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详情

花山文化(全4册):宁明文化与旅游 中国;专著 VIP

售价:¥29.85 ¥99.5
4人在读 |
0 评分
丛书名:
韦福安 黄小芬 羊绍全 宁明文化与旅游编写组 陈俊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11 出版
ISBN:978-7-5201-4956-3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

图书简介 目录 参考文献 音频 视频
花山岩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重要的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广西享誉世界的文化名片。《花山文化》是一部介绍广西崇左市内花山岩画及岩画周边旅游资源的套书,分为《大新文化与旅游》《龙州(上金)文化与旅游》《宁明文化与旅游》《凭祥文化与旅游》,分别介绍了崇左市大新县、龙州县、宁明县、凭祥市的花山岩画,以及相关文化的情况,如名胜古迹、建筑、碑记、生产技术、劳动工具、饮食文化、伦理、神话传说等,并分析花山文化传承状况及其旅游开发现状,提出相应对策。
[展开]
  • 第一章 宁明县概况
    1. 一 自然环境
    2. 二 人文环境
    3. 三 特色村屯
  • 第二章 物质文化
    1. 一 生产文化
    2. 二 服饰文化
    3. 三 饮食文化
    4. 四 建筑文化
    5. 五 交通文化
    6. 六 医药文化
    7. 七 经济文化
  • 第三章 制度文化
    1. 一 婚姻制度
    2. 二 家庭制度
    3. 三 社会制度
  • 第四章 精神文化
    1. 一 语言文化
    2. 二 民族体育文化活动
    3. 三 民风民俗
    4. 四 节庆文化活动——花山艺术节
    5. 五 人生礼仪
    6. 六 丧葬文化
    7. 七 边境文化
    8. 八 宗教文化
  • 第五章 文化与旅游
    1. 一 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
    2. 二 宁明县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3. 三 国内文化旅游开发成功经验借鉴
    4. 四 宁明县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议
[1]宁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宁明年鉴(2016)》,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 [2]陈锋、陈玥涵:《宁明历史人物》,广西教育出版社,2013。 [3]庞广仪:《广西疍民社会的演进与安置历史探讨》,《贺州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4]谭先进:《崇左文化述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第106页。 [5]覃肖华:《从传统节日习俗看壮、岱、侬族的稻作文化》,《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11期。 [6]胡宝华、刘立策:《骆越花山岩画的稻作文化解读》,《民族学刊》2017年第3期。 [7]覃彩銮:《骆越稻作文化研究——骆越文化研究系列之一》,《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8]陈嘉:《广西左江岩画与稻作文化》,《农业考古》2016年第3 期。 [9]陈曼平:《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发展的新变化》,《广西地方志》2018年第4期。 [10]吴红梅、陈若茜:《广西瑶族地区传统服饰纹样特征分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9期。 [11]王柏灿:《壮族饮食文化与壮族医药》,《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4年第5期。 [12]曾振东、宋宁:《壮族节日民俗的医药内涵》,《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5年第12期。 [13]宋唐:《桂南边境“巫文化”中的天琴现象——宁明地区“做天”巫仪实地考查》,《歌海》2013年第2期。 [14]黄剑克:《抢抓爱店口岸升格机遇 加快打造宁明对外开发开放新格局》,《广西经济》2015年第5期。 [15]李富强:《壮族传统婚姻制度》,《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16]张志巧、黄宽勇:《壮族伦理思想与壮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17]覃成号:《试论族权对壮族传统婚姻制度的影响》,《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18]张照:《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2。 [19]黄雁玲:《壮族传统家庭伦理及其现代演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3。 [20]曲姿璇、肖祥:《论壮族伦理文化与民族地区社会和谐治理》,《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年第1期。 [21]罗燕霞:《一个壮族村庄的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民族大学,2007。 [22]姜旭:《精准脱贫背景下宁明县康峙村农民思想状况调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学院,2017。 [23]韦顺国:《广西桂西资源富集区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4。 [24]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5]李天元:《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6]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27]A.Thorburn,“Marketing Cultural Heritage:Does it Work within Europe,” Travel & Tourism Analyst(1996). [28]罗越富:《文化旅游主题式开发研究——以广州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7。 [29]Y.Reisinger,“Tourist-host Contact as a Part of Cultural Tourism,” World Leisure & Recreation(1994). [30]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旅游学刊》2005年第4期。 [31]蒙吉军、崔凤军:《北京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32]吴芙蓉、丁敏:《文化旅游——体现旅游业双重属性的一种旅游形态》,《现代经济探讨》2003年第7期。 [33]侯兵、黄震方等:《文化旅游的空间形态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综述与启示》,《旅游学刊》2011年第3期。 [34]魏小安:《旅游没有文化就是灵魂出窍》,人民网,http://bj.people.com.cn/n/2015/0323/c369815-24250271.html。 [35]刘玉、杨达源:《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旅游》,《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0年第1期。 [36]李顺:《对我国文化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7]李定攀:《文化旅游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考——以宁明县为例》,《沿海企业与科技》2016年第1期。 [38]熊礼明、薛其林:《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困境和思路》,《长沙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39]《谱写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新篇章》,http://www.whyn.gov.cn/list/view/1/6199。 [40]《云南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发展》,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culture/gd/201804/11/t20180411_28789826.shtml。 [41]《云南全力构筑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好形象立起来 走出去更精彩》,http://www.ce.cn/culture/gd/201901/30/t20190130_31391843.shtml。 [42]《贵州省与新华社联合打造“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百家号百度,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0980713474640167&wfr=spider &for=pc。 [43]《贵州:外宣系列微纪录片〈黔视今声〉启动摄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www.scio.gov.cn/dfbd/dfbd/Document/1627945/1627945.htm。 [44]温庆:《西江模式十年跨越:民族文化旅游脱贫致富的典范》,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8/0620/c351610-30069539.html。 [45]《脱贫攻坚100计贵州雷山:西江千户苗寨成旅游扶贫范例》,http://www.tywbw.com/lvy/c/2017-10/31/content_10850.htm。
[展开]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