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04出版

金融与债务危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实证检验及政策选择

纸质图书

暂无

电子书

暂无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3人在看
先晓推荐
本书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在回顾金融与债务危机形成与演变的历史阶段性、类型划分及影响效应的基础上,从一般均衡、比较静态与动态角度构建理论模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系统研究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形成与演变的内在机制、外部条件与影响效应。对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背景下的全球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国家及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大国贸易竞争、新兴及发展经济体间贸易发展、信用风险与全球公共治理、区域货币合作等领域出现的各种经济与政治现象进行理论解析。针对各种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同时专门研究了中国应对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的政策选择问题。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097-7327-7总页码:392
字数: 411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系统研究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形成与演变的内在机制、外部条件与影响效应;对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背景下的全球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国家及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大国贸易竞争、新兴及发展经济体间贸易发展、信用风险与全球公共治理、区域货币合作等领域出现的各种经济与政治现象进行理论解析;针对各种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同时专门研究了中国应对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的政策选择问题。

展开

图书摘要
本书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在回顾金融与债务危机形成与演变的历史阶段性、类型划分及影响效应的基础上,从一般均衡、比较静态与动态角度构建理论模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系统研究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形成与演变的内在机制、外部条件与影响效应。对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背景下的全球经济增长、国家及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大国贸易竞争、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贸易发展、信用风险与全球公共治理、区域货币合作等领域出现的各种经济与政治现象进行理论解析。针对各种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同时专门研究中国应对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的政策选择问题。本书共分12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书探讨金融与债务危机形成与演变的历史阶段性、类型及影响。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既是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结果,又是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与变革的重要因素。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演化具有历史阶段性,可以区分为不同类型。现有研究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的文献存在诸多不足。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既是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存在缺陷的反映,也是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动因。我国需要根据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的类型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削弱了西方国家通过金融工具与财政手段干预国际政治事务的政治能力、合法性与意识形态基础。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影响地区性政治利益矛盾与军事冲突的渠道和效应的理论与实证文献仍然缺乏。国际政治体系中的“一超多强”格局将逐渐向“多强非均衡(un-equilibrium)共存共治”格局转变,集团政治博弈常态化与局部冲突频繁化趋势更为显著。我国需要抛弃弱国与小国的被动适应心态,并基于主导、核心大国视野构建大国国际发展战略,重新布局我国的全球战略利益网络,推动和引导国际组织的改革与重构。
第二,本书通过构建东西方货币模型来分析国际货币体系运行均衡及面临的“刃锋困境”问题。本书构建东西方商品-货币均衡模型,从汇率制度、物价波动角度解释国际货币体系运行的“刃锋困境”。无论是固定汇率制与无通货膨胀的情况,还是浮动汇率制与通货膨胀的情况,国际货币体系运行都存在一般均衡很难实现且即使碰巧实现也不稳定的“刃锋困境”,根本原因在于国际货币体系参与国货币利益目标的差异性与矛盾性,以及各国相关经济变量变化的非均衡性和不确定性。国际货币体系本身应该成为一个货币利益矛盾与冲突的协调与解决机制,必须不断改进与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变革本身就是一个大国货币利益调节的过程。“刃锋困境”的存在增加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是国际社会频繁出现货币金融危机与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
第三,本书从博弈论角度分析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形成的内在微观激励机制与外部条件。任何类型的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都有其产生与演化的激励机制,短期内出现的包括房地产、股票、债券、特殊商品在内的资产价格大幅度下降与贬值,根本原因在于资产市场中存在的违约风险、投机活动以及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制度安排存在着产生次贷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内在激励机制。金融工具与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和复杂化设计本身就包含着风险因素,加之金融衍生产品与金融交易复杂化、便利化过程中出现的收益与风险负担不对称性的扩大、非理性预期和过度投机活动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资产市场泡沫和风险,最终导致资产泡沫与金融危机。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形成与传播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资本流动条件。国际货币与金融环境变化直接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紧密相关。在资本规模报酬不变、资本规模报酬递减与资本规模报酬递增三种情景下,资本边际收益率的国际差异是资本跨国流动的市场动因。预防与有效控制国际资本流动是预防与控制金融危机跨国传递的关键。
