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10出版

苏昌培文集:团结学、特色论、共和观、明言经(全4卷/平装)

纸质图书

暂无

电子书

暂无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2人在看
先晓推荐
《苏昌培文集》由《团结学》《特色论》《共和观》《明言经》组成(下简称四书),是苏昌培先生生前(1932年7月-2008年10月)众多文稿中的思想理论精粹,先后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为纪念苏昌培先生逝世7周年,经出版社同意再版,精装为集。 苏昌培出生于福建省永春县蓬壶镇仙岭村,1949年8月加入游击队,时17岁。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基层从事农村、农业工作,1987年5月任福建省分管农业的副省长。 今天,四书再版不是一般意义的合印为集,而是苏昌培先生孜孜不倦探索社会科学发展理论体系硕果的“珠联璧合”,似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奔腾向前的“水到渠成”!千百年来,人类创造和传承着无价的思想文化瑰宝,她们像夜空璀璨的指路明星。未来,也许其中的一缕奇异光芒便源于《苏昌培文集》。 《团结学》 像这样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团结问题做全面而系统的论述的著作,在国内还是第一部,它弥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汝信《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本书作者对“团结”二字、团结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团结的作用与影响作了历史考察。叙述团结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马克思主义团结观的确定与发展,建立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团结内容。 《共和观》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早就指出,在新的时代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原子能的释放已经改变了一切,使我们过去的思维方式变得陈旧不堪了,因此我们将面临前所未闻的大灾难。如果人类要生存下去,我们就需要一种完全新的思维方式。苏昌培同志的新著《共和观》正是经过认真的反思而完成的研究成果,他在本书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开辟了新的视野,从哲学上阐发了“和”的意义和价值。                                       一一汝信(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本书站在历史的高度,回顾以往,前瞻未来,提出”共和”这一全新的哲学命题。说它新,是因为书中提倡的”共和”不同于中国古代实行的”共和”,也不同于西方近现代政治学中的”共和”。它的视野更宽,胸怀更广。这是一种多极多元的“和”,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共同发展。这是人与入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平等、和平、共荣。本书既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化思考,是对过去世纪理智的告别,又是对新世纪充满希望的前瞻。 《特色论》 《特色论》是我国学术界迄今为止第一部系统论述‘特色’的理论专著,相信它的出版,不仅对于广大读者学习理解邓小平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很大帮助,而且对于从哲学上研究“特色”问题将起到开创的作用。                                       一一邢贲思(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特色论》从理论上深入地阐明了邓小平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系列问题,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从哲学的高度阐明了“特色”存在的普遍性,阐明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把握客体特色所具有的认识论意义。本书运用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阐明了“特色一般”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既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了哲学上的分析,又对“特色”这一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做了理论概括,提出了“特色论”的观点,这是很有意义的尝试。 《明言经》 《明言经》是一部独特的著作,它是作者认真研读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后用自己的诗一般的语言写成的心得体会。                                       一一汝信(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本书选取孔子、老子、孟子、荀子等在不同角度立论人生处世,如何学做人、学做事、学做官的精华智慧。参透千秋世代伟人、名人成功智能,如吕不韦九九智慧、诸葛亮智圣人生、曹操九九方略等,整合串缀跨时代多维智慧升华,采用以明导明,以明融智,多角度导向人们具有明白理想,明确方向,明辨是非。适应于可持续进入激烈竞争的大时代。本书的思想观念适合现在及未来,更有利于青少年课外阅读。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097-8059-6总页码:1664
字数: 1059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苏昌培文集》由《团结学》《特色论》《共和观》《明言经》组成(下简称四书),是苏昌培同志生前(1932年7月~2008年10月)众多文稿中的思想理论精粹,先后于1992年、2001年、200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为纪念苏昌培先生逝世7周年,精装再版。苏昌培长期在基层从事农村、农业工作,1987年5月任福建省分管农业的副省长。今天,四书再版不是一般意义的合印为集,而是苏昌培先生孜孜不倦探索社会科学发展理论体系硕果的“珠联璧合”,似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奔腾向前的“水到渠成“。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团结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团结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团结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团结学的研究任务
第三节 团结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团结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团结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团结在中国历史上的宏观形态
第三节 团结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团结观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节 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创立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团结观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团结观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特点
第四章 团结的一般特征及特殊表现
第一节 团结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团结的特殊表现
第五章 团结的实现途径
第一节 正确认识妨碍团结的因素
第二节 团结的实现途径
第六章 团结与国民教育
第一节 国民团结意识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
第二节 国民团结意识的正面与负面的现实考察
第三节 教育与培养国民团结意识
第七章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团结
第一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的基础
第二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的本质
第三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的强大生命力
第四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的实现
第八章 团结与社会稳定
第一节 稳定是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第二节 实现社会团结稳定的基本条件
第九章 团结与民族共进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融合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
第三节 实现民族大团结的基础
第十章 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一节 海峡两岸实现团结统一的共同基础
第二节 “一国两制”是海峡两岸实现团结统一的最佳途径
第三节 加强团结合作 共图统一大业
第十一章 团结与世界和平进步事业
第一节 团结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重要课题
第二节 影响世界团结的因素
第三节 实现世界团结之路
第十二章 人类大团结理想的实现
第一节 人类大团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节 人类大团结的特征
第三节 实现人类大团结是漫长的历史过程
第四节 为实现人类大团结努力开拓
后记


