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08出版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路径

电子书

29.4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3人在看
先晓推荐
2008年,资本主义中心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几乎波及整个世界,中国经济也未能幸免,这激发中国深入思考后发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如何发展。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折,速度放缓持续至今,政府和学界越发重视2006年世界银行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或“拉美陷阱”)命题。 本书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从资本主义全球化视角,以资本积累与矛盾为线索,运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辅之以现代计量经济分析工具,对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展开理论和实证探索。对于达到中高收入发展水平的中国来说,首先,要消解发展前期一些阶段性制度安排的负面影响,抓住改革机遇,赢得改革红利;其次,要建设、发展和完善现代经济体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培育一批有世界竞争力的先进企业,以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为抓手走共享发展之路,以形成“供需联动”的良性循环。同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干扰。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201-5416-1总页码:304
字数: 270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2008年,资本主义中心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几乎波及整个世界。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折,速度放缓持续至今。政府和学界越发重视2006年世界银行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命题。本书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从资本主义全球化视角,以资本积累与矛盾为线索,运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辅之以现代计量经济分析工具,对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展开理论和实证探索。

展开

图书摘要
在前现代社会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中国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强盛的国家。直到19世纪,中国依然雄踞世界经济版图,1820年经济总量占世界GDP的1/3左右。18世纪,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方的一些经济体快速崛起。中国则在“高水平均衡陷阱”中不能自拔,在全球GDP中的比例直线下降至5%,并在此低点上徘徊至1979,观者无不叹惋!这种落差与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扩张息息相关,古老的中国曾以血泪和屈辱被动地参与了这段人类历史进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清醒地认识到,在资本主义列强主导的丛林里,存在“落后就要挨打”的严峻的现实,于是开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经济的命运发生了根本转变。1978~2010年,中国GDP年增长率达9.9%,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6.3%,并于2010年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8年,资本主义中心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并波及整个世界,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经历高速向中高速转折的“新常态”,这个转变引发了很多疑虑,政府和学界重新开始关注2006年世界银行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这个概念我们并不陌生,提到它立即就会联想到拉美,像提到滑铁卢就会联想到拿破仑一样。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当下的世界中仍占据相当比例,因此“中等收入陷阱”也是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理论中的重要命题。所以说,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本书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以资本积累与矛盾积累为线索,运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如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一致、矛盾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等研究方法,并辅之以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等常规研究方法,借助现代经济计量和统计工具,结合中国经济新常态,对中等收入陷阱及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和第二章,指出本书的研究主题和回顾、述评相关文献;第二部分,即第三章,尝试构建一个解释中等收入陷阱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框架;第三部分,即第四章,初步测度中等收入陷阱的数字特征;第四部分,即第五章,通过经验事实和计量分析检验理论框架;第五部分,即第六章,在经济增长与波动和经济新常态的基础上研究中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风险问题;第六部分,即第七章,归纳主要结论和提出政策建议。本书的六个部分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递进关系,体现了研究的基本思路,也塑造了本书“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解法验证-解法应用”的研究框架。
基于上述思路和框架,本书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研究。
第一章,导论。本部分主要是论述研究视角与研究意义、界定核心概念、提出主要研究内容和逻辑结构、介绍研究方法,指出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梳理了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增长陷阱等领域的发展过程和争论。在既往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本书研究中等收入陷阱形成机制和跨越机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思路。