第四,本书以美国和欧元区为例分析西方国家金融与债务危机的内生形成与治理缺陷问题。本书认为,以美国、欧元区为代表的西方经济体中金融与债务危机的形成存在内在机制,也是这些国家及经济体金融与债务危机治理机制存在缺陷的表现。美元霸权及国际储备货币市场的寡头垄断结构带来的铸币税收益及其政治影响,刺激了美元信用非理性扩张并最终导致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金融业和军火工业在美国整个产业体系中居于独特的寡头垄断地位,导致美国国民经济的金融化和军事化,最终损害了美国的普通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美元霸权衰落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需要制定相应政策以应对美元霸权导致的金融风险与国民经济虚拟化风险。成员国政府财政汲取能力相对与绝对弱化的内生性、福利保障及相关财政支出的非理性扩张的内生性、债务融资与债务清偿能力弱化与工具限制的内生性直接导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内生形成。危机治理机制存在的固有缺陷又放大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消极影响效应与范围。贫富分化与发展差距扩大、金融与货币利益冲突和矛盾显性化、货币一体化新障碍的出现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直接经济后果。发达成员国与相对欠发达成员国之间政治信任关系弱化与政治利益冲突显性化、政治利益集团重组、新政治矛盾与政治僵局的出现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直接政治后果。建构某种形式的货币区内公共财政政策体系、成员国进入与退出机制、国际救助机制是重构与演化的主要方向。
第五,本书探讨了信用风险监管缺陷与西方国家金融与主权债务危机的长期诱因问题。本书分析信用风险与监管缺陷对西方国家金融与债务危机的影响,同时分析西方国家金融与债务危机的长期诱因。西方国家企业信用与政府主权信用的非理性波动及信用监管缺陷是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的持续发展与演化又对西方国家企业信用与政府主权信用的非理性波动产生内在激励效应。为了有效预防与控制西方国家信用非理性波动与信用监管缺陷给我国信用监管带来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我国需要加强企业信用监管,强化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信用监管,积极推进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改革,加强与新兴国家特别是金砖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分工与合作,大力推进金融、货币与信用领域的全球公共治理机制的构建与完善。经常性项目长期巨额逆差导致部分西方国家国际债务规模扩大与政府对外债务违约风险积累。低速经济增长甚至经济衰退则从内部弱化了部分西方国家政府的财政汲取能力并导致政府对内债务违约风险积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下降、劳动成本上升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构成西方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长期诱因。如果不能够从根本上阻止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进一步下降、劳动报酬与劳动成本进一步上升,以美国、希腊为代表的大多数西方国家难以完全消除主权债务危机的出现,也不可能短期内消除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六,本书以中欧、中美为例分析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和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性问题。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影响到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本书利用统计数据(1970~2008年),从实证角度研究中国与欧洲在贸易与经济增长方面的相互依赖性及贸易保护主义治理问题。中国与欧洲在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领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依赖性,中欧贸易发展同时促进了中国与欧洲的经济增长。中欧贸易除了受到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还受到“碳保护主义”“数码保护主义”“新价值观保护主义”和“跨国公司保护主义”的制约,需要制定相应对策进行有效治理。中美贸易具有不对称相互依赖性与替代性,受政治及其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中美贸易增长表现出长期相对衰减性,面临着日益复杂的贸易摩擦与贸易保护主义。在后金融与债务危机时期,中美双边贸易关系的不对称相互依赖与替代性仍然存在,但显现出下降态势。中美贸易摩擦与贸易主义不可能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双边贸易承载了越来越多的非经济和非贸易内容。
第七,本书研究了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金融危机深刻地改变了全球增长与贸易格局,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新兴国家与西方国家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结束后,大多数经济体将逐渐摆脱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与萧条状况,进入新的经济增长周期,国际贸易逐渐摆脱下降态势并进入新的增长阶段。我国仍然面临着各种类型的贸易摩擦与贸易保护主义。如何妥善协调大国间经贸关系、控制利益冲突与贸易摩擦、妥善处理欧美债务危机、防止经济衰退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与对外贸易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与影响。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前期(2007~2009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速度和进出口贸易额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状况,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后期(2010~2011年)则恢复正增长态势。如果没有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发展,世界经济不可能彻底走出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的消极影响和衰退。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中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也时有发生。我国需要并应采取相应措施以预防和控制来自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摩擦及贸易保护主义风险。
第八,本书利用相关贸易数据,分析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对全球贸易的影响效应。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具有显著的贸易收缩效应、U型波动效应与伙伴调整效应。金融危机发生国特别是发源国的需求下降尤其是对进口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下降是贸易收缩效应的最初驱动因素。随着危机的消除与经济复苏,贸易收缩效应会逐渐消除并有可能转化为经济复苏与增长导致的贸易扩张效应。U型贸易波动效应表现为危机初期贸易量与贸易增长速度出现下降,危机最为严重并下降到最低点时持续一段时间,随着危机的缓解,贸易量与贸易增长速度出现恢复性增长,到危机消除阶段贸易量与贸易增长速度恢复危机前状态。贸易伙伴调整效应主要表现为贸易伙伴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相互讨价还价能力、相互影响能力的不对称变化。2008~2010年的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对中国与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产生了显著的贸易收缩、U型波动与贸易伙伴调整效应。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期间中国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贸易额表现出V型周期性波动态势,进出口贸易累计增长速度表现出U型周期性波动态势。中国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进出口贸易也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同构化、低互补性、相似性和竞争性也是导致其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产业动因,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对能源和原材料市场的冲击和影响也是导致一些转型国家和新兴国家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原因。我国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应对来自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保护主义。
