其为“网络社区认同的个体化”。流动人口群体在网络社区的互动与沟通不是促进了流动人口群体的组织化,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流动人口群体的组织化。
流动人口网络社区中的个体化认同既是网络自身特征和逻辑的结果,又是工业乃至信息文明与农耕文明遭遇的产物。流动人口网络认同个体化的背后,既呈现中国社会原有结群方式的逐步改变,也进一步提出现代化进程中乃至现代化之后中国社会的结群方式问题。在原有结群方式逐步改变的过程中,流动人口群体与网络的遭遇,他们在网络社区的沟通与互动,典型地表现出转型的特征。也即这一群体既有利用现代技术实现结群的一面,也有利用原有的血缘、地缘和业缘结群的一面。这是农民工网络社区认同个体化影响的一方面。农民工网络社区认同个体化其他方面的影响表现在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城乡关系、农民工个体各种社会权利的实现、群体分化和阶级形成、城市融入等方面。未来,随着信息社会在中国社会的深入推进及网络社区形态的不断变化,农民工群体的群体认同和群体意识的形成到底通过何种方式、这一群体在实体社会与虚拟社会中的交互关系及其影响依然处于需要继续观察和不断深入探究的阶段。
关键词:农民工 网络社区 认同 个体化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