《特色论》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特色与特色论
第一节 特色
一 特色存在的普遍性
二 特色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三 特色概念及其内涵
四 特色的基本属性
第二节 特色论
一 特色论及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二 特色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二章 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发展研究的新阶段
一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理论
二 从质的转化到质的优化
第二节 特色产生的根据与条件
一 特色产生的内在因素
二 特色产生的外部环境
三 特色形成的内外因关系
第三节 特色产生与发展过程
一 特殊质的产生与分化
二 特色的形成
三 特色的发展
第四节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特色
一 自然界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二 人类社会特色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特色的认识与创造
第一节 特色方法与传统认识论
一 从传统认识论向现代认识论的过渡
二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方法
第二节 认识和创造特色的基本方法
一 特色方法概述
二 认识特色的方法
三 人类实践的优化形式
第四章 特色与人类社会的演化
第一节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一 统一性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式
二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条件和起因
第二节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选择性
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二 社会特色创造活动中的“决定性”与“选择”
三 社会特色形成与发展的主体
第三节 特色者居上
一 历史进程中的特色者居上
二 人类社会在创优中发展
第五章 社会主义进入特色新阶段
第一节 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二节 邓小平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 邓小平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二 邓小平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三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历史意义
第三节 特色是对社会主义的全面优化
一 优化是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二 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固定阶段
三 特色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质的全面优化
第六章 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
第一节 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一 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二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三 苏联模式在中国套不上
四 中国社会主义曲折进程
五 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
一 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
二 实事求是是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原则
三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
四 “一种为主,多种并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形式
五 “多层次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
六 “三特色”协调发展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本结构
七 团结和稳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保证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 最大限度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内在潜力
二 特色社会主义极大解放生产力
三 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四 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上的强大影响力
第七章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第一节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产生的理论
第二节 特色理论: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一次伟大飞跃
一 特色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内涵
二 特色理论使社会主义建立在更为客观、现实的基础上
三 特色理论使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原则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第三节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推动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高潮
一 只有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展示社会主义发展的广阔前景
二 只有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引导社会主义的优化推进第
四节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促进世界格局的优化
一 用特色观分析当前世界的基本格局
二 特色理论将推动世界格局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
第五节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引导人类向更高境界发展
一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人类向高度物质文明境界发展
二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人类向高度精神文明境界发展
后记


《共和观》目录

绪论
仰往知醒 告别战国
一 进化发展 遥远不凡
 宇宙无穷多物源,人类有智最难得
 人类的产生必须赖于宇宙的和谐优态
二 思维可贵 聪明不易
 人是宇宙优素的结晶
 人类的智慧一直沿着以生产工具更新为主线而发展
 人类对文明进化并不陌生,却很迟才有所了解
 人类的思维发展既促进了社会进步,但又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三 战乱不止 自强不息
 自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全球几乎连年不断发生战争
 经受了战争的危害,才知道和平的宝贵
四 争战相戮 独霸不得
 种族、民族、国家三者不可能战胜
 任何梦求成为世界霸主都不可能成功
 推行殖民扩张不可能持久
 发动战争的头目绝不可能有好下场
 任何侵略者企图占领他国的领土都不可能得到巩固
 任何一种意识文化都不可能在全球一统天下
 世界只有一条发展道路的论断没有科学根据
 任何国家发达富有都不可能永久保持不变
 任何国家走上侵略都不可能得到巩固安定
 未来战争不可能有赢家
五 异想天开 必护未来
 忆往昔历史,人们更珍惜现在、热爱未来
 新殖民主义根源依然存在
 争夺霸权不仅体现于行动,而且发展为主义与理论
 依靠高科技推进历史的同时,又面临着种种威胁
六 向往共和 前景广开
 人民盼望和平已成为世界走势的主题
 新世纪必将快步走向文明大道
 创共和世界新乐园是有基础的