第九,本书以中美为例分析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背景下大国间贸易竞争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美贸易发展具有显著的历史阶段性,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979~1993年为第一阶段,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中美贸易关系发展的初始阶段,双边贸易差额不断扩大并出现“中美贸易差额的统计之谜”现象。1994~2000年为第二阶段,人民币汇率并轨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促进了双边贸易发展。2000~2007年为第三阶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导致贸易增长效应。2008~2012年为第四阶段,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冲击下的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并出现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在后金融与债务危机时代,中美贸易的不对称相互依赖将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与调整,中国将逐渐成为第一贸易大国和第一大开放经济体。中美贸易摩擦与产业保护主义分布广泛,显示出日益多产业化、常态化与复杂化的演变趋势,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制造业市场竞争力相对弱化与巨额贸易逆差。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与产业保护主义的能力相对上升,中美在产业、贸易与经济领域的不对称依赖关系可能发生逆转。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电子机械、机械产品及其配件、玩具、家具、靴类、服装、钢铁、皮革制品、纺织品等产品较容易遭受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影响。需要制定有效措施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与产业保护主义给我国产业安全与贸易发展带来的风险。美国对华贸易摩擦及贸易保护主义具有显著的危机驱动与货币推动特征,金融危机与中美贸易摩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互动影响机制。货币与金融因素在多个层面形成中美贸易摩擦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激励机制。我国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妥善应对美国采取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给我国外币资产带来的风险,维护我国的贸易与货币利益。
第十,本书系统研究了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背景下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间贸易问题。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影响也较为显著。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市场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具有平衡性与不可替代性。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减少中国对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依赖和贸易风险。产业结构同构化、低互补性、相似性和竞争性也是导致其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产业动因。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地位将持续提高。如何妥善处理来自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摩擦与贸易保护主义是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面临的艰难任务。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前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都是中国最为重要的贸易伙伴。虽然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导致中国与某些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中国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间贸易比重在中国总体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却在上升,这有利于减少我国对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依赖,降低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风险。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需要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针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政策,促进中国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关系发展。
第十一,本书构建有限期界动态理论模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背景下不同经济体特别是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双边、多边区域货币合作的内在动力机制及外部市场条件。以2008~2013年全球性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形成及演变为背景,以海峡两岸区域货币合作为案例,在借鉴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构建有限期界动态理论模型,分析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背景下区域货币合作的动力机制及市场条件,同时利用时间系列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在为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双边与多边区域货币合作创造条件的同时,也会产生各种复杂的制约因素。不同类型的开放经济体之间双边与多边区域货币合作,既可以为参与合作的各个经济体带来贸易与投资收益,还能够促进开放经济体之间的分工合作与一体化进程,获得规模报酬收益。开放经济体之间的货币与金融合作存在着内在的激励和动力机制,同时开放经济体之间的货币与金融合作也会给合作参与者带来风险和不确定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贸易关系和政治生态环境构成开放经济体区域货币合作的主要约束条件。区域货币合作也是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背景下构建全球性国际货币与金融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全球货币金融一体化的重要力量。
