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10出版

企业绩效与制度选择: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的视角

电子书

23.7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1人在看
先晓推荐
本书作者季晓南系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曾多次参加中央有关会议文件起草,在企业管理与改革领域有较深厚的理论与实践造诣。本书围绕产权结构、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问题,分析了影响中国国企绩效判断的主要因素,提示了中国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绩效高低的真正原因,对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内涵、意义、作用、模式等进行了系统论述,明确提出整体上市是大型国有企业主要的资本组织形式和股份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并对国务院国资委开展的以外部董事为主的董事会制度建设与引入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董事会制度建设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类董事会有效性的差异及背后的制度和机制的不同;对现行的由政府向国有大中型企业派出监事会的制度进行了分析,对可供选择的外派监事会制度的不同改革模式进行了比较,为优化和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分析和实证依据。 本书梳理了产权结构、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指明企业提高绩效的路径选择。 本书主要揭示如下问题: 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绩效高低的真正原因; 影响中国国有企业绩效判断的主要因素; 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内涵、作用与模式; 两类董事会有效性的差异及背后的机制; 外派监事会制度的不同改革模式和选择; 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混合所有制。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097-6079-6总页码:368
字数: 350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了产权结构、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指明企业提高绩效的路径选择。书中主要揭示了以下问题: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绩效高低的真正原因;影响中国国有企业绩效判断的主要因素;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内涵、作用与模式;两类董事会有效性的差异及背后的机制;外派监事会制度的不同改革模式和选择;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混合所有制。

展开

图书摘要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营利性组织,绩效高低是判断其经营状况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近二三十年来,围绕国有企业的绩效问题,理论界从多维度、多层次进行了大量研究,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对国有企业绩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步成为共识。但单纯分析产权结构对国有企业绩效的影响或公司治理对国有企业绩效的影响,都不足以全面揭示问题的实质。本书认为,产权结构对公司的治理结构、经营激励、并购重组、监督约束等治理机制具有直接影响,这些治理机制又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绩效;同时,在经营管理者持有企业股权、期权的情况下,产权结构对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具有直接影响,特定的产权结构和激励机制促使经营管理者采用某一种经营方式而不采用另一种经营方式,因而,产权结构成为影响企业绩效的基础性、根本性因素。企业的决策是否正确,执行是否有力,主要取决于公司治理是否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经理人市场、控制权转移、市场竞争等企业内部和外部机制主要也是通过公司治理影响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的绩效,因而,公司治理成为影响企业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反之,企业绩效的变化会引发公司控制权的转移,最终导致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的变动。因而,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外部环境下,可以通过优化产权结构和改善激励机制来影响经营管理者的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的绩效。
围绕产权和产权结构及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问题,国内外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本书对这一问题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八个方面:第一,比较系统地剖析了现行西方经济理论分析产权结构、公司治理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绩效关系的局限和不足,并运用大量国内外第一手资料和最新的案例和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二,将产权结构、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置于一个框架之中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示了三者之间存在的复合函数关系;第三,对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条件、优点缺点、优化机制、演变趋势进行了比较,揭示了不同公司治理模式趋于相同的背景和动因;第四,探讨了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微观成因,论述了美英公司治理模式在政府监管不力情况下制度失效的原因;第五,分析了影响中国国有企业绩效判断的主要因素,提示了中国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绩效高低的真正原因;第六,对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内涵、意义、作用、模式等进行了系统论述,明确提出整体上市是大型国有企业主要的资本组织形式和股份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并提出存在有效的股份制和无效的股份制;第七,对国务院国资委开展的以外部董事为主的董事会制度建设与引入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董事会制度建设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类董事会有效性的差异及背后的制度和机制的不同;第八,对现行的由政府向国有大中型企业派出监事会的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可供选择的外派监事会制度的不同改革模式进行了比较,为优化和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分析和实证依据。