走出过去 放开生机
一 远流多源 润泽环宇
 哲学创新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不创新又难成大事
 中国哲学流长渊远,精深博大
 西方哲学变革早、影响广
二 拓宽境界 推进选择
 多点综合,广世精华
 东西方认识事物具有差异性
三 误入对抗 危害趋广
 世界冲突的根源之一是文化
 大文化的综合创新在于超越和重构
四 时代生机 创新哲学
 哲学的生命在于创新
 哲学生机在于思维创新,而思维创新来自解放思想
五 解放开拓 求索领航
 中国哲学为何“困冷”
 新世纪的竞争重点是什么
 哲学守持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
六 广兴知识 创新局面
 中国哲学必须勇于担负起创新的使命
 新世纪的文化应建立广泛的理性联盟

迈进文明 和性辉耀
一 光辉历史 和胜灿烂
 社会文明与国际共和的程度必成正比
 和性概念适合于现代系统论特征
二 和周万物 天循地优
 宇宙万有的动变过程,皆和周循运
 生态环境是和周循环的大体系
 开创和周大世界
三 和适达道 行济宇空
 没有知适就没有点化的依据,没有点化就没有明确的行动目标
 知天必知世,创世必知适
 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对和适理念有更积极的理解
四 和而不同 物竞天择
 和而不同斯大雄
五 和贵有竞 持优常恒
 和世有竞,“优”字领先
 国际经济关系是世界文明的根本基础
 运用他律是和竞的硬条件
 发挥自律是和竞的软条件
六 和势常备 智治逆境
 壮大和力,创立公正新秩序
 中华和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七 和察万理 兴法治世
 依法治国,推动法治世界是时代文明的标志
八 和谐聚力 清和昌盛
 和谐范畴是对世界存在发展的新揭示
 兼容是和谐范畴的基本特征
 整合与重组是和谐的重要范畴
 正和双赢,和胜共荣
九 和合共兴 得道开泰
 发展是和平共处之基础
 和处是民心所向、文明所趋
 共处使各国成为相互依赖的稳定整体
十 共则有别 品位趋高
 物必有别,均而不和
 和而不流,和态有节
 和睦必诚,和处有信
 和而不均,世和有共
十一 广兴和缘 可融大千
 中华和缘文化起源早,进程深广
 中华持续推进和缘文明
十二 文明世界 和导一切
 和压倒一切
 和先于一切
 和生一切
 和兴一切
 和贵一切
 和创一切
 和高于一切
 和优于一切
 和胜于一切

把握趋势 走向共和
一 哲学流变 共和唯优
 物气观
 天人观
 理势观
 心性观
 知行观
 名实观
 形态观
 心物观
 元论观
二 仰往察势 必趋共和
 哲学思想文化不可能离开时代的社会现实
 时代发展的现实不能背离人民的愿望
 人类必定能创造共和世态,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一百周年
三 居位尊高 溯源博深
 共和来历悠久
 共和,内涵丰富,影响大
 共和代表国家走向发达高度民主文明
 共和兴世是发展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人类终归要变无法战乱世界为有法共和国际
 确立宇宙共和观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要求
 “和”与“共”构成共存、共兴的国际家园
四 开放视野 多极共和
 人类来自世界多极,必将走向多极世界
五 改变误认 创立新和观
 人间正道和处为本,人类文明和智当先
 共和不是否定差别,而是积极包容差别

认知世界 源于开放
一 世界历史 出于开放
 人类了解世界之始,首先是开通东西方海洋通道
 摒弃闭关自守,推动持续开放
二 航海时代 放开探索
 航海大时代引起世界大变化
 认真借鉴,开来创新
三 和世有开 放必有道
 开放是世界活态的潮流
 现代社会经济是一个开放系统
四 开放兴盛 封闭衰败
 开明开放则发展强盛,封闭僵化就落后衰退
 正确把握开放广度与适度的辩证关系
五 立足自力 大胆开门
 自力、自主是对外开放的基础
 开放是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