第十二,本书分析了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政策选择。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加以应对。妥善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及各种形式的产业保护主义,中国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维护我国的贸易利益,促进全球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稳定发展。针对美国对华贸易摩擦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危机驱动与货币动因,中国需要从危机角度与货币金融角度制定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及贸易保护主义的相关政策措施。以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作为代表的西方发达经济体作为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在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了各种传统与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仅损害了中国的贸易利益,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必须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维护中国的贸易利益和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中国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应对来自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保护主义,稳定并促进中国与这些经济体之间经贸关系的稳定发展,减少贸易保护主义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促进全球经济的复苏并最终走出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和完善。
总之,本书在借鉴相关理论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系统研究金融与债务危机形成与演变的内在规律、影响效应及政策选择问题。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第1章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形成和演变的历史阶段、类型及影响/1
  1.1 引言/1
  1.2 文献概览/2
  1.3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形成与演化的历史阶段性/8
  1.4 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0
  1.5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对全球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及演变态势的影响/12
  1.6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的类型及特点/16
  1.7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效应/19
  1.8 结论及启示/22
  1.9 本章小结/22
第2章 国际货币体系运行均衡及条件:东西方货币模型与“刃锋困境”/24
  2.1 引言/24
  2.2 研究假设/26
  2.3 固定汇率制、物价稳定与国际货币体系稳定运行条件:东西方商品-货币均衡模型(Ⅰ)/29
  2.4 浮动汇率制、通货膨胀与国际货币体系稳定运行条件:东西方商品-货币均衡模型(Ⅱ)/32
  2.5 国际货币体系均衡与稳定运行的“刃锋困境”/37
  2.6 结论及启示/40
  2.7 本章小结/41
  2.8 附录:模型数理推导/41
    2.8.1 东西方国际货币均衡模型(Ⅰ)数理推导/41
    2.8.2 东西方国际货币均衡模型(Ⅱ)数理推导/43
第3章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形成的内在激励机制与外部条件:一个博弈论的分析框架/48
  3.1 引言/48
  3.2 文献述评:一个批评性的回顾/49
  3.3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形成的内在激励机制:一个多元动态博弈模型/52
  3.4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内生形成的经验证据: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54
  3.5 资本流动性与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一个两国政治经济模型/58
  3.6 资本规模报酬增减变动条件下的资本流动性与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61
  3.7 结论及启示/64
  3.8 本章小结/65
第4章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形成与治理缺陷:以美国和欧元区为例/67
  4.1 引言/67
  4.2 美元霸权与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内生形成/69
  4.3 美元霸权与美国国民经济的金融化/72
  4.4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成与演变的内生解释/74
  4.5 欧洲主权危机治理缺陷的根本原因及政治经济表现/77
  4.6 欧元货币体制改革、重构与演化方向:全球化背景下的冲击与应对/82
  4.7 结论及启示/86
  4.8 本章小结/88
第5章 信用风险、监管缺陷与西方国家金融与债务危机的长期诱因/90
  5.1 引言/90
  5.2 信用非理性波动与国际金融危机内生形成/92
  5.3 国家信用监管缺陷及其主要表现/95
  5.4 经常性项目逆差与对外债务积累/99
  5.5 西方国家产出增长速度下降与对内债务积累/103
  5.6 主权债务危机形成的长期与根本原因:劳动生产率下降与制造业成本上升/107
  5.7 进一步讨论及启示/115
  5.8 本章小结/118
第6章 国家间相互依赖性与国际金融及债务危机:以中欧美贸易为例/120
  6.1 引言/120
  6.2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背景下的中欧贸易与增长相互依赖性/122
    6.2.1 中欧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122
    6.2.2 中欧贸易对欧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126
    6.2.3 中欧贸易与增长的相互依赖性:回归分析/130
  6.3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背景下中美两国间的相互依赖性与贸易摩擦/132
    6.3.1 中美贸易的不对称相互依赖与替代性/132
    6.3.2 中美贸易增长的不确定性与长期相对衰减性/135
    6.3.3 中美贸易不平衡性与后金融危机时期贸易摩擦发展的新特点/140
  6.4 讨论与启示/143
  6.5 本章小结/145
第7章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146
  7.1 引言/146
  7.2 全球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化/148
  7.3 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差异/151
  7.4 欧盟与美国经济增长差异性比较/156
  7.5 欧元区低速增长与西方发达经济体增长差异的原因/159
  7.6 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特点/161
  7.7 结论及启示/165
  7.8 本章小结/166