第三章,中等收入陷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解释。该章是本书理论部分的核心,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对中等收入陷阱机制展开理论解释,并在分析结论中凝练出“或然性”的理论假设。首先,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周期性经济危机阐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必然性,这导致发展中国家长期不能积攒经济起飞的“第一次推动力”而陷入贫困陷阱。其次,阐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萌芽、形成和发展,以及在此过程中“中心国家”和“边缘国家”面临的矛盾和冲突,中心的矛盾和成本如何向边缘地区转移。进而论述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双重失衡状态,一是时间上的失衡,从1820年到21世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总是在飞速前进与增长放缓之间左右摇摆,某些时候宏观经济指标恶化,某些时候出现所谓的黄金时期,在这种潮起潮落之间,受伤的不只是资本主义核心国家,发展中国家处在该体系中发展能力较差,只能根据中心国家的资本积累进程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路线,这种适应性调整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二是空间上的失衡,即趋同效应和分化效应,具体分别对应着发达国家内部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的问题。如果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组群间的变动情况,则又契合了沃勒斯坦的“核心-半外围-外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结构。再次,论述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机制,从内部用资本积累这一条主线将“低水平均衡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串联起来,按照后发国家工业化战略调整和矛盾积累的视角论述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可能性,我们按照历史发生的时间先后提出了四种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资本积累进程被打断的模型:阶级剥削模型、资本输出模型、不平等交换模型和金融资本模型。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框架下,每一种模型都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生的截然不同的结果做出了相应的解释。然后,提出“或然性”理论假设的解释。最后,基于前述理论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机制。
第四章,中等收入陷阱的测度。首先,对世界上代表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与分化进行描述性统计;其次,确定区分各个收入阶段的阈值标准,依托阈值将现有的国家进行分类描述,以及测定它们在各个收入阶段的滞留时间,通过滞留时间来分析与预测后发国家的经济分化现实与前景;再次,通过世界经济体人均收入概率密度的动态演进,对中等收入国家向更高收入群分化的难度趋势做出初步研判;最后,结合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的新常态时期,在国际经验数据测度的基础上,从统计、计量和模拟的视角,利用HP滤波、Logistic函数估计、反事实模拟分析等工具测算和研究中国是否已经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否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威胁、未来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有多大等问题。
第五章,理论解释的实证检验:经验事实与计量分析。首先,由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现象,引出历史上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两类发展中国家;其次,通过案例分析掉入陷阱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如拉美地区的一些代表性国家,分析它跌入陷阱的原因,并结合本书的理论框架进行解释;再次,分析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东亚代表性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之路,同样依据本书资本积累和矛盾积累的线索,凝练它们的发展经验;又次,总结国际经验的启示与借鉴意义,以期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所帮助;最后,通过滤波分析、相关性分析和SVAR模型分析,检验本书理论分析中的相关结论。
第六章,中国经济增长、波动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首先,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发展历程;其次,从中国工业化历程、经济增长演进、经济波动规律等方面寻找中国维持增长趋势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方向和存在的压力;再次,结合中国经济新常态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失衡讨论经济波动风险的外部风险;最后,按照代表性省份的收入分布演进模拟,试图探寻中国经济与陷阱之间的距离。
第七章,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当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处在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之中。中国自对外开放以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也就无法完全避免资本主义经济矛盾通过各种传导机制对其经济的影响。对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所包含的矛盾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体现在经济增长的缓慢和停滞上,一个是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另一个是资本持续积累阶段。这两个阶段的矛盾对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前者主要是内向型资本原始积累的矛盾,后者主要是资本主义相对生产过剩以及中心国家转移转嫁的矛盾。消解和规避这两个阶段性的矛盾将成为我国越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在与本书相关的现有理论文献的基础上,本书可能做出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本书构建了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的分析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研究框架,这在研究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上尝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在同类研究文献中尚不多见。特别是借助这个研究框架去分析和解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些“病征”“病因”,这与仅从“病征”入手研究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其他相关文献存在不同之处。正因为此,本书核心理论部分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形成机制和跨越机制上具有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
(2)本书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或然性假设”,并纳入理论分析框架中讨论,从理论上回应了统计意义上的或然性现象,争取将这一现象上升到理论高度,并通过案例研究、计量分析等实证检验证实假设的合理之处,这不仅是尝试对中等收入陷阱命题真伪性给予回答,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了逻辑分析自洽性鲜明特征。
(3)本书采用麦迪逊经济统计数据,重新确定了国家收入阶段划分阈值,在此基础上,初步描述与测算了中等收入陷阱的相关指标和数字特征。本书还尝试着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中等收入陷阱风险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定量分析和模拟,这与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测性价值。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