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11出版

中国的民族识别及其反思:主位视角与客位评述

电子书

29.4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4人在看
先晓推荐
建国60多年,以“民族识别”工作奠定的56个民族的国体框架也在社会实践中走过了60多年。以各地区的社会实践来返观、反思这一框架的运行效果,来反思当年这一工作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结合苏联、南斯拉夫解体后人们对其“民族”定义和制度运行效果的反思,应当是一件中国学术界不能回避的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的工作。我们也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民族识别”完成之后,每个国民“民族身份”的确定和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划建制是否在不断强化各群体的“民族意识”,推动他们从传统社会中的“部族”转变为现代政治意义上的“民族”?是否有些“民族”在被识别后出现了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构建的现象?以及今天我们是否有必要从“民族国家建构”和“公民国家建构”这些基本理论视角对这一过程及其后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讨论?毫无疑问,50年代的由政府主导的对“56个民族”的民族建构对新中国60年来的族群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深远影响。相信对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将有助于读者从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层面来理解中国的民族体制,以及当前在西藏、新疆等地区出现的民族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民族识别”工作奠定的56个民族的框架也在社会实践中走过了60多年。以各地区的社会实践回顾、反思这一框架的运行效果,反思当年这一工作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反思苏联、南斯拉夫解体后人们对其“民族”定义和制度运行的效果,应当是一项中国学术界不能回避的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工作。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097-9352-7总页码:376
字数: 346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民族识别”工作奠定的56个民族的框架也在社会实践中走过了60多年。以各地区的社会实践回顾、反思这一框架的运行效果,反思当年这一工作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反思苏联、南斯拉夫解体后人们对其“民族”定义和制度运行的效果,应当是一项中国学术界不能回避的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工作。本书收录的论文即是对新中国民族识别及其理论脉络与后续影响的讨论和反思。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