第8章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对全球贸易的影响效应/168
  8.1 引言/168
  8.2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对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的影响/171
  8.3 贸易收缩效应、U型波动效应与伙伴调整效应:实证分析/176
  8.4 U型贸易波动效应/180
  8.5 贸易伙伴调整效应/184
  8.6 V型与U型贸易增长波动效应:中国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间贸易/190
  8.7 结论及启示/200
  8.8 本章小结/202
第9章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背景下的大国贸易竞争:以中美为例/203
  9.1 引言/203
  9.2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美贸易发展(1979~1993):中美贸易差额统计之迷/206
  9.3 中国改革开放发展阶段中美贸易发展(1994~2000): 人民币汇率改革及其影响/210
  9.4 中国改革深化阶段的中美贸易发展(2001~2007):世贸组织的贸易增长效应/212
  9.5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对中美贸易发展的影响(2008~2012)/216
  9.6 中美贸易摩擦的产业分布与产业保护主义/219
    9.6.1 中美贸易摩擦及贸易保护主义的产业分布/219
    9.6.2 中美贸易摩擦与产业保护主义的动因与演变/224
  9.7 美国对华贸易摩擦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危机驱动/229
  9.8 美国对华贸易摩擦的货币动因/236
  9.9 中美贸易摩擦的就业动因/241
  9.10 进一步讨论/244
  9.11 本章小结/246
第10章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背景下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间贸易发展/247
  10.1 引言/247
  10.2 危机发生前(1990~2005)中国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贸易发展/250
  10.3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贸易的影响效应/252
  10.4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背景下中国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贸易发展/255
  10.5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对中国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贸易的冲击与影响/261
  10.6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间贸易发展的平衡性与不可替代性/266
  10.7 讨论及启示/270
  10.8 本章小结/271
第11章 危机背景下区域货币合作的动力机制及市场条件:有限期界动态模型及时间系列数据/273
  11.1 理论假设/273
  11.2 理论模型/275
  11.3 模型讨论/277
  11.4 海峡两岸贸易、市场依赖性及经济增长效应(1993~2011)/279
  11.5 海峡两岸货币与金融合作的基础:经济增长与贸易发展/285
  11.6 讨论: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对区域货币合作的影响/290
  11.7 本章小结/292
第12章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的政策选择/294
  12.1 引言/294
  12.2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背景下中国的U型贸易波动/295
  12.3 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贸易摩擦/305
  12.4 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与产业保护主义的政策选择/310
  12.5 中国应对其他发达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选择/313
  12.6 中国应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选择/314
  12.7 讨论及启示/319
  12.8 本章小结/321
参考文献/322
后 记/339


表目录
表1-1 1637~2014年世界历史上出现的主要金融危机/8
表1-2 国际金融危机类型/18
表3-1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博弈参与人及支付/53
表4-1 2006~2011年德国与希腊失业人口与失业率数据/81
表5-1 1996~2011年美国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数据/94
表5-2 外国银行持有的部分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累积数据(2010年第一季度至2011年第三季度)/98
表5-3 2004~2011年发达经济体经常性项目收支差额占GDP比重/100
表5-4 1994~2011年发达经济体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104
表5-5 1994~2011年发达经济体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年增长率变化数据/108
表5-6 1994~2011年发达经济体的制造业小时收入年变化/109
表5-7 1994~2011年发达经济体的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变化/110
表5-8 1994~2011年发达经济体失业率/112
表6-1 1994~2008年中国与欧洲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数据/128
表6-2 2001~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及中美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重/136
表6-3 1949~2010年中美双边贸易摩擦与冲突及贸易保护主义行为/141
表7-1 危机前期(2007~2009)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151
表7-2 危机后期(2010~2011)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153
表7-3 国际金融危机严重时期(2008~2009)西方发达经济体贸易与消费者价格变化/155
表7-4 国际金融危机严重时期(2008~2009)欧盟、欧元区与美国其他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157
表7-5 危机前期(2007~2009)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162
表7-6 危机后期(2010~2011)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164
表8-1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期间中国与欧盟进出口贸易额月度数据(2008.8~2010.3)/176
表8-2 中国与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贸易额月度数据(2008.8~2010.3)/178
表8-3 中国与欧盟进出口贸易额累计同比增长速度(2008.8~2010.3)/180
表8-4 中国与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贸易额增长速度(2008.8~2010.3)/182
表8-5 中国与欧盟、日本、美国的进出口贸易额月度数据(2008.8~2010.3)/184
表8-6 中国与欧盟、日本、美国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2008.8~2010.3)/186
表8-7 中国对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2008.8~2010.3)/188
