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03出版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历史观

电子书

29.4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0人在看
先晓推荐
本书是作者在武汉大学原校长、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现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顾海良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学术专著。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花费了十五年黄金时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成果,是《资本论》的第一稿,其内容博大精深,既包含了丰富的经济学思想,也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历史观思想。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借助于经济学的话语和研究方法,分别从人的发展与社会历史形式、科学技术与历史发展,以及前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形式的比较三个层面出发,为我们全面呈现了唯物史观的发展图景。探寻和还原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历史观思想,对于我们在当下摈弃传统历史观的弊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以及全面把握马克思历史观的本来面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书以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学的研究视域出发,系统探讨和还原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历史观思想的源生背景、形成路径、发展态势及其未来走向;总结和反思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历史观思想的当代价值,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花费了十五年黄金时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结晶,其内容博大精深,既包含丰富的经济学思想,也包含丰富的哲学历史观思想。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立足于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关系的内在演变,借助经济学的话语和研究方法,分别从人的发展与社会历史形式、科学技术与历史发展,以及前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形式的内在比较三个层面出发,为我们全面呈现了唯物史观的发展图景。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201-4976-1总页码:236
字数: 210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花费了十五年黄金时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结晶,其内容博大精深,既包含丰富的经济学思想,也包含丰富的哲学历史观思想。本书以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学的研究视域出发,系统探讨和还原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历史观思想的源生背景、形成路径、发展态势及其未来走向;总结和反思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历史观思想的当代价值,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

展开

图书摘要
内容简介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花费了15年黄金时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成果,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资本论》的第一稿,其内容博大精深,既包含丰富的经济学思想,也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历史观思想。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借助于经济学的话语和研究方法,分别从人的发展与社会历史形式、科学技术与历史发展,以及前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形式的比较三个层面出发,为我们全面呈现了唯物史观的发展图景。因此,从文本学的研究视域出发,探寻和还原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历史观思想,对于我们在当下全面呈现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历史观的本来面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侵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全书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部分,重点谈了本书的选题缘由、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以及与本书研究相关的概念和本书历史观研究思想的整体概述。本书研究的是马克思的历史观,因此,在研究前厘清与历史观相关的概念,以及科学区分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差异,对于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避免犯概念含糊、概念误用的常识性错误,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部分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之前马克思历史观的逻辑嬗变。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之前,对历史观研究的基本概况。共分三节:第一节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之前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来源。在理论来源上,本书重点从三个层面来谈,第一个层面是最直接理论来源,即黑格尔的历史观思想;第二个层面是重要理论来源,即费尔巴哈的历史观思想;第三个层面是一般理论来源,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历史观思想。第二节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之前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进路。主要探讨了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之前历史观的演变历程。通过探讨和分析,不难发现,马克思这一时期的历史观,在理论进路上,主要经历了从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观念史观,到政治异化史观、异化劳动史观,再到唯物史观的长期逻辑演变。第三节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之前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反思。这一节主要分析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之前马克思历史观研究的主要特点,以及研究存在的理论空场。
第三部分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历史形式。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经济学意义上的人的发展,与三种社会历史形式之间的关系。共分四节:第一节指出人是历史主体的经济学确证,即从经济学的层面出发,系统考察了人在历史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以及经济学因素对历史主体自身发展的影响。第二节是“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历史形式。重点考察了“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历史形式的形成、生产特性以及基本内涵。第三节是“物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历史形式。重点考察了“物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历史形式的形成、生产特性以及基本内涵。第四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形式。重点考察了马克思对这种社会历史形式的最初研究、《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对这一社会历史形式本质内涵的全面论述,以及这种社会历史形式的实现路径等问题。
第四部分是科学技术与历史发展。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共分三节:第一节是科学技术与历史发展关系的初步考察。重点考察了马克思之前的学者,以及马克思本人对科学技术与历史发展关系的最初认识。第二节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主要探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历史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三节是科学技术推动历史的发展。主要探讨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如何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推动历史发展的。
第五部分是前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形式的比较。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三种社会历史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共分三节:第一节是学界关于前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形式的论争。主要探讨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基本现状。第二节是马克思对前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形式的考察。第三节是前资本主义社会三种历史形式的内在比较。主要探讨了前资本主义社会三种历史形式在同一时期和在不同时期之间的内在区别。
第六部分是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历史观的当代反思。这一部分共分两节:第一节是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历史观的当代价值。主要谈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历史观思想的当代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其理论价值在于:①有利于澄清和纠正各种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误读和曲解;②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③有利于实现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④有利于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意义在于:①有利于推进和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有利于昭示我们必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应对经济全球化。第二节是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历史观研究的当代启示。主要探讨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历史观研究,对我们今后研究马克思历史观的一些启示。其启示在于:①对历史观研究必须要认真研读原著,反对篡改和曲解原著;②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的历史观,反对将其公式化、教条化;③坚持用唯物史观来指导历史观的研究。
第七部分是结语,对本书的研究作了一个小结,并提出了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历史观思想的研究,在今后马克思的历史观研究中,仍然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重要研究课题。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内容简介
导论
第一章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之前马克思历史观的逻辑嬗变
第二章 人的发展与社会历史形式
第三章 科学技术与历史发展
第四章 前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形式的比较
第五章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历史观的当代反思
结语
后记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张图表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