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04出版

京津冀发展报告(2015):协同创新研究

电子书

26.7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4人在看
先晓推荐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的国家战略,已进入顶层设计、制度创新和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在现行的行政区划制度背景下推进跨省际的区域一体化,必须以创新为动力,将创新贯穿到交通布局、产业布局、生态布局、城镇布局以及社会政策等方方面面,通过思想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来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本书以协同创新为主题,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领域和重大问题,研究如何通过创新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的国家战略,已进入顶层设计、制度创新和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在现行的行政区划制度背景下推进跨省际的区域一体化,必须以创新为动力,将创新贯穿到交通布局、产业布局、生态布局、城镇布局以及社会政策等方方面面,通过思想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来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本书以协同创新为主题,系统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宏观背景、现实基础、主要制约、创新目标与实现路径,重点探讨了京津冀交通、产业、科技、生态、公共服务、城镇布局以及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协同创新的着力点,为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参考。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本书荣誉
《京津冀发展报告(2015)》荣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七届优秀皮书奖二等奖。
图书详情
ISBN:978-7-5097-7245-4总页码:372
字数: 355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的国家战略,已进入顶层设计、制度创新和全面推进的新阶段。本书以“协同创新研究”为主题,系统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宏观背景、现实基础、主要制约、创新目标与实现路径,重点探讨了京津冀交通、产业、科技、生态、公共服务、城镇布局以及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协同创新的着力点,为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参考。