表8-8 中国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新兴经济体间贸易总额月度数据(2008.7~2010.2)/191
表8-9 中国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新兴经济体间贸易总额累计同比增速(2008.7~2010.2)/192
表8-10 中国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新兴经济体间出口贸易总额当月数据(2008.7~2010.2)/194
表8-11 中国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新兴经济体间出口贸易总额当月累计同比增速(2008.7~2010.2)/195
表8-12 中国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新兴经济体间进口贸易总额当月数据(2008.7~2010.2)/197
表8-13 中国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新兴经济体间进口贸易总额当月累计同比增速(2008.7~2010.2)/198
表9-1 1979~1993年中美贸易统计数据/207
表9-2 1994~2000年中美贸易额统计数据/210
表9-3 2001~2007年中方统计的中国贸易额与中美双边贸易额数据/212
表9-4 美国商务部公布的美国货物贸易额数据/214
表9-5 中方统计的中美双边贸易数据(2008~2009 )/216
表9-6 美国商务部公布的2008~2009年美国货物贸易额/217
表9-7 2009年美国同时对中国和世界处于贸易逆差地位的主要产品大类/221
表9-8 2009年美国同时对中国和世界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的主要产品大类/222
表9-9 美国商务部统计的1989~2009年美国对中国和世界的贸易逆差/225
表9-10 2001~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及中美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227
表9-11 中美贸易额月度数据(2008.8~2010.3)/232
表9-12 中美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重(2008.8~2010.3)/234
表9-13 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外国机构持有的美国政府债券(2009.1~2012.1)/237
表9-14 中国持有美国政府债券比重变化(2009.1~2010.1)/239
表9-15 美国的失业率(2000.1~2010.2)/242
表10-1 1990~2005年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及其占中国对外贸易额比重/250
表10-2 危机前期(2007~2009)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253
表10-3 2008~201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消费者价格增长速度/254
表10-4 2006~2009年中国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出口贸易总额/256
表10-5 2006~2009年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出口贸易额占中国出口贸易额比重/257
表10-6 2006~2009年间中国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进口贸易总额/259
表10-7 2006~2009年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进口贸易额占中国进口贸易额比重/260
表10-8 2009年中国内地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额及增长速度/262
表10-9 2006~2009年中国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263
表10-10 2006~2009年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264
表10-11 2006~2009年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进出口贸易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比重/268
表10-12 2006~2009年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出口贸易额占中国出口贸易额比重/269
表11-1 1993~2011年海峡两岸贸易额占台湾地区贸易额比重/280
表11-2 1993~2011年海峡两岸贸易额占中国大陆贸易额比重/282
表11-3 1994~2017年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真实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与其他经济体的比较/286
表11-4 2004~2017年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及其他经济体经常性项目余额占GDP的比重变化/287
表11-5 1994~2011年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及其他经济体消费者价格年变化百分比/289
表12-1 中国国际贸易额月度数据(2008.8~2010.3)/296
表12-2 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增长速度月度数据(2008.8~2010.3)/298
表12-3 2009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额数据/300
表12-4 2009年中国主要商品出口与2008年比较/302
表12-5 2009年中国主要商品进口与2008年比较/304
表12-6 中国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案例(澳大利亚与新西兰)(2008.9.1~2010.4.21)/306
表12-7 中国与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贸易差额数据(2008.8~2010.3)/308
表12-8 中国面临的来自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保护主义(2008.9.1~2010.4.21)/315
表12-9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与贸易发展(2010~2011)/318

图目录
图1-1 国际政治格局演变总体趋势/14
图1-2 1637~2014年国际金融危机演化历史阶段的区别与联系/17
图1-3 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与政府和企业信用/20
图2-1 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直接的商品-货币流动循环(Ⅰ)/26
图2-2 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的商品-货币循环(Ⅱ)/26
图3-1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交易中的五元五阶段动态博弈/54
图3-2 抵押住房贷款市场的微观交易机制与业务流程/55
图3-3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微观交易机制与业务流程/56
图3-4 资本边际报酬不变条件下资本跨国流动及其均衡(从2国流向1国)/60
图3-5 资本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资本跨国流动及其均衡(从1国流向2国)/60
图3-6 资本边际报酬递增条件下资本跨国流动及其均衡(从2国流向1国)/62
图3-7 资本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资本跨国流动及其均衡(从1国流向2国)/62
图3-8 资本边际报酬递减条件下资本跨国流动及其均衡(从2国流向1国)/63
图3-9 资本规模报酬递减条件下资本跨国流动及其均衡(从1国流向2国)/64
图4-1 美元霸权、全球铸币税与信贷非理性扩张/70
图4-2 2003~2009年美国对国外部门债务规模/71
图4-3 2003~2009年美国对国外部门债务增长速度/71