活力多元 出自创新
一 多元差别 永恒客观
 世界文化具有多元性
二 多元优态 融合生力
 当代世界发展,呈现出多元综合、多极互补的趋向
 世界经济共体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
三 多元综合 创造新活力
 世界多极化文明已初现端倪
 用多元辩证法指导实践是对哲学的新贡献
 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应是多维性

广开比较 唯优辩证
一 比较辩证 经世致远
 何为辩证法
 唯优辩证是以多种辩证法优素为基础,以创新为发展
二 展开比较 优化世界
 拓开视野,勇于比较
 自我发现,放开比较
 深化比较,开放境界
 改变单一,多维比较
三 辩证趋向 优化概念
 中国文化与科学之比较
 优势与趋势之比较
 差别与对应之比较
 所有制与社会价值之比较
 公有与共有之比较
 公耕与包耕之比较
 公用与私用之比较
 现代化与过渡论之比较

跨出误界 醒悟天开
一 知势识误 谋事在智
 要知世间误,当念醒误经
 人的误商源于社会,根在文化思想观念
 穷则思变,误则思过
二 事起有因 误出在意
 成事在于智,误事出于意
三 解误则兴 迷误必败
 解误天开,百业俱兴
 信商不足,误商上升
四 解放误性 实事求新
 开创识误学,促进误性转化
 发挥和商,扩大情商,提高信商,消除误商
五 认清时势 走出误区
 搞清论断的误区
 看清道路上的误区
 跳出模式的误区
 认清特征的误区
 清醒摆脱“三比例”的误区
 看到同富的误区
 走出优越性的误区

优化观念 改变千禧
一 观念起于理论概括 作用于改变社会
二 转变观念 百方预见
 大趋势启示
 大竞争提出
 大未来规方
 大合成推测
 大方略构想
 大断言论述
 大预约推断
 大思路展望
 大预言想象
 大预测论证
三 优导观念 开创美好图景
 真的观念
 善的观念
 美的观念
 自由观念
 平等观念
 正义观念

认真搞清楚 维护特色
一 统一思想在于搞清楚
 搞清楚“资本主义”
 搞清楚“社会主义”
 搞清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二 一切从实际起步
三 改变均富观念 放开创富比较
 改变限制创富等待共富
 放活创富之路
 鼓励创富,促进共富

智耕河山 壮丽家园
一 迅速进入知识经济的跑道
 为何必须发展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具有哪些特征
 抓住机遇,发展知识经济
二 步入知识经济,必将改变传统经济学理论
三 知新点化 高技无限
 立志者事竟成,有智者优为先
 高科技的拥有才是真正的所有
四 智耕山河兴中华
 抓住优化发展,开拓智耕壮山河新时代
五 智德深广民为本 智耕张力和是道
 维护常势心态
 发扬善势心经
 壮大良势心地
 导向明势心理
 开创新势心境
六 依法护智 优智兴国
 尊重知识,崇尚美德
 优素教育为上
七 创意思维 知识创优
 智耕关键是创优
 创新知识天下先

绿满现代化
一 维护必然生态 优创自由环境
 天地生和谐成一家
二 自由王国 态势不可失环
 征服性的现代化不可能进入自由王国
三 持续生态 优美繁荣
 环境优美与社会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是一致的
 美化环境是大有作为的千秋功业
 农村是绿色世界的主体基础
四 地球最大优势是整体生态的可持续性
 行知概念是探索自然、认识生态的深化进程

开放全球 创新文明
一 怀远文明万年 遥望创新千禧
 人类最高本能在于创新
 改变中国历史时代出自创新
二 开放实践 确立创新意识
 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创新
 变革是推动创新最积极的前瞻步骤
 知识正成为创新的主心
 优化企业是知识创新的实体
 融智是比融资更紧要的创新
 改革开放是最根本的创新
三 汇入人类共和宣言 创新全球文明
后记


《明言经》目录
1 积极经世 诚信处事
2 无为悟世 拓宽思路
3 仁义明世 谨慎把度
4 哲理醒世 辩证探索
5 刚强治世 明法知新
编感
卷册系列共0个资源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张图片
包含0张图表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