展开

图书摘要
协同创新是突破京津冀发展瓶颈、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所在和根本引擎。本书以研究协同创新为主题,系统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宏观背景、现实基础、主要制约、创新目标与实现路径,重点探讨了京津冀交通、产业、科技、生态、公共服务、城镇布局以及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协同创新的着力点,提出通过协同创新,为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开辟道路,提供动力和制度保障。
全书由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以及附录四部分组成。其主要建树及观点如下。
总报告重点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宏观背景、理论依据、现实基础、主要问题、创新目标和战略重点。其主要建树:(1)从世界、中国、区域三个层面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宏观背景。报告指出,纵观全球——协同创新、打造“创新共同体”已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全新组织模式和重要途径;审视国内——创新驱动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转型的必然选择;聚焦京津冀——协同创新是突破发展瓶颈、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和引擎。(2)创造性地构建了包括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在内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报告认为,区域协同创新是指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为目的,通过突破发展壁垒,推动要素和结构“新组合”,释放经济潜能,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的过程。协同创新与协同发展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系统实现螺旋式上升演进。微观层面的协同创新,本质是配置优化、提高效率。通过市场开放(对内对外),打破各种影响要素流动的人为障碍,促进劳动力、技术、资本、土地、信息等要素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中观层面的协同创新,本质是结构优化、和谐共生。在明确区域内各主体功能分工、优势互补的前提下,通过弥补“短板”,促进人口、产业、城镇、交通、公共服务、生态等布局优化,形成和谐共生、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宏观层面的协同创新,本质是制度优化、释放潜能。通过观念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等,为微观层面、中观层面的协同创新扫清道路、保驾护航,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合作共赢。(3)对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基础和现状做出基本判断。报告认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基础和现状呈现的主要特征是:历史渊源深厚,经济融合加深;交通体系初具,链接整合不足;产业梯度明显,链接融合不够;科技合作加强,协同能力不强;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共建共享机制缺失;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公共资源配置不均。(4)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目标、着力点、实现路径与制度保障。报告提出,要通过产业协同创新,打造国家创新能力最强的世界级城市群;通过交通体系协同创新,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通过生态系统协同创新,共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宜居家园;通过城镇体系协同创新,促进城镇优化布局与人口有序转移;通过公共服务布局优化和社会政策对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分报告分别对区域协同创新理论、京津冀交通、产业、科技、生态、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进行了专题研究。主要建树:(1)对区域协同创新理论(含义、功能、边界、目标、方式、阻力、机制、条件与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推进协同创新要注重把握好“三个环节”和“四个协同”,即找准制约发展的障碍、发现潜在利益和合作空间、整合资源集成创新;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协同、顶层设计与基层摸索的协同、高端协调与地方作为的协同和政府与市场的协同。(2)对京津冀交通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实证研究认为,轨道交通对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支撑不足、区域交通发展不平衡、运输结构不合理、运输组织效率有待提高是京津冀交通协同创新需要突破的主要问题;报告提出应制定统一高效的管理政策、加快城市(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整合区域内机场资源、加强海空港间协作等对策建议。(3)对京津冀生态建设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报告提出要根据都市圈、流域上下游等空间区位,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安排水源功能区、生态廊道、中心城市、主轴交通与经济带、港口城市与滨海经济带、海洋生态经济等主导功能区;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如试点财政横向转移支付、设立首都圈财政和京津冀共同发展基金,建立生态补偿、生态移民、生态移业机制等,实现宜居、宜业与可持续发展目标。(4)对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报告以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为基础,针对京津冀区域科技资源丰富密集且分布不均衡的突出特点,提出科技协同创新的方向是筛选产业进行对接和协同部署,构建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增长极。(5)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报告构建了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比较分析了京津冀三地产业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产业协同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探讨并提出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重点产业领域和“强点、成群、组链、结网”的产业协同创新路径。(6)对京津冀公共服务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报告构建了公共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京津冀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指出京津冀存在区域公共服务不均严重、供求总量和结构失衡、一体化程度较低等突出问题,并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分析了影响京津冀公共服务均等化及一体化的制度层面和非制度层面的制约因素,提出通过制度和政策创新促进京津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7)对京津冀体制机制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报告研究认为,“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导致区域协同发展缺乏利益纽带;忽视差异性、不考虑功能定位的政绩考核制度导致无序竞争;“强政府、弱市场”的运行环境及社会组织发展不足等导致区域协同发展缺乏活力与动力;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区域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区域协同发展存在天生的弱质性。针对上述体制机制的“四大问题”,报告从制度、机制与模式三个层面探讨了协同创新的重点和路径。
专题报告分别对京津冀人口调控模式创新、首都功能疏解与城镇布局创新、京津冀交界地带协同创新、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创新等进行了专题研究。主要建树:(1)对京津冀人口调控模式创新的研究。报告提出,京津两个超大城市的人口优化要走健康的城镇化道路,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资源和产业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化发展中的资源配置机制。(2)对首都功能疏解与城镇布局创新的研究。报告运用集中度系数、区位熵以及聚类分析法,对北京的产业集聚、各行业在北京各区县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进行分析,认为首都城市功能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出“组团式结构”,首都主城区分为政治金融商贸区、信息科技创新区、工业发展主导区、农业生态延伸区、交通仓储物流区五类地区,并针对五类地区不同城市功能提出了具体疏解的政策建议。(3)对京津冀交界地带协同创新的研究。报告指出,京津冀交界地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两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巨大,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因此必须通过合作共建重大项目工程、积极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共同保护生态环境三种协同发展模式与政策创新,带动河北一侧地区经济发展,进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京津廊接壤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合作补偿区的协同发展与政策创新将为其他交界地区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4)对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创新的研究。报告从制造业的研发设计、加工制造、营销服务三个环节,分析了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构建了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创新理论模型;从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经济资本和科技资源四项生产要素出发,建立了生产要素协同创新评价模型,并结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分析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机制,提出促进京津冀制造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5)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创新的研究。报告通过对首钢搬迁、北京凌云公司搬迁、中关村高新产业园区合作三个典型案例的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存在区域协同发展规划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京津合作力度不够、行业组织发育不足、生态环保领域合作薄弱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附录为读者提供了若干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协同发展相关的空间数据。这些数据和图表,对长期关注和研究京津冀城市群的理论工作者和地方政府决策部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附录的第一部分是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发展背景图,共有11幅,主要供读者在了解京津冀协同创新分布状况时做背景参考;附录的第二部分主要对京津冀地区城镇发展的空间格局做一简要描绘,共配图3幅,反映了京津冀地区的城镇发展背景;附录的第三部分是京津冀地区与协同创新相关的数据,共有配图7幅,表格1张。
本书是京津冀三地作者通力合作的研究成果。作者主要是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本书是京津冀三地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
本书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研究——全面推进中的战略重点研究”(项目编号:14ZDA23)、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北京城市功能疏解与首都圈城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3JDFXC007)的阶段性成果。本书获得北京市教委科研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都市圈研究中心(项目编号:PXM2015_014205_000126)、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资助。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