图4-4 美国金融垄断业发展与国际化扩张导致的国民经济虚拟化/72
图4-5 1970~2008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比重变化/73
图4-6 2006~2011年德国与希腊失业率年度数据与月度数据比较/82
图4-7 2007~2010年德国与希腊国内生产总值季度数据(2005=100)/84
图4-8 2006~2010年德国与希腊政府债务率/85
图5-1 信用非理性扩张与无序收缩循环/93
图5-2 2001~2006年美国次级住房贷款按揭条件变化/94
图5-3 1996~2011年美国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95
图5-4 西方国家信用监管机制缺陷导致信贷规模非理性扩张与信贷收缩失序/97
图5-5 次级贷款危机发生以前全球金融衍生品名义存量变化/97
图5-6 外国银行持有的部分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累积变化(2010年第一季度至2011年第三季度)/98
图5-7 2004~2011年美国与欧元区成员国经常性项目收支差额占GDP比重/101
图5-8 2004~2011年美国与欧元区以外发达经济体经常性项目收支差额占GDP比重/102
图5-9 1994~2011年美国与欧元区成员国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变化/105
图5-10 1994~2011年美国与欧元区以外发达经济体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变化/106
图5-11 1994~2011年发达经济体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年增长率变化/108
图5-12 1994~2011年发达经济体制造业小时收入变化/110
图5-13 1994~2011年发达经济体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变化/111
图5-14 1994~2011年美国与欧元区成员国失业率变化/114
图5-15 1994~2011年美国与欧元区以外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变化/115
图6-1 1978~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比较/123
图6-2 1970~2008年中国商品与服务进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24
图6-3 1994~2008年中欧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125
图6-4 2002~2008年中国大陆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货物进出口贸易额/125
图6-5 2002~2008年中国与欧盟货物进出口贸易额占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变化/126
图6-6 1970~2008年欧洲地区商品与服务出口、进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127
图6-7 1970~2008年欧洲进出口贸易额与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对比/128
图6-8 1994~2008年中欧贸易额占欧洲进出口贸易总额、欧洲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129
图6-9 中美贸易差额月度数据比较(2008.8~2010.3)/133
图6-10 中美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重变化(2008.8~2010.3)/134
图6-11 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占中国总贸易顺差比重变化(2008.8~2010.3)/134
图6-12 根据中方统计数据计算的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与对美贸易顺差数据比较/136
图6-13 根据中方统计数据计算的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占中国总顺差比重/137
图6-14 根据中方统计数据计算的中美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137
图6-15 中国对美贸易额月度数据变化(2008.8~2010.3)/138
图6-16 中国对美贸易额累计增长速度变化(2008.8~2010.3)/139
图6-17 1989~2009年美国商务部公布的美国对中国与对世界的贸易逆差数据变化/140
图6-18 1989~2009年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占美国对世界贸易逆差的比重变化/141
图7-1 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速度比较(2008~2009)/149
图7-2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背景下各个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比较(2010~2011)/150
图7-3 危机前期(2007~2009)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变化/152
图7-4 危机后期(2010~2011)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变化/154
图7-5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严重时期(2008~2009)主要经济体贸易与消费者价格变化比较/156
图7-6 危机前期(2008~2009)欧盟、欧元区与美国经济增长比较/158
图7-7 危机后期(2010~2011)欧盟、欧元区与美国经济增长比较/158
图7-8 危机冲击下的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变化/163
图7-9 危机后期(2010~2011)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变化/165
图8-1 2008~2009年国际贸易量增长速度/172
图8-2 2010~2011年国际贸易量增长速度/173
图8-3 中美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2008.1~2010.3)/173
图8-4 中美贸易额累计同比增长速度(2008.8~2010.3)/174
图8-5 中国对美贸易差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差额的比重变化(2008.8~2010.2)/175
图8-6 中国与欧盟进出口贸易额月度数据变化(2008.8~2010.3)/177
图8-7 中国与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贸易额月度变化(2008.8~2010.3)/179
图8-8 中国与欧盟进出口贸易额累计同比增长速度变化(2008.8~2010.3)/181
图8-9 中国与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贸易额增长比较(2008.8~2010.3)/183
图8-10 中国与欧盟、日本、美国的进出口贸易额比较(2008.8~2010.3)/186
图8-11 中国与欧盟、日本、美国贸易额比重变化(2008.8~2010.3)/187
图8-12 中国对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变化(2008.8~2010.3)/189
图8-13 中国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间进出口贸易总额月度数据变化(2008.7~2010.2)/192
图8-14 中国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新兴经济体间贸易总额月度累计增长速度变化(2008.7~2010.2)/193
图8-15 中国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新兴经济体出口贸易总额月度数据(2008.7~2010.2)/195
图8-16 中国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新兴经济体出口贸易总额累计同比增长速度比较(2008.7~2010.2)/196
图8-17 中国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新兴经济体进口贸易总额月度数据比较(2008.7~2010.2)/198