序 把制度创新作为提升企业绩效的治本之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要的思想和经典名言。在我国,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共产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毫无疑问,在支撑和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中,国有企业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也就具有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同时,围绕国有企业改革的种种争议也一直没有间断。其中,一个重要争论话题就是国有企业的绩效问题。普遍认为,国有企业效率不高,但如何看待和解决国有企业绩效不高的问题却存在不同认识。有观点认为,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量社会责任,衡量国有企业的绩效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另有观点认为,国有企业占有大量资源,利润主要来自垄断和政府补贴。更有观点认为,国有企业绩效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权不清,解决国有企业绩效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私有化。可见,正确看待和有效提升国有企业的绩效,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还是涉及国有企业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方向选择问题。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营利性组织,绩效高低是判断其经营状况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也是企业能否赢得竞争优势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而言,要赢得市场,要持续发展,必须不断改善和提升经营绩效。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企业要持续提升绩效,要成为优秀企业,要实现基业长青,需要一系列要素的支撑和保障,不仅要有好的产权制度和产权结构,还要有好的公司治理和运营机制、好的企业文化和人才团队,还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所以,搞好企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把企业的长期、持续、良性发展寄托在“一招鲜”或“灵丹妙药”上,是不坚实的,是不可持续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而且已成为共识,即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正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样,创新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创新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弃旧扬新过程,既包括理念创新,也包括体制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既包括组织创新,也包括营销模式创新等。在众多创新中,制度创新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绩效提升具有长远和根本性影响。因为,制度是决定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企业持续发展和绩效提升的根本保证和重要源泉。在影响和决定企业绩效的诸多因素中,制度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的设计和安排对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等具有决定性作用。
对我国私营企业而言,虽然体制机制更加灵活,更具活力,但也必须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在企业发展的初期,家族化管理适应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因而与其他企业组织模式相比具有更高的管理效率,但家族化管理模式下的企业治理结构和产权结构具有封闭性和单一性特征,使社会金融资本和社会人力资本很难融入企业发展之中,加剧了民营企业融资艰难、人才匮乏、代际传承困局等问题。为适应竞争加剧和企业规模扩大等形势的变化,具备条件的大型私营企业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现家族化企业管理模式向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转变,由封闭、单一的产权结构向开放、多元的产权结构转变。
对我国国有企业而言,制度创新更具特殊意义和重要作用,是提升国有企业绩效的治本之策。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市场取向的改革,我国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已发生实质性重大变化,总体上已经与市场经济相融合,但不少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与市场化、国际化的新要求还有相当差距,这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相对于我国民营企业而言,国有企业在知识、技术、资本、规模、人才、管理等市场竞争要素方面,更有实力,更具优势,通过制度创新有效整合和配置企业的内外资源,使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将会显著改善和提升国有企业的绩效。
经过长期、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中高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常态,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着主导和支柱作用,能否通过深化改革释放国有企业的活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新常态对国有企业既是机遇,更是挑战。进入新世纪以来,国有企业绩效得以明显提升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竞争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持续发展和持续赢利能力明显减弱,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增强活力和竞争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迫在眉睫。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邓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他还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邓小平同志极为重要的论断,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实现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影响和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樊篱,用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取代计划经济中形成的体制机制,用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体制机制取代动力不足和效率低下的体制机制,为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绩效改善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对我国国有企业来讲,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必须把制度创新摆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突出位置。
一是要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也是影响企业绩效提升的基础性、根本性因素。因为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产权制度及由此而产生的企业资本组织形式是影响企业绩效的一个决定性要素。现代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只有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才可能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度和进展。股份制作为一种现代产权制度,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也是国有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选择和制度取向。混合所有制作为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的股份制,不仅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且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提升国有企业的绩效。因此,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从根本上改变单一国有产权的结构。
二是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制度选择。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和关键,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最重要的任务。企业的决策是否正确,执行是否有力,主要取决于公司治理是否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经理人市场、控制权转移、市场竞争等企业内部和外部机制主要也是通过公司治理影响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的绩效,因而公司治理成为影响企业绩效的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反之,企业绩效的变化会引发公司控制权的转移,最终导致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的变动。在特定的产权制度和产权结构下,可以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和改善激励机制等来影响经营管理者的行为进而提升企业的绩效。因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就成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三是继续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转换经营机制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升国有企业绩效的重要保证。因为体制影响机制,机制决定效率,机制决定人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机制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而企业员工的行为决定了企业的效率。不仅如此,机制还具有反作用,反过来也会影响体制和制度设置的有效性。不解决国有企业的机制问题,不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的机制,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人浮于事、冗员过多等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或多或少存在的“铁饭碗”和“平均主义”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完善公司治理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由于缺乏机制保障,国有企业也难以充满活力和竞争力,难以提高经营效率。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重点是深化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同时,要加快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使国有企业的用人制度和薪酬制度更好地适应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要求。
四是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是解决国有企业改革重点难点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对突破国有企业体制障碍具有较强的牵引作用,对提升国有企业绩效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制度前提。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独立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就必须进一步做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因为,能否做到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并不取决于国有企业本身,而是主要取决于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另一方面,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有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要求。无论是做到产权清晰,还是权责明确或是管理科学,都离不开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因为国家作为国有资本的最终出资人,对国有产权的界定和划分及授权具有决定权。同时,国有企业能否形成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经营机制,不少问题如高管人员的选聘和任用、收入分配的方式和水平等,也不取决于国有企业本身,而需要通过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来推动。如果不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入手,国有企业难以真正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也难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为适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必须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从现行以管国有资产为主转到以管国有资本为主。为此,必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完善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进一步解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问题,做到既有利于加强国有资本管理又有利于国有企业有效经营,使市场竞争的压力能够层层传导到企业的每个员工,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能够有效落实到每个企业。
五是要健全国有企业的监督体制。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督体制是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制度保障,对国有企业绩效也具有重要影响。对我国国有企业而言,除面临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带来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还面临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公司治理不完善、内控制度不健全带来的腐败多发的问题,因而,加强监管、遏制腐败、防止国有资产权益受损的任务更为艰巨,更加繁重。要有效遏制国有企业腐败多发现象,防止国有资产权益受到严重损害,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制度建设,着力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国有企业的源头反腐,预防和减少国有企业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一方面,要完善和发挥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探索和创新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切实提高国有资产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时效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发展取得的明显成就已经证明,只要锐意进取,大胆改革,尊重企业发展规律,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使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真正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充分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完全能够具有市场竞争力,也完全能够拥有良好业绩。对此,我们应充满自信。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