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详情

中国殡葬史(全8卷) 明清(第七卷) 特藏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VIP

售价:¥74.25 ¥247.5
6人在读 |
0 评分
丛书名:
ISBN:978-7-5201-0190-5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

图书简介 目录 参考文献 音频 视频
本书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涵盖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辽夏金元、明清、民国八个重要历史时期,每卷紧密围绕该时期的丧葬观念、丧葬制度、丧葬习俗、丧葬设施、丧葬用品等中心议题,对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殡葬历史进行了较为全面而客观的研究和阐释,重点探讨了殡葬史的相关层面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的“变”与“不变”,为我国殡葬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
  • 导论
    1. 一 殡葬史视野下的明清社会
    2. 二 学术史回顾
    3. 三 研究思路与原则
  • 第一章 殡葬观念
    1. 第一节 孝道与厚葬观
    2. 第二节 择葬与风水观
    3. 第三节 殡葬观念中的佛教因素
    4. 第四节 宗族与殡葬观念
    5. 小结
  • 第二章 殡葬礼制
    1. 第一节 明清国家有关丧葬的律令
    2. 第二节 皇家的殡葬制度
    3. 第三节 官民的殡葬制度
    4. 小结
  • 第三章 殡葬习俗
    1. 第一节 殡葬习俗概略
    2. 第二节 停丧缓葬的盛行
    3. 第三节 火葬的局部盛行
    4. 第四节 南方地区的二次葬
    5. 第五节 夭殇和冥婚
    6. 第六节 归葬
    7. 小结
  • 第四章 殡葬问题及其社会应对
    1. 第一节 作为社会问题的殡葬
    2. 第二节 国家的治理
    3. 第三节 社会的应对
    4. 小结
  • 第五章 墓葬
    1. 第一节 墓地
    2. 第二节 墓地建筑与坟冢
    3. 第三节 墓制
    4. 第四节 葬具与随葬物品
    5. 小结
  • 第六章 殡葬的地域特色和民族差异
    1. 第一节 地域特色
    2. 第二节 民族差异
    3. 小结
  • 第七章 中西交汇与明清殡葬礼俗的变革
    1. 第一节 传教士与中国葬俗
    2. 第二节 晚清西式葬礼的出现
    3. 小结
  • 结语
    1. 一 殡葬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和演变的延缓性
    2. 二 明清殡葬历史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3. 三 明清殡葬承上启下,开启了中国殡葬的新纪元
    4. 四 明清殡葬体现了宋元以来礼学发展和儒学思想与大众文化互动的趋向
    5. 五 出现并发展了在殡葬史具有重要意义的灰隔葬法
    6. 六 殡葬是宗教和民间信仰展现力量的重要场域
    7. 七 殡葬礼仪是宗族和乡里社会重要的凝聚力量
[1][1]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 [2][2]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 [3][3]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 [4][4]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 [5][5]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 [6][6]《明太祖实录》,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7][7]《明英宗实录》,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 [8][8]《明武宗实录》,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4。 [9][9]《明世宗实录》,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5。 [10][10]《明神宗实录》,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6。 [11][11]《清世祖实录》,中华书局,1985。 [12][12]《清圣祖实录》,中华书局,1985。 [13][13]《清太宗实录》,中华书局,1985。 [14][14]《清高宗实录》,中华书局,1985。 [15][15]《清仁宗实录》,中华书局,1986。 [16][16]陈高华等点校《元典章》,中华书局,2011。 [17][17]《大清通礼》,《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5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8][18]《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63册,齐鲁书社,1996。 [19][19]丁彦章:《丧礼集要》,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20][20]葛士濬辑《皇朝经世文续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41册,文海出版社,1973。 [21][21]光绪《大清会典事例》,《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2][22]怀效锋点校《大明律》,法律出版社,1999。 [23][23]嘉庆《大清会典事例》,文海出版社,1991。 [24][24]林柏桐:《士人家仪考》,《续修四库全书》第82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5][25]刘锦藻:《清朝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26][26]龙文彬:《明会要》,中华书局,1998。 [27][27]马建石、杨育棠主编《大清律例通考校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28][28]《明集礼》,《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5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9][29]乾隆《大清会典》,《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0][30]上海大学法学院等点校《大清律例》,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 [31][31]沈之奇:《大清律辑注》,法律出版社,2000。 [32][32]田涛、邓秦点校《大清律例》,法律出版社,1999。 [33][33]万历《明会典》,《续修四库全书》第789~79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4][34]王复礼:《家礼辨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15册,齐鲁书社,1997。 [35][35]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 [36][36]徐乾学:《读礼通考》,光绪间刊本。 [37][37]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 [38][38]雍正《大清会典事例》,文海出版社,1991。 [39][39]张文嘉:《重定齐家宝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15册,齐鲁书社,1997。 [40][40]张之恒点校《大清十朝圣训》,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41][41]朱轼《仪礼节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10册,齐鲁书社,1997。 [42][42]朱熹:《家礼》,《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3][43]祝庆祺编《刑案汇览》,《续修四库全书》第86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4][44]永乐《乐清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0册,上海古籍书店重印本,1981。 [45][45]弘治《徽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上海古籍书店重印本,1982。 [46][46]弘治《吴江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4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47][47]嘉靖《内黄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80册,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重印本。 [48][48]万历《钱塘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49][49]万历《重修昆山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33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50][50]万历《吉安府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51][51]万历《湖州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91册,齐鲁书社,1997。 [52][52]万历《新昌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9册,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重印本。 [53][53]万历《祁门县志》,万历二十八年刻本。 [54][54]天启《渭南县志》,天启元年增刻本。 [55][55]天启《吴兴备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56][56]崇祯《常熟县志》,南开大学图书馆藏精抄本。 [57][57]顺治《曲周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61》,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6。 [58][58]康熙《寿宁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18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59][59]康熙《德清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9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60][60]康熙《南安县志》,康熙十一年刊本。 [61][61]康熙《咸宁县志》,康熙七年刻本。 [62][62]康熙《永平府志》,康熙五十年刻本。 [63][63]康熙《莱阳县志》,康熙十七年刻本。 [64][64]康熙《续汶上县志》,康熙五十六年刻本。 [65][65]康熙《泗水县志》,康熙三十八年增刻本。 [66][66]康熙《平和县志》,光绪十五年刻本。 [67][67]康熙《单县志》,康熙五十六年刻本。 [68][68]康熙《宛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北京府县志辑05》,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2。 [69][69]康熙《遵化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22》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6。 [70][70]康熙《天津卫志》,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71][71]康熙《瑞金县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72][72]雍正《陕西通志》,雍正十三年刻本。 [73][73]雍正《高陵县志》,雍正十年刻本。 [74][74]雍正《定州志》,雍正十一年刻本。 [75][75]雍正《朔州志》,雍正十三年刻本。 [76][76]雍正《泽州府志》,雍正十三年刻本。 [77][77]乾隆《甘肃通志》,乾隆元年刻本。 [78][78]乾隆《博山县志》,乾隆十八年刻本。 [79][79]乾隆《掖县志》,乾隆二十三年刊本。 [80][80]乾隆《乡宁县志》,乾隆四十九年刊本。 [81][81]乾隆《凤翔县志》,乾隆三十二年刻本。 [82][82]乾隆《镇洋县志》,乾隆十年刻本。 [83][83]乾隆《武进县志》,乾隆三十年刻本。 [84][84]乾隆《甘州府志》,乾隆四十四年刻本。 [85][85]乾隆《高密县志》,乾隆十九年刻本。 [86][86]乾隆《归善县志》,乾隆四十八年刻本。 [87][87]乾隆《怀庆府志》,乾隆五十四年刻本。 [88][88]乾隆《晋江县志》,乾隆三十年刊本。 [89][89]乾隆《南汇县新志》,乾隆五十八年刻本。 [90][90]乾隆《光山县志》,乾隆五十一年刻本。 [91][91]乾隆《甘州府志》,乾隆四十四年刻本。 [92][92]乾隆《丰顺县志》,乾隆十一年刻本。 [93][93]乾隆《福山县志》,乾隆二十八年刻本。 [94][94]乾隆《安溪县志》,乾隆二十二年刻本。 [95][95]乾隆《广平府志》,乾隆十年刻本。 [96][96]乾隆《曲周县志》,乾隆十二年刻本。 [97][97]乾隆《孝义县志》,乾隆三十五年刻本。 [98][98]乾隆《潮州府志》,光绪十九年重刻本。 [99][99]乾隆《顺德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67》,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6。 [100][100]乾隆《绍兴府志》,乾隆五十七年刻本。 [101][101]乾隆《长洲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3》,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02][102]乾隆《柏乡县志》,乾隆三十二年刻本。 [103][103]乾隆《天津县志》,乾隆四年刻本。 [104][104]乾隆《大名县志》,乾隆五十四年刻本。 [105][105]乾隆《延庆州志》,乾隆七年刻本。 [106][106]乾隆《大同府志》,乾隆四十七年刻本。 [107][107]乾隆《献县志》,乾隆二十六年刻本。 [108][108]乾隆《青浦县志》,乾隆五十三年刻本。 [109][109]乾隆《嘉定县志》,乾隆七年刻本。 [110][110]乾隆《上饶县志》,乾隆九年刻本。 [111][111]乾隆《镇远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16》,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6。 [112][112]乾隆《回疆志》,《中国方志丛书·西部地方》第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113][113]乾隆《乌程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9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114][114]嘉庆《直隶太仓州志》,《续修四库全书》第697册,齐鲁书社,1997。 [115][115]嘉庆《滦州志》,嘉庆十五年刻本。 [116][116]嘉庆《澄海县志》,嘉庆二十年刻本。 [117][117]嘉庆《溧阳县志》,光绪二十二年刊本。 [118][118]嘉庆《太平县志》,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119][119]嘉庆《松江府志》,嘉庆二十二年刻本。 [120][120]嘉庆《西安县志》,嘉庆十六年刻本。 [121][121]嘉庆《涉县志》,嘉庆四年刻本。 [122][122]嘉庆《翁源县新志》,嘉庆二十五年刻本。 [123][123]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3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124][124]道光《巨野县志》,道光二十六年刻本。 [125][125]道光《海昌备志》,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126][126]道光《佛冈厅志》,咸丰元年刻本。 [127][127]道光《重修伊阳县志》,道光十八年刻本。 [128][128]道光《滕县志》,道光二十六年刻本。 [129][129]道光《徽州府志》,道光七年刻本。 [130][130]道光《昆新两县志》,道光六年刻本。 [131][131]道光《舞阳县志》,道光十五年刻本。 [132][132]道光《兰州府志》,道光十三年刊本。 [133][133]道光《怀宁县志》,道光五年刻本。 [134][134]道光《博兴县志》,道光二十年刻本。 [135][135]道光《济宁直隶州志》,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136][136]道光《武康县志》,道光九年刻本。 [137][137]道光《宁都直隶州志》,道光四年刻本。 [138][138]道光《恩平县志》,道光五年刻本。 [139][139]道光《钦州志》,道光十四年刻本。 [140][140]道光《泰州志》,道光七年刻本。 [141][141]道光《新宁县志》,道光十九年刻本。 [142][142]道光《重修蓬莱县志》,道光十九年刻本。 [143][143]道光《太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52》,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5。 [144][144]道光《昆新两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5》,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45][145]道光《永宁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0》,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6。 [146][146]道光《厦门志》,道光十九年刻本。 [147][147]同治《南浔镇志》,同治二年刻本。 [148][148]同治《长阳县志》,同治五年刻本。 [149][149]同治《江夏县志》,同治八年刻本。 [150][150]同治《清苑县志》,同治十二年刻本。 [151][151]同治《徐州府志》,同治十三年刻本。 [152][152]同治《湖州府志》,同治十三年刻本。 [153][153]同治《安吉县志》,同治十三年刻本。 [154][154]同治《湖州府志》,同治十三年刻本。 [155][155]同治《番禺县志》,同治十年刻本。 [156][156]同治《长阳县志》,同治五年刻本。 [157][157]同治《南海县志》,同治八年刻本。 [158][158]光绪《当湖外志》,光绪元年白榆邸舍刻本。 [159][159]光绪《遂溪县志》,光绪二十一年刻本。 [160][160]光绪《百色厅志》,光绪十七年刻本。 [161][161]光绪《正定县志》,光绪元年刻本。 [162][162]光绪《抚州府志》,光绪二年刻本。 [163][163]光绪《吉安府志》,光绪二年刻本。 [164][164]光绪《麻城县志》,光绪二年刻本。 [165][165]光绪《昌平州志》,民国二十八年重印本。 [166][166]光绪《周庄镇志》,光绪八年刻本。 [167][167]光绪《咸宁县志》,光绪八年刻本。 [168][168]光绪《金山县志》,光绪四年刊本。 [169][169]光绪《常昭合志稿》,光绪三十年活字本。 [170][170]光绪《广灵县补志》,光绪六年刻本。 [171][171]光绪《南汇县志》,光绪五年刻本。 [172][172]光绪《归善县志》,光绪十三年刻本。 [173][173]光绪《桐乡县志》,光绪十三年刻本。 [174][174]光绪《续高平县志》,光绪六年刻本。 [175][175]光绪《续刻直隶霍州志》,光绪六年刻本。 [176][176]光绪《清源乡志》,光绪八年刻本。 [177][177]光绪《潞城县志》,光绪十年刻本。 [178][178]光绪《高密县志》,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179][179]光绪《宁河县志》,光绪六年刻本。 [180][180]光绪《顺天府志》,光绪十年刻本。 [181][181]光绪《黔江县志》,光绪二十年刻本。 [182][182]光绪《漳州府志》,光绪三年刻本。 [183][183]光绪《常山县志》,光绪十二年刻本。 [184][184]光绪《太谷县志》,光绪十二年刻本。 [185][185]光绪《通州志》,民国三十年铅印本。 [186][186]光绪《嘉善县志》,光绪十八年刻本。 [187][187]光绪《镇海县志》,光绪五年刻本。 [188][188]光绪《唐栖志》,光绪十六年刻本。 [189][189]光绪《良乡县志》,光绪十五年刻本。 [190][190]光绪《东光县志》,光绪十四年刻本。 [191][191]光绪《瑞金县志》,光绪元年刻本。 [192][192]光绪《宝山县志》,光绪八年刻本。 [193][193]光绪《重辑枫泾小志》,光绪十七年铅印本。 [194][194]光绪《石城县志》,光绪十八年刻本。 [195][195]光绪《四会县志》,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196][196]光绪《怀来县志》,光绪八年刻本。 [197][197]光绪《香山县志》,光绪五年刻本。 [198][198]光绪《峄县志》,光绪三十年刻本。 [199][199]光绪《海城县志》,官报书局排印,年代不详。 [200][200]光绪《嘉善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201][201]光绪《上林县志》,光绪二十五年刊本。 [202][202]光绪《金山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40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2。 [203][203]光绪《松江府续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43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2。 [204][204]光绪《宣平县志》,光绪四年刻本。 [205][205]光绪《滕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124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206][206]光绪《越巂厅全志》,《中国方志丛书·西部地方》第3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207][207]光绪《益都县图志》,光绪三十三年刻本。 [208][208]光绪《清源乡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03》,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5。 [209][209]光绪《玉田县志》,光绪十年刻本。 [210][210]光绪《遵化通志》,光绪十二年刻本。 [211][211]光绪《唐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36》,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6。 [212][212]光绪《嘉兴县志》,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213][213]光绪《直隶赵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06》,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6。 [214][214]宣统《信义志稿》,《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08》,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215][215]民国《上杭县志》,民国二十八年铅印本。 [216][216]民国《宣化县新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10》,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6。 [217][217]民国《宣平县志》,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218][218]民国《迁安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20》,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6。 [219][219]民国《榕江乡土教材》,《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16》,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6。 [220][220]民国《麻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18》,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6。 [221][221]民国《太谷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19》,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5。 [222][222]民国《沁源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40》,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5。 [223][223]民国《续修博山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07》,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4。 [224][224]民国《清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89》,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4。 [225][225]民国《夏津县志续编》,《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3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226][226]民国《寿光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6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227][227]民国《望都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158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228][228]民国《满城县志略》,《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193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 [229][229]民国《商河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354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230][230]民国《济阳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387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231][231]民国《杭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232][232]民国《华亭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54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233][233]民国《歙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4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234][234]民国《慈利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9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235][235]民国《麻城县志前编》,《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357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236][236]民国《八寨县志稿》,《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15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237][237]民国《凌云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0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238][238]民国《偏关志》,民国四年刻本。 [239][239]民国《双林镇志》,民国六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240][240]民国《余姚六仓志》,民国九年刊本。 [241][241]民国《文安县志》,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242][242]民国《新河县志》,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243][243]民国《衢县志》,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244][244]民国《万全县志》,民国二十三年刊本。 [245][245]民国《青城县志》,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246][246]民国《大名县志》,民国二十三年刊本。 [247][247]民国《杭州市新志稿》,杭州史地丛书本。 [248][248]民国《临榆县志》,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249][249]民国《续修中部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250][250]民国《东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251][251]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民国间刊本。 [252][252]民国《安东县志》,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253][253]民国《汤溪县志》,民国二十年刻本。 [254][254]民国《吴县志》,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255][255]民国《井陉县志料》,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256][256]民国《张北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257][257]民国《阜新县志》,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258][258]民国《贵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259][259]民国《平远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260][260]民国《清远县志》,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261][261]民国《杭县志稿》,余杭县志办公室影印本,1985。 [262][262]顾炎武:《山东考古录》,收入《丛书集成初编》第3143册,中华书局,1985。 [263][263]冯梦龙:《寿宁待志》,陈煜奎校点,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264][264]傅恒:《西域图志》,清光绪间铅印本。 [265][265]傅岩:《歙纪》,陈春秀校点,黄山书社,2007。 [266][266]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67][267]马福祥、陈必淮:《朔方道志》,天津华泰印书馆,1927。 [268][268]沈葵:《紫隄村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69][269]许崇灏:《新疆志略》,民国三十四年南京正中书局铅印本。 [270][270]张伯英总纂、崔重庆等整理《黑龙江志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71][271]张明祥主编《东西湖区专志》,武汉出版社,2007年。 [272][272]周之珂主编《崇明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73][273]周辉:《清波杂志》,中华书局,1994。 [274][274]赵彦卫:《云麓漫钞》,中华书局,1996。 [275][275]周去非:《岭外代答》,杨武泉校注,中华书局,1999。 [276][276]王明清:《挥麈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77][277]叶子奇:《草木子》,中华书局,1959。 [278][278]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 [279][279]叶盛:《水东日记》,中华书局,1980。 [280][280]王士性:《广志绎》,中华书局,1981。 [281][281]陆容:《菽园杂记》,中华书局,1985。 [282][282]蒋一葵:《长安客话》,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283][283]叶权:《贤博编》,中华书局,1987。 [284][284]王祎:《青岩丛录》,中华书局,1991。 [285][285]张瀚:《松窗梦语》,中华书局,1997。 [286][286]张岱:《陶庵梦忆》,中华书局,2007。 [287][287]田艺蘅:《留青日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88][288]华悰 :《虑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83册,齐鲁书社,1995。 [289][289]陈汝锜:《甘露园短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87册,齐鲁书社,1995。 [290][290]管志道:《从先维俗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88册,齐鲁书社,1995。 [291][291]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292][292]王鏊:《震泽长语》,《丛书集成初编》第0222册,中华书局,1985。 [293][293]谢肇淛:《五杂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94][294]王同轨:《耳谈类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295][295]张萱:《西园闻见录》,哈佛燕京学社,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 [296][296]李乐:《见闻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97][297]郑仲夔:《隽区》,崇祯三年刻本。 [298][298]吴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299][299]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全校本)》,栾保群、吕宗力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00][300]周召:《双桥随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01][301]王士禛:《池北偶谈》,中华书局,1987。 [302][302]萧奭:《永宪录》,中华书局,1959。 [303][303]赵翼:《陔余丛考》,中华书局,1963。 [304][304]钱泳:《履园丛话》,中华书局,1979。 [305][305]王有光:《吴下谚联》,中华书局,1982。 [306][306]王应奎:《柳南随笔》,中华书局,1983。 [307][307]福格:《听雨丛谈》,中华书局,1984。 [308][308]陆以湉:《冷庐杂识》,中华书局,1984。 [309][309]吴庆坻:《蕉廊脞录》,中华书局,1990。 [310][310]袁栋:《书隐丛话》,《续修四库全书》第113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11][311]阮葵生:《茶余客话》,《续修四库全书》第113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12][312]周广业:《循陔纂闻》,《续修四库全书》第113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13][313]郑光祖:《醒世一斑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14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14][314]汪师韩:《谈书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14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15][315]郎瑛:《七修类稿》,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316][316]赵吉士:《寄园寄所寄》,黄山书社,2008。 [317][317]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18][318]汪启淑:《水曹清暇录》,杨辉君点校,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 [319][319]陈盛韶:《问俗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320][320]毛祥麟:《墨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21][321]俞樾:《右台仙馆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22][322]俞樾:《春在堂随笔》,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323][323]吴炽昌:《正续客窗闲话》,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 [324][324]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25][325]薛福成:《庸盦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326][326]俞承德:《高辛砚斋杂著》,咸丰六年刻本。 [327][327]夏仁虎:《旧京琐记》,收入《旧京琐事 旧京琐记 燕京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 [328][328]张潮:《虞初新志》,《四库禁毁书丛刊》第38册,北京出版社,1997。 [329][329]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30][330]馀叟:《宋人小说类编》,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 [331][331]李绿园:《歧路灯》,华夏出版社,1995。 [332][332]王用臣:《斯陶说林》,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 [333][333]许奉恩:《里乘》,齐鲁书社,2004。 [334][334]李庆辰:《醉茶志怪》,齐鲁书社,2004。 [335][335]壮者:《扫迷帚》,商务印书馆,1907。 [336][336]《古今笔记精华》,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337][337]郭则沄:《洞灵小志》,东方出版社,2010。 [338][338]许承尧撰《歙事闲谭》,李明回等校点,黄山书社,2001。 [339][339]诸畮香:《明斋小识》,《笔记小说大观》第28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 [340][340]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 [341][341]刘驷:《爱礼先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5册,齐鲁书社,1997。 [342][342]宋濂:《文宪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6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43][343]宋濂:《宋学士文集》,商务印书馆,1937。 [344][344]郑真:《荥阳外史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7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45][345]杨士奇:《东里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7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46][346]张宁:《方洲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8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47][347]魏校:《庄渠遗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20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48][348]程敏政:《篁墩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91~19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49][349]毛伯温:《毛襄懋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63册,齐鲁书社,1997。 [350][350]李贽:《李温陵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26册,齐鲁书社,1997。 [351][351]王畿:《慕蓼王先生樗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78册,齐鲁书社,1997。 [352][352]徐允禄:《思勉斋集》,《四库禁毁书丛刊》第163册,北京出版社,1997。 [353][353]邱濬:《大学衍义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1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54][354]王祎:《王忠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55][355]赵维寰:《雪庐焚余稿》,《四库禁毁书从刊》第88册,北京出版社,1997。 [356][356]方凤:《改亭存稿》,《续修四库全书》第133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57][357]倪岳:《青溪漫稿》,《丛书集成续编》第13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 [358][358]苏伯衡:《苏平仲文集》,《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商务印书馆,1936。 [359][359]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商务印书馆,1936。 [360][360]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续稿》,沈云龙选辑《明人文集丛刊》第1期第22种,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361][361]陈龙正:《几亭全书》,《四库禁毁书丛刊》第12册,北京出版社,1997。 [362][362]王廷相:《王廷相集》,中华书局,1989。 [363][363]姚希孟:《棘门集》,《四库禁毁书丛刊》第179册,北京出版社,1997。 [364][364]魏禧:《魏叔子文集》,中华书局,2003。 [365][365]黄宗羲:《黄宗羲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366][366]魏裔介:《兼济堂文集》,中华书局,2007。 [367][367]赵士麟:《读书堂彩衣全集》,康熙三十五年刻本。 [368][368]朱彝尊:《曝书亭集》,《四部丛刊初编》第280册,上海书店,1989。 [369][369]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中华书局,2002。 [370][370]陈确:《陈确集》,中华书局,1979。 [371][371]沈大成:《学福斋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2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72][372]朱筠:《笥河诗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3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73][373]周广业:《蓬庐文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4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74][374]洪亮吉:《卷施阁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75][375]罗汝怀:《绿漪草堂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5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76][376]方濬颐:《二知轩文存》,《续修四库全书》第15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77][377]张尔岐:《蒿庵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07册,齐鲁书社,1997。 [378][378]安致远:《玉硙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1册,齐鲁书社,1997。 [379][379]朱轼:《朱文端公文集》,清刻本。 [380][380]张伯行:《正谊堂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54册,齐鲁书社,1997。 [381][381]吴肃公:《街南文集》,康熙二十八年吴承励刻本。 [382][382]孟超然:《亦园亭全集》,嘉庆二十年刻本。 [383][383]弘历:《御制诗初集》,《景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集部第24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84][384]陈梓:《删后诗存》,《四库未收书辑刊》第9辑第28册,北京出版社,1998。 [385][385]宗源瀚:《颐情馆闻过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10辑第4册,北京出版社,2000。 [386][386]蓝鼎元:《鹿洲初集》,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7。 [387][387]蔡世远:《二希堂文集》,乾隆四十八年刻本。 [388][388]袁枚:《小仓山房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3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89][389]吴骞:《愚谷文存》,《续修四库全书》第14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90][390]彭绍升:《二林居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6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91][391]陈梓:《陈一斋先生文集》,宣统三年铅印本。 [392][392]邵廷采:《思复堂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393][393]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1994。 [394][394]魏源:《魏源全集》,岳麓书社,2004。 [395][395]安徽省博物馆编《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96][396]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闽粤(侨乡)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397][397]戴金『皇明条法事類纂』東京、古典研究会、1966。 [398][398]邝璠:《便民图纂》,《续修四库全书》第97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99][399]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400][400]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401][401]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402][402]冯尔康主编《清代宗族史料选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 [403][403]洪焕椿编《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404][404]湖南省图书馆编《湖南名人家谱丛刊》,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 [405][405]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06][406]〔韩〕林基中主编《燕行录全集》,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 [407][407]刘俊文主编《官箴书集成》,黄山书社,1997。 [408][408]潘喆、孙方明、李鸿彬主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409][409]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编《清代报刊图画集成》,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1。 [410][410]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11][411]上海图书馆编《中国家谱资料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412][412]四川大学历史系、四川省档案馆编《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 [413][413]四川省档案馆编《清代巴县档案汇编》,档案出版社,1991。 [414][414]谭棣华、曹腾騑、洗剑民编《广东碑刻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15][415]田涛、美宋格文、郑秦主编《田藏契约文书粹编》,中华书局,2001。 [416][416]王钰欣、周绍泉主编《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清民国篇)》,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 [417][417]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1986。 [418][418]〔日〕學習院東洋文化研究所『李朝實錄』東京、1956。 [419][419]杨一凡、田涛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20][420]杨一凡、徐立志主编《历代判例判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21][421]张潮等编《昭代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22][422]张应昌编《清诗铎》,中华书局,1960。 [423][423]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24][424]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3。 [425][425]金毓黻:《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 [426][426]庄建平主编《近代文史资料》第10册,上海书店,2009。 [427][427]《大公报》 [428][428]《大陆》 [429][429]《广益丛报》 [430][430]《湖南演说通俗报》 [431][431]《交通官报》 [432][432]《鹭江报》 [433][433]《申报》 [434][434]《画图新报》 [435][435]《图画日报》 [436][436]《万国公报》 [437][437]吴友如等绘《点石斋画报》,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 [438][438]《新世纪》 [439][439]《益闻录》 [440][440]《中国教会新报》 [441][441]《中西教会报》 [442][442]吕不韦:《吕氏春秋》,书目文献出版社,2002。 [443][443]刘向:《说苑》,书目文献出版社,2002。 [444][44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79。 [445][445]李昉:《太平御览》,夏剑钦、王巽斋点校,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446][446]朱震亨:《丹溪手镜》,冷方南、王齐南点校,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447][447]吴澄校订、郑谥注释《新镌地理五经四书解义郭朴葬经》,收入《故宫珍本丛刊》第410册,海南出版社,2000。 [448][448]郝敬:《论语详解》,《续修四库全书》第15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49][449]焦竑:《焦氏四书讲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6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50][450]王廷相:《雅述》,《续修四库全书》第93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51][451]沈寿民:《闲道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5册,齐鲁书社,1995。 [452][452]黄训编《名臣经济录》,《明代基本史料丛刊·奏折卷》第11册,线装书局,2014。 [453][453]宋应星:《天工开物》,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 [454][454]黄宗羲:《明文海》,中华书局,1987。 [455][455]夏燮:《明通鉴》,中华书局,1959。 [456][456]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457][457]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458][458]孙宝瑄:《忘山庐日记》,《续修四库全书》第57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59][459]金永森:《西被考略》,《四库未收书辑刊》第3辑第16册,北京出版社,1997。 [460][460]张心言:《地理辩正疏》,中医古籍出版社,2010。 [461][461]陈宏谋:《训俗遗规》,《续修四库全书》第95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62][462]丁芮朴:《风水祛惑》,《续修四库全书》第10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63][463]许楹:《罔极录》,咸丰四年刻“葬书五种”本。 [464][464]范鲲:《蜀山葬书》,咸丰四年刻“葬书五种”本。 [465][465]程穆衡:《燕程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66][466]陈泽泰:《阴宅镜》,台北:武陵有限公司,出版年不详。 [467][467]许楹:《罔极录》前后编,上海图书馆藏吴氏拜经楼旧藏抄本。 [468][468]张京颜编《先府君北湖公年谱》,乾隆间写刻本。 [469][469]〔英〕F.H.巴尔福:《远东漫游——中国事务系列》,王玉括、綦亮、沈春蕾译,南京出版社,2006。 [470][470]〔英〕麦高温:《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朱涛、倪静译,中华书局,2006。 [471][471]〔英〕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王维周译,中华书局,1961。 [472][472]〔英〕杜格尔德·克里斯蒂:《奉天三十年(1883-1913)》,张士尊、信丹娜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473][473]〔美〕倪维思:《中国和中国人》,崔丽芳译,中华书局,2011。 [474][474]〔美〕何天爵:《中国人的本色》,谢旻译,哈尔滨出版社,2012。 [475][475]〔美〕M. G.马森:《西方的中华帝国观》,杨德山译,时事出版社,1999。 [476][476]〔美〕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午晴、唐军译,时事出版社,1998。 [477][477]〔美〕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刘文飞、刘晓旸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 [478][478]〔美〕卢公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陈泽平译,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479][479]〔美〕E.A.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公茂虹、张皓译,时事出版社,1998。 [480][480]〔美〕威廉·埃德加·盖洛:《扬子江上的美国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481][481]〔美〕夏金:《玄华夏:英人游历中国记》严向东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482][482]〔日〕曾根俊虎:《北中国纪行》,范建明译,中华书局,2007。 [483][483]〔日〕中川忠英编著《清俗纪闻》,方克、孙玄龄译,中华书局,2006。 [484][484]胡旭晟等点校《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485][485]连晓鸣、康豹主编《天台县传统经济社会文化调查》,民族出版社,2005。 [486][486]婺源《武口王氏统宗世谱》,安徽省图书馆藏,清雍正刻本。 [487][487]南丰《济阳江氏分修族谱》,清乾隆四十五年刊本。 [488][488]《绩溪南关许余氏叙堂宗谱》,清光绪十五年刻本。 [489][489]《绩溪东关冯氏家谱》,清光绪二十九年木活字本。 [490][490]池州《仙源杜氏宗谱》,清光绪刻本。 [491][491]爱新觉罗瀛生:《老北京与满族》,学苑出版社,2005。 [492][492]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93][493]常建华:《清代国家与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494][494]常建华:《宋以后宗族的形成及地域比较》,人民出版社,2013。 [495][495]常建华主编《宋以后的宗族形态与社会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496][496]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97][497]陈宝良、王熹:《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498][498]陈登原:《中国文化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499][499]陈进国:《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00][500]陈良荃:《风水学探秘》,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 [501][501]陈荣捷:《朱子新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02][502]陈戍国:《中国礼制史》(元明清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503][503]陈学霖:《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三联书店,2008。 [504][504]〔法〕达尼埃尔·亚历山大-比东:《中世纪有关死亡的生活(13~16世纪)》,陈劼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505][505]丁凌华:《中国丧服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06][506]丁伟志、陈崧:《中国近代文化思潮》,社会科学文学献出版社,2011。 [507][507]丁守和、陈有进编《中国历代奏议大典》(清代·太平天国卷),哈尔滨出版社,1994。 [508][508]杜家骥:《清朝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509][509]杜正贞:《村社传统与明清士绅:山西泽州乡土社会的制度变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510][510]方宝璋:《闽台民间习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511][511]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512][512]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513][513]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514][514]冯尔康:《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15][515]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16][516]冯智:《雪域丧葬面面观》,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 [517][517]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18][518]〔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伍跃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 [519][519]顾炳权:《上海风俗古迹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20][520]郭成康、王天有、成崇德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21][521]郭于华:《死的困扰与生的执着:中国民间丧葬礼仪与传统生死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22][522]何淑宜:《明代士绅与通俗文化——以丧葬礼俗为例的考察》,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2000。 [523][523]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524][524]焦润明:《清末东北三省鼠疫灾难及防疫措施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25][525]金受申:《老北京的生活》,北京出版社,1989。 [526][526]李伯重:《江南早期的工业化(1550~18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27][527]李权时、李明华、韩强主编《岭南文化》(修订本),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528][528]李学功:《南浔现象:晚清民国江南市镇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529][529]李玉尚:《海有丰歉——黄渤海的鱼类与环境变迁(1368~1958)》,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530][530]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时期的慈善组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31][531]梁其姿:《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朱慧颖译,商务印书馆,2013。 [532][532]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华书局,2008。 [533][533]林存阳:《清初三礼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34][534]林永匡、袁立泽:《中国风俗通史》(清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535][535]刘毅:《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536][536]卢明辉:《清代蒙古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537][537]鲁西奇:《中国古代买地券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 [538][538]马新、贾艳红、李浩:《中国古代民间信仰:远古—隋唐五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39][539]〔法〕梅朋、傅立德:《上海法租界史》,倪静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540][540]南炳文、汤纲:《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41][541]欧阳宗书:《中国家谱》,新华出版社,1992。 [542][542]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43][543]钱杭:《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44][544]秦燕、胡红安:《清代以来的陕北宗族与社会变迁》,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545][545]〔日〕上田信:《海与帝国:明清时代》,高莹莹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46][546]施沛生编:《中国民事习惯大全》,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547][547]〔法〕史式徽:《江南传教史》,天主教上海教区史料译写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548][548]司徒尚纪:《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广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549][549]宋大川、夏连保:《清代园寝制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 [550][550]王汎森:《权力的毛细血管: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51][551]王夫子:《殡葬文化学: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读》,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552][552]王见川、皮庆生:《中国近世民间信仰:宋元明清》,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53][553]王怀德、郭宝华:《伊斯兰教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554][554]王怀德:《伊斯兰教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555][555]王莹:《身份建构与文化融合——中原地区基督教会个案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556][556]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557][557]王子今:《门祭与门神崇拜》,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558][558]王子今:《中国盗墓史》,九州出版社,2007。 [559][559]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60][560]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61][561]巫仁恕:《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中华书局,2008。 [562][562]吴小凤:《明清广西商品经济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 [563][563]〔德〕魏特:《汤若望传》,杨丙辰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0。 [564][564]魏向东等编著《中国古代文化史》,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565][565]萧放等:《中国民俗史》(明清卷),人民出版社,2008。 [566][566]萧腾麟:《西藏见闻录》,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油印本,1978。 [567][567]徐斌:《明清鄂东南宗族与地方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568][568]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569][569]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570][570]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71][571]〔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及其历史因素之研究》,范丽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72][572]杨茂盛:《中国北疆古代民族政权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 [573][573]杨天宇:《仪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74][574]〔英〕伊懋可:《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梅雪芹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575][575]尹扶一:《西藏纪要》,蒙藏委员会编译室,1930。 [576][576]殷啸虎、姚子明:《盗墓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577][577]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中华书局,1980。 [578][578]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79][579]余英时:《现代儒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80][580]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81][581]张捷夫:《中国丧葬史》,文津出版社,1995。 [582][582]张立文、祁润兴:《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人民出版社,2004。 [583][583]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入学思想之转变》,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584][584]张寿安:《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85][585]张希清、王秀梅:《中国历代政治名著全译·官典》第3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 [586][586]章仲山:《图注天元五歌阐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587][587]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88][588]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89][589]〔比〕钟鸣旦:《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张佳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90][590]周绍泉、赵亚光:《窦山公家议校注》,黄山书社,1993。 [591][591]周耀明:《汉族风俗史》第四卷,学林出版社,2004。 [592][592]朱勇:《清代宗族法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593][593]〔日〕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张建国、李力译,法律出版社,2003。 [594][594]卞利:《明清以来徽州丧葬礼俗初探》,《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 [595][595]〔日〕滨岛敦俊:《明初城隍考》,《社会科学家》1996年第6期。 [596][596]常建华:《明代徽州的宗族乡约化》,《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597][597]常建华:《清代宗族“保甲乡约化”的开端——雍正朝族正制出现过程新考》,《河北学刊》2008年第6期。 [598][598]常建华:《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安徽史学》2010年第1期。 [599][599]陈宝良:《明代的社与会》,《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600][600]陈宝良:《明代儒佛道的合流及其世俗化》,《浙江学刊》2002年第2期。 [601][601]陈代光:《岭南历史地理特征略述》,《岭南文史》1994年第1期。 [602][602]陈华文:《迷失的孝道——中国厚葬之风透视》,《民间文化》1999年第2期。 [603][603]陈华文:《关注人类的最终归处——以20年来丧葬文化研究著作为例》,《民俗研究》2004年第1期。 [604][604]陈进国:《坟墓形制与风水信仰》,《新世纪宗教研究》(台湾)4卷1期,2005年9月。 [605][605]陈明芳:《中国悬棺葬研究概况及其展望》,《史前研究》2000年卷。 [606][606]重庆市博物馆:《四川铜梁县明代石椁墓》,《文物》1983年第2期。 [607][607]丁鼎:《试论丧服习俗的起源》,《思想战线》2001年第4期。 [608][608]范金民:《清代苏州宗族义田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 [609][609]冯尔康:《清代宗族祖坟述略》,《安徽史学》2009年第1期。 [610][610]冯尔康:《略述清代宗族与族人丧礼》,《安徽史学》2010年第1期。 [611][611]冯贤亮:《土火之争:清代江南乡村的葬俗整顿与社会变革》,《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12][612]冯贤亮:《坟茔义冢:明清江南的民众生活与环境保护》,《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7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613][613]宫宝利:《清代后期苏州地区公所的善举活动》,《史学集刊》1998年第1期。 [614][614]郭振华、白晋湘:《以武祭丧:西南少数民族丧葬习俗中的武术文化探微》,《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1期。 [615][615]韩秀桃:《明清徽州坟山纠纷初步分析》,《法律文化研究》第4卷,2004。 [616][616]何继英:《上海明代墓葬概述》,《上海博物馆集刊》第9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617][617]何淑宜:《以礼化俗——晚明士绅的丧俗改革思想及其实践》,《新史学》第11卷第3期,2000。 [618][618]贺云翱:《江苏明代墓葬的发现及类型学分析》,《南方文物》2001年第2期。 [619][619]胡新生:《周代殡礼考》,《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3期。 [620][620]汇章:《浙江丧葬型式见闻》,《民俗研究》1989年第2期。 [621][621]霍巍:《关于宋、元、明墓葬中尸体防腐的几个问题》,《四川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622][622]霍巍:《论宋、元、明时期尸体防腐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四川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623][623]贾二强:《说“五道将军”》,《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1期。 [624][624]蒋锐:《“他者”的映像——读〈19世纪德国新教传教士的中国观〉》,《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625][625]〔日〕井上彻:《明代广东的城市与儒教化》,《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26][626]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627][627]孔潮丽:《清代独子兼祧制度述论》,《史学月刊》2009年第12期。 [628][628]孔繁峙:《试谈明墓随葬梅瓶的使用制度》,《文物》1985年第12期。 [629][629]郎洁:《近三十年来中国古代丧葬史研究综述》,《大音》2012年第1期。 [630][630]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631][631]李江、曹国庆:《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中宗族义田的发展》,《农业考古》2004年第3期。 [632][632]李学忠:《回族的丧葬习俗和穆斯林的生死观》,《宁夏社会科学》1998第1期。 [633][633]李玉洁:《中国古代丧服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定型》,《河南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634][634]梁诸英:《明清时期徽州荫木砍伐及地方社会应对》,《中国农史》2003第2期。 [635][635]临城县文物保管所:《临城李席吾墓清理简报》,《文物春秋》2012年第4期。 [636][636]刘毅:《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碑制探析》,《南开学报》2012年第5期。 [637][637]刘义全:《北京市门头沟区发现清代墓葬壁画》,《文物》1990年第1期。 [638][638]刘永华:《从“排日账”看晚清徽州乡民的活动空间》,《历史研究》2014年第5期。 [639][639]刘泳斯:《民间信仰在“三教合一”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作用》,《中国文化研究》2012年第3期。 [640][640]路遥:《中国传统社会民间信仰之考察》,《文史哲》2010年第4期。 [641][641]罗标元等:《靖江王墓群简介》,《广西文物》1987年第1期。 [642][642]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上民间创业活动》,《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643][643]秦大树:《宋代丧葬习俗的变革及其体现的社会意义》,《唐研究》第1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44][644]任志强:《明清时期坟茔的纷争》,《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第1辑。 [645][645]史箴、汪江华:《清惠陵选址史实探赜》,《建筑师》2004年第6期。 [646][646]孙江:《作为他者的“洋教”——关于基督教与晚清社会关系的新阐释》,《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 [647][647]孙维昌:《上海市郊明墓清理简报》,《考古》1963年第11期。 [648][648]孙彦贞:《满汉葬俗异同及演变》,《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5期。 [649][649]塔娜:《满族传统丧葬习俗》,《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6期。 [650][650]唐玉萍:《追溯中国古代养老章法》,《政府法制》2011年第6期。 [651][651]王日根:《论明清乡约的属性及职能的变迁》,《厦门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652][652]王日根、张先刚:《从墓地、族谱到祠堂:明清山东栖霞宗族凝聚纽带的变迁》,《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 [653][653]魏顺光:《清代坟山争讼的民间调处——以巴县档案为中心》,《江汉论坛》2013年第2期。 [654][654]吴琦、黄永昌:《清代江南义葬与地方社会——以助葬类善举为中心》,《学习与探索》2009第3期。 [655][655]王卫平:《清代江南市镇的慈善事业》,《史林》1999年第1期。 [656][656]王卫平:《清代江南地区社会问题研究:以停棺不葬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657][657]王守恩:《论民间信仰的神灵体系》,《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4期。 [658][658]汪炜、赵生泉、史瑞英:《安徽合肥出土的买地券述略》,《文物春秋》2005年第3期。 [659][659]王岩、王秀玲:《明十三陵的陪葬墓——兼论东西二井陪葬墓的墓主人》,《考古》1986年第6期。 [660][660]王正书:《上海潘允徵墓出土明代家具模型刍议》,《上海博物馆集刊》第7期,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661][661]夏寒:《浅议明墓中的古钱》,《四川文物》2006年第2期。 [662][662]夏连保:《清代妃园寝制度及其对明代妃嫔埋葬方式的继承》,《文物春秋》2012年第5期。 [663][663]向极鼎、周琼:《利川墓碑“福”意图形的解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664][664]邢富华等:《洛阳出土明代买地券》,《文物》2011年第8期。 [665][665]许檀:《明清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江南、华北等若干区域的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 [666][666]薛文礼、郭永平:《晋北部落村的五道神:民间信仰的“冷热”反思》,《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 [667][667]严明:《佛道世俗化与江南民间信仰之关系——以明清时期江南观音、城隍习俗为中心》,《学术界》2010年第7期。 [668][668]杨爱国:《明代墓室建筑装饰探析》,《贵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669][669]杨豪:《清初吴六奇墓及其殉葬遗物》,《文物》1982年第2期。 [670][670]杨英杰:《满族丧葬习俗源流述略》,《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6期。 [671][671]叶显恩:《〈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序》,《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3期。 [672][672]叶汉明:《明代中后期岭南的地方社会与家族文化》,《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673][673]尹德文:《清太宗皇太极火葬考略》,《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1期。 [674][674]余新忠:《明清时期孝行的文本解读——以江南方志记载为中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7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675][675]张传勇:《清代“停丧不得仕进”论探析——兼论清代国家治理“停丧不葬”问题的对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0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676][676]张传勇:《似葬非葬:明清江南地区的浮厝习俗》,《民俗研究》2009年第1期。 [677][677]张传勇:《旱魃为虐:明清北方地区的打旱魃习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4期。 [678][678]张君梅:《晋城地区的三教堂考》,《沧桑》2014年第5期。 [679][679]张利民:《“华北”考》,《史学月刊》2006年第4期。 [680][680]张利民:《论华北区域的空间界定与演变》,《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681][681]张茂华:《成都地区明墓中的对联文化》,《四川文物》2002年第4期。 [682][682]张清平:《宜昌清代墓前石碑碑帽》,《三峡论坛》2012年第2期。 [683][683]张寿安:《十七世纪中国儒学思想与大众文化的冲突:以丧葬礼仪为例的探讨》,《汉学研究》第11卷第2期,1993年12月。 [684][684]张晓虹、满志敏、葛全胜:《清代陕南土地利用变迁驱动力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4期。 [685][685]张小也:《清代的坟山争讼——以〈守皖谳词〉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2006第4期。 [686][686]张越:《西安碑林藏明代宗室墓志综述》,《文博》2013年第2期。 [687][687]赵世瑜:《明清史与近代史:一个社会史视角的反思》,《学术月刊》2005年第12期。 [688][688]赵世瑜:《明清史与宋元史:史学史与社会史视角的反思——兼评〈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明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689][68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初年整饬民风民俗史料》(下),《历史档案》2001年第2期。 [690][690]周丽娟:《上海地区汉墓和明墓出土铜镜》,《东南文化》2005年第6期。 [691][691]周永志:《概念史视域下的家族与宗族》,《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13期。 [692][692]郑振满:《宋以后福建的祭祖习俗与宗族组织》,《厦门大学学报》1987年增刊。 [693][693]Myron Cohen,“Lineage Organization In North China,”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49 No.3(Aug.,1990). [694][694]李友梅主编《江村调查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695][695]刘大钧主编《大易集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96][696]刘凤云等编《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97][697]罗勇主编《赣州与客家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698][698]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 [699][699]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编《新世纪南开社会史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700][700]叶涛、周少明主编《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论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01][701]余舜德主编《体物入微:物与身体感的研究》,新竹: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02][702]赵清主编《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成都出版社,1992。
[展开]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所属图书
  • 中国殡葬史(全8卷)

    李伯森 主编;于海广 李慧竹 钱益汇 陈以凤 路则权 陈华文 陈淑君 闵祥鹏 徐吉军 张国庆 史金波 宋德金 陈高华 余新忠 张传勇 张田生 王静 刘小朦 马金生 冯志阳 姜海龙 著

    ¥74.25 ¥247.5

    收藏
相关卷册(共8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