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02出版

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性别图景与影响机理

电子书

29.4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6人在看
先晓推荐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高端人力资源代表,其就业流动的状况不仅是对教育成效的检验,更彰显性别平等和社会文明程度。伴随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女大学生成为政策的受益者走进大学的殿堂,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凸显,就业市场以“经济、效率、理性”价值理念裹挟着“妇女回家”,以缓解就业压力的呼吁,使得毕业生就业中的性别话题再次引发关注和讨论。 本书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揭示了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性别差异给就业流动带来的影响,并将社会性别理论和人口推拉理论融入解释研究,立体化地揭示了父权制文化体制下两性就业流动差异的运作逻辑,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相关的数据参考和政策建议,更好地释放女性人力资源潜力,推动实现两性和谐平等发展。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201-9646-8总页码:244
字数: 244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选取10所不同类型、学历层次和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样本对象,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和叙事研究,揭示了不同因素之间对毕业生就业流动性别差异的作用机制,形成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图式,并将社会性别理论和人口推拉理论融入到解释研究上,立体化地揭示了父权制文化体制下两性就业流动差异的运作逻辑。在此基础上,立足于社会、政府、高校和个人等四个层面,提出破解毕业生就业流动性别失衡的举措和建议。

展开

图书摘要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动不仅对高端人力资源的初次分配产生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地域经济的发展以及毕业生个体在社会中的身份坐标和空间位置产生重要影响。随着高校规模扩张带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凸显以及关于女性就业歧视问题的纷争不断,在大众传媒不断建构“女人味”流行文化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流动中已形成较明显的性别阶层现象,成为值得深思和研究的社会问题。强化性别平权意识并辅以相应的政策举措,既有利于高端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有助于社会公平与两性关系的和谐发展。
本研究以“性别”作为贯穿全书的基本线索,以空间迁移和身份变迁的“就业流动”作为研究的横切面,运用教育学、社会学、人口学的相关理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中的性别差异现象、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多维度的实证研究。一方面,通过对10所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就业流动”的性别差异现状进行了多维度的定量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对男女毕业生在就业流动中心路历程的质性访谈,揭示了定量研究无法实现的毕业生就业认知和就业行为选择差异的行动逻辑。
定量研究表明,①以空间变化的流动维度进行性别考察发现,在城乡流动方面,生源地为农村的男毕业生向县城、城市的流动能力强于农村女毕业生,农村女大学生的“复制性流动”则比农村男大学生明显;在跨省流动方面,男大学生的流动率高于女大学生,女大学生存在“流动惰性”。②以身份变迁的流动维度进行性别考察发现,在阶层流动方面,女大学生的向上阶层流动能力弱于男大学生,男大学生“优势阶层”的继承性更为明显;在行业流动方面,男女大学生在行业分布方面呈现性别隔离,形成“性别专业—性别行业—性别工资”的内在逻辑,女大学生对应的是“女性友好专业—女性友好行业—低收入工资水平”,男大学生则刚好相反。③从流动收益看,女大学生整体不如男大学生,集聚于低收入区间。
质性访谈发现:①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视角审视,引起毕业生就业流动性别差异的背后是一套专业性别文化和学科规训;②从市场经济制度考量,男女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对应着性别符码,其实质是在选择一个与性别角色相关的职业;③从社会发展的维度进行剖析则发现,毕业生流动的性别差异是传统性别文化作用下不同因素共谋和再制的结果;④个案的这些结构性的因素共同作用于就业流动中的男女毕业生。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性别分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探究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性别差异形成机理的四条作用路径:其一,传统性别文化的作用是产生毕业生就业流动性别差异最根本的原因,体现在它弥漫性地渗透到产生性别差异的其他因素中;其二,市场经济制度以效益优先的原则形成了雇主对男性的偏好,从而在劳动力市场中形成了“男强女弱”的性别格局,表现为在阶层流动中的“男上女下”、在城市流动中的“男多女少”、在流动收益中的“男高女低”现象;其三,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专业性别隔离以及学科性别规训,内化为男女刻板印象的性别认知,隐蔽地影响着毕业生职业准入进而形成行业性别隔离;其四,女毕业生在传统性别文化的规训下,主动退缩到家庭领域,通过就业流动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被女大学生自我阻滞,大学生的性别意识缺失是产生就业流动性别差异的直接原因。这些看似间接却是深层次的影响因素相互形塑和联合,形成不同的推拉作用力,并最终作用于毕业生的就业流动进而固化为性别分层。
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立足于社会、政府、高校和个人四个层面进行思考,尝试性地提出破解毕业生就业流动性别失衡可能的举措和建议,以求多方合力共同缓解中国当前的女大学生就业流动的弱势局面,促进两性和谐发展。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