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10出版

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8)

电子书

26.7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10人在看
先晓推荐
● 《中国低碳发展报告》创始于2010年,是中国首部综合性、专业性和原创性的低碳发展研究报告。 ● 《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8)》回顾并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实施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措施、成效及经验,这可成为2018年底气候大会上各缔约方促进性对话中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中国方案的研究成果和参考素材。 ● 本年度报告系统分析和介绍了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总体设计、运行机制,以及两个重要问题——设定合理的碳价下限、碳市场与其他碳减排政策的交互与协调,将有助于促进国内外对中国碳市场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和建设。 ● 本年度报告中也对绿色金融促进中国长期低碳发展、低碳转型前景和挑战提出了新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研究制订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中长期战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201-3722-5总页码:316
字数: 295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回顾并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实施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措施、成效及经验;系统分析和介绍了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总体设计、运行机制,以及两个重要问题——设定合理的碳价下限、碳市场与其他碳减排政策的交互与协调,有助于促进国内外对中国碳市场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和建设;对绿色金融促进中国长期低碳发展、低碳转型前景和挑战提出了新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研究制订低碳发展中长期战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

图书摘要
执行摘要

本报告共分为五篇:第一篇为节能40周年专题,结合节能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历史,重点梳理了40年来中国节能领域发生的大事,并对节能政策的发展、演变和执行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分析。第二篇为碳市场,包括未来中国碳市场合理的碳价下限、碳市场与其他碳减排政策的交互与协调两部分内容。第三篇为绿色金融,阐述了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前景,并分析了绿色金融支持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的资金缺口;此外,以20家上市光伏企业为例,分析了当前可再生能源制造业融资的渠道、成本和风险。第四篇为低碳转型前景和挑战,先探讨了中国未来低碳能源转型问题,然后对当前低碳能源转型面临的巨大挑战——弃风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篇为低碳指标,包含了主要低碳发展指标与国际比较分析,并附有详细的计算方法与数据来源。
第一篇 节能40周年专题
1973年爆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节能工作的重视。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的节能工作源于能源短缺的困境。1980年颁布的《关于加强能源节约工作的报告》,被视为中国节能工作的起点。1986年,中央政府颁布了《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这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节能法规。199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下简称《节约能源法》)。2005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并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作为约束性指标。2007年修订《节约能源法》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2015年,能源总量控制被纳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节能工作由单一强度目标约束转向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约束。
“十二五”以来,节能减排制度从行政法律手段转向市场手段;支持绿色发展的金融体系基本建立;能源消费增速持续下降,能效水平不断提高。此外,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开始在环境保护、节能与提高能效、气候变化等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目前,在能效领域,中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多边和双边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全球能效市场。在多边合作方面,中国积极参与G20合作,金砖国家能效合作,APEC能效、清洁能源部长会议。在双边合作方面,中法、中美、中丹、中日、中俄在能效领域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中国40年的节能工作特点和经验在于“目标管理”。第二章从目标、政策、法制、执行机制四个方面,对中国的节能政策和执行机制进行了系统回顾。40年以来,中国的节能目标从带有较强计划经济色彩的指令性指标演变为包括地区能耗、部门能耗、重点企业能耗、主要产品能耗在内的节能指标体系。从政策和法制来看,中国的节能政策体系已经由最初的以行政命令为主演变为以约束性目标为核心,以法律法规及标准、行政类政策、经济类政策为主体的多元化政策工具组合。从政策执行机制来看,从以行业管理为主线的政策执行机制转变为属地管理下的目标责任制。40年以来,中国的节能治理基本上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以较低的能源增长率支撑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支撑。
第二篇 碳市场
碳市场是气候变化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经有21个正在运行的碳市场体系,覆盖全球28个不同级别的司法管辖区。除此之外,还有10个不同级别的政府正在考虑实施碳市场,将其作为其气候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5年欧盟碳市场体系启动以来,全球碳市场所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2005年的2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长到目前的7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左右,占全球排放的比重从5%增长到15%。从覆盖的行业和温室气体种类来看,不同体系覆盖的范围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所有体系均涵盖二氧化碳。覆盖行业最多的体系涉及电力、工业、建筑、交通、航空、废弃物和林业部门,覆盖行业最少的体系只涉及电力或者只涉及工业部门。