图8-18 中国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新兴经济体进口贸易总额累计同比增长速度比较(2008.7~2010.2)/199
图9-1 中方统计的1979~1993年中美贸易额数据变化/208
图9-2 美方统计的1979~1993年中美贸易额数据变化/208
图9-3 中美双方统计的1979~1993年双边贸易差额比较/208
图9-4 中美双方统计合计1979~1993年贸易额数据比较/209
图9-5 中方统计的1994~2000年中美进出口贸易额数据/211
图9-6 美方统计的1994~2000年中美进出口贸易数据/211
图9-7 中方统计的2001~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数据/213
图9-8 中方统计的2001~2007年中美双边贸易额数据/213
图9-9 美方统计的2001~2007年中美双边贸易与贸易额差额数据比较/215
图9-10 美方统计的2001~2007年美国与世界各国之间贸易与贸易差额数据比较/215
图9-11 中方统计的2008~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及中美贸易数据比较/217
图9-12 美方统计的2008~2009年美国对外贸易及中美贸易数据比较/218
图9-13 美方统计的2009年对世界贸易顺差最大的十类产品编号及贸易差额/220
图9-14 美方统计的2009年对世界贸易逆差最大的十类产品编号及贸易差额/221
图9-15 美方统计的2009年美国贸易顺差前十位的产品编号及贸易差额/223
图9-16 美方统计的2009年中国贸易顺差前十位的产品编号及贸易差额/223
图9-17 美国商务部公布的1989~2009年美国对中国与对世界的贸易逆差数据变化/226
图9-18 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计算的1989~2009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占美国贸易总逆差的比重变化/226
图9-19 根据中方统计数据计算的2001~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顺差与对美贸易顺差数据比较/228
图9-20 根据中方统计数据计算的2001~2009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占中国总顺差比重/228
图9-21 根据中方统计数据计算的2001~2009年中美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229
图9-22 中国对美贸易额月度数据变化(2008.8~2010.3)/230
图9-23 中国对美贸易额累计增长速度变化(2008.8-2010.3)/231
图9-24 中美贸易差额月度数据比较(2008.8~2010.3)/233
图9-25 中美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重变化(2008.8~2010.3)/235
图9-26 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占中国贸易顺差比重变化(2008.8~2010.3)/235
图9-27 持有美国政府债券最多的九个国家和地区数据(2009.1~2010.1)/238
图9-28 主要经济体持有美国政府债券比例变化比较(2009.1~2012.1)/239
图9-29 中国持有美国政府债券与海外国家持有美国政府债券总计比较(2009.1~2010.1)/240
图9-30 中国持有美国政府债券占海外国家持有美国政府债券总计比重变化(2009.1~2010.1)/241
图9-31 美国失业率变化(2000.1~2010.2)/243
图10-1 1990~2005年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额变化/251
图10-2 1990~2005年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重/252
图10-3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前期(2007~2009)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比较/254
图10-4 国际金融与债务危机期间(2008~2011)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消费者价格增长速度比较/255
图10-5 2006~2009年中国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出口贸易额比较/257
图10-6 2006~2009年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出口贸易额占中国出口贸易额比重变化/258
图10-7 2006~2009年中国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进口贸易额比较/259
图10-8 2006~2009年中国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进口贸易比重变化/260
图10-9 2009年中国内地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额与2008年相比增长速度比较/262
图10-10 2006~2009年中国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进出口贸易总额比较/264
图10-11 2006~2009年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变化/265
图10-12 1990~2005年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额变化/267
图10-13 1990~2005年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重/267
图10-14 2006~2009年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进出口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变化/268
图10-15 2006~2009年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出口贸易额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额比重变化/270
图11-1 样本变量GDPV(TAIWAN)、TRADEV和TRADER(TAIWAN)/281
图11-2 样本变量GDPV(MAINLAND)、TRADEV和TRADER(MAINLAND)/283
图11-3 1994~2017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真实GDP年平均增长速度比较/287
图11-4 2004~2017年主要开放经济体经常性项目余额占GDP比重比较/288
图11-5 1994~2011年主要开放经济体消费者价格变化/290
图12-1 中国国际贸易额月度数据比较(2008.8~2010.3)/297
图12-2 中国国际贸易差额与累计差额月度数据比较(2008.8~2010.3)/297
图12-3 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当月同比增长速度比较(2008.8~2010.3)/299
图12-4 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当月累计同比增长速度比较(2008.8~2010.3)/299
图12-5 2009年中国货物出口贸易额与2008年相比的增长率/301
图12-6 2009年中国货物进口贸易额与2008年相比的增长率/302
图12-7 2009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与2008年相比增长速度比较/303
图12-8 中国2009年主要进口商品与2008年相比增长速度比较/305
图12-9 中国与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贸易差额比较(2008.8~2010.3)/309
图12-10 中国面临的来自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保护主义案例(2008.9.1~2010.4.21)/316
图12-11 全球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比较(2010~2011)/319
卷册系列共0个资源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张图片
包含0张图表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