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11出版

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修订版)

电子书

50.4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5人在看
先晓推荐
延绵1300余年的科举,是除皇帝世袭制外,对中国影响最长久与深远的制度。1905年清廷下诏停止科举,于近代社会转型至为关键,亦为中西学地位转换之枢纽。前人对科举停废影响的关注或聚焦于教育,或集中于乡村,对停科举于官制改革、城市百业繁兴的促进推动多有忽略,本书充实并丰富了这些方面的内容,表明以改科举和最终停罢科举为枢纽,戊戌与新政改革前后贯通,兴学堂、办报馆、印图书、开演讲、启民智,使法律和公共治安观念、平等与国民意识均通过报刊与教科书等形式进一步传播,继而内外官改制全面展开,法官、巡警等新的考试及职业资格任用制度逐步建立。指出新的社会规范及人才标准逐渐变化形成,以及学堂的兴办与扩展,虽存在种种问题,但毕竟有利于百业繁兴、开民智与近代文化事业发展的事实,说明改科举本应社会变动而起,其革废的过程与结果,反过来加速了近代社会的整体变动。 科举制在中国延绵近1300年,影响深远。1905年清廷下诏停止科举,于近代社会转型至为关键,亦为中西学地位转换之枢纽。停废科举逾百年仍众说纷纭,与忽略改科举进程的运作成效及其间曲折复杂的人事不无关联。鸦片战后60多年间,议改科举经历了纳科目、学堂于科举及纳科举于学堂两个取向截然相反的阶段。清廷修复京师贡院的讨论,促成朝臣疆吏合谋干预,导致科举由减额渐停跳跃至立停。立停科举本意并非废科举,而是将科举抡才与学堂培才功能合二为一的设计。清廷重视科举善后,却低估士子对科举的心理依赖,造成仕途拥堵与混乱。改科举与停科举因社会变动而起,前后贯通戊戌至新政,推动办学堂、印图书、开演讲、兴百业、启民智、改官制,进一步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变革。但学堂育才强调知识获取与做事能力,忽略圣贤义理与做人的品行,使伦理社会的中国陷入文化道德之殇,成为后科举时代的一大难题。
相关海报
视频读书
【2022年鸣沙史学嘉年华】第三场 人文化成:知识、教育与社会重塑鸣沙史学嘉年华
作者:王东杰 张仲民 陆胤 季剑青 收藏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201-0995-6总页码:472
字数: 388千字装帧:精装
内容简介
科举停废是近代社会最重要的变动之一,作者在充分挖掘史料特别是使用大量媒体史料的基础上,将科举停废与晚清整个社会变革联系起来考察,细细探究,纠正了过去认识的一些偏差误解,使读者对科举停废与近代社会关系的认识更加清晰,研究证实制度变动并非孤立, 必须将立停科举的过程,与清末民初社会的整体变动联系考察,才能正本清源。

展开

图书摘要
延绵近1300年的科举,是除皇帝世袭制外,对中国影响最长久与深远的制度。1905年清廷下诏停止科举,于近代社会转型至为关键,亦为中西学地位转换之枢纽。科举终结百年仍众说纷纭,与其过程不少重要史实迄今未明不无关联。
晚清科举改革60多年,经历前后不同的两个阶段,前者试图纳学堂于科举,因开办经济特科、废八股、改策论成效不彰,新政伊始后转向纳科举于学堂。科举改革与清末政情关系密切,京师修复贡院的讨论是形势逆转之节点,枢机人事变动与六督抚联衔入奏配合,催生了清廷立停科举的诏令,也留下了翻案隐患。立停科举的初衷,旨在将科举、学堂合并为一,清末各类考试频繁的现象并非“科举余毒”,而是力求抡才与培才统一的失败尝试。停科举善后措施的实际观照面,较原计划覆盖更宽广,导致舆论非议及仕途拥挤,对有功名士子安排优渥,却忽视心理疏导及道德重建。直至清末民初,有旧学功名的士子不仅未被边缘化,反而凭借更多的权力资源和多样化的渠道,广泛进入各级权力圈,占据社会权势的重要位置。科举停废不仅导致了清末官制和铨选制改革,也在催兴百业、开民智及近代文化事业兴起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科举改革本身因应社会变动而发生,其改革及停废又进一步加速了社会的变化。只是晚清以来“中学无用”“西学有用”的观念随着科举终结而尘埃落定,既往为科举考试主导内容的经史,在分科治学的西方学制引进后地位明显下降,已无力承担其在文化传承及道德教化方面的重任。因科举改革过程急功近利而遗留的若干重要问题,对百年来中国社会的道德失范与价值多元化不无负面影响。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