2017年底,中国启动了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超越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作为一种基于市场的政策工具,碳市场将在中国实现其碳减排承诺目标和促进国内绿色低碳转型中发挥核心作用。针对经济增速、技术进步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等领域存在的不确定性,为确保碳市场有效发挥作用,避免出现以往国外碳市场中碳价过低的情况,中国需要对碳排放配额价格设定合理的下限。第三章重点研究了中国同时实现国家自主贡献减排承诺目标和国内节能降碳约束性目标的碳排放配额价格,并量化分析了三种不确定因素下的碳价下限。在此基础上,对该碳价下限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碳市场与其他碳减排政策的交互与协调是中国气候变化领域急需解决的难题。除碳市场外,中国已有的碳减排政策还包括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能源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等政策。这些已有的政策已经为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企业设立了具体的强制义务,而这些企业也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中。因此,全国碳市场的设计要和其他减碳政策之间紧密相关,而政策之间的有效协调对这些政策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第四章的研究表明,虽然碳市场与其他碳减排政策的协调从各个角度看都非常必要,但在实践中这种协调仍然比较缺乏,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而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各个机构都在努力维护各自的既得利益。为实现碳市场政策的最大效益,应在政治和技术两个层面协调碳市场和其他减碳政策,而从技术层面开始协调或许是更为可行的方案。
第三篇 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作为中国国家战略,负有支持绿色产业、推动经济和能源绿色转型的重任。绿色债券市场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5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绿色金融债券、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金委)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以来,我国的绿色债券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2016年中国跃升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截至2017年末,中国境内和境外绿色债券累计发行约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27%。从发行基本要素来看,中国境内绿色债券(不包括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主体类型更加多元,信用层级更为丰富,首次出现一年期和两年期的绿色债券,同时长期债券发行有所增加,募集资金方向则主要包括清洁能源、污染治理、清洁交通等领域。绿色债券市场监管和服务逐步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正在从起步逐渐走向成熟。
可再生能源是中国绿色金融支持的重要领域。近年来中国已经从可再生能源制造大国转变为可再生能源投资和出口大国,2017年中国大型清洁能源对外投资额达440亿美元。中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投资依然领跑全球,2017年仅电源领域内可再生能源发电投资就高达6519亿元(966亿美元)。从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制造的支持来看,2017年来自绿色金融渠道的新增资金约为400亿美元,而2017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应用境内和国外投资金额合计则超过1700亿美元,两者之间仍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从具体数据来看,绿色金融对可再生能源制造业的支持甚至在减少,绿色金融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为研究中国可再生能源制造企业的融资渠道、成本,以及这些渠道是否能为可再生能源产业提供可持续的支持,第七章选取了20家上市光伏企业进行分析,并重点分析了其中4家龙头企业2017年度的融资情况。研究发现,尽管中国光伏制造业融资渠道呈现明显的多元化特征,但是在行业进入了新一轮产能扩张期的情况下,企业高负债投资,负债规模持续扩大。境内融资成本高,低成本的长期融资稀缺。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贸易形势下,包括利率上行风险、汇率风险、政策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开始显现。在借款成本大幅上升、流动性紧张的背景下,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将变得脆弱,这将制约企业创新投入和长期的良性发展。
第四篇 低碳转型前景与挑战
第八章探讨了中国未来低碳能源转型问题,对不同排放路径下能源消费总量、能源结构、关键激励政策等进行了定量评估。情景分析结果表明,在政策情景1下(未来碳强度年均下降率约为4%的情景),中国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在以后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非化石能源比重2030年达到20%;在政策情景2下(未来碳强度年均下降率约为5%的情景),中国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可以提前实现峰值目标,即在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在2025年以后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非化石能源比重2030年达到25%。情景分析结果还表明,中国很有可能实现政策情景1,但在没有颠覆性技术出现的情况下,要实现政策情景2,中远期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不仅需要有高碳价政策激励,也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如果在2030年后有颠覆性的能源技术出现,实现超常规低碳能源转型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会大大提高。
自从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能源低碳转型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弃风限电问题。弃风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能源效率损失,由此带来的环境改善和气候变化减缓效应更无从谈起。第九章提出了一个包含五种影响因子的分析框架,并且使用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分解方法来定量分析不同因子对弃风问题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早期的弃风限电现象主要源于电网传输能力的限制,而近期则主要源于经济新常态所导致的电力需求增速的下滑,以及电力输入省份对于外来电力接受意愿的降低。第十章侧重于研究弃风问题的制度性原因。文中提出了一个电力管理制度的框架分析弃风问题,并通过两个案例研究——甘肃省酒泉市和吉林省通榆县风电基地的发展——来寻找不同地区弃风问题的相似的制度成因。基于李侃如和奥克森博格的理论,笔者将碎片化的电力管理体制归结为中国弃风问题最根本的制度原因,并建议继续推进电力市场改革,依托电力市场机制彻底解决弃风问题。
第五篇 低碳指标
数据是衡量低碳发展的准绳。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指标,尽可能地全面展现中国低碳发展的进程。本报告把低碳指标大致归为三大类:总量指标、效率指标和能源结构指标。每一类低碳发展指标又包括多个层次。总量指标的第一层次是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第二层次是分部门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第三层次是部门内分行业、分类别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效率指标的第一层次是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碳排放,第二层次是分部门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效率,第三层次是分行业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效率。能源结构指标的第一层次以单位能源的碳排放量来衡量,第二层次主要反映了分部门的能源结构变化。
中国的能源平衡表中,各部门的能源消费量采用工厂法,与IEA、IPCC排放清单指南中的定义存在较大区别。为了便于国际上的能源消费比较,本报告根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部门法计算了能源燃烧的碳排放,对中国的能源平衡表进行了重新构建与划分。本报告中所用到的各种原始数据都来自官方统计,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此外,本报告也采用了来自行业协会、研究机构、文献及报告的数据。各种来源的数据都在指标中予以注明。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