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详情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 2000·第一卷·总第二卷 VIP

售价:¥7.5 ¥25
3人在读 |
0 评分
丛书名:
中山大学法律学系   法律出版社  2000-12 出版
ISBN:
关键词: 法学 研究 文集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

图书简介 目录 参考文献 音频 视频
[展开]
[1][1]1.罗斯科·庞德,1989:《法律史解释》,北京:华夏出版社。 [2][2]2.罗杰·科特威尔,1989:《法律社会学导论》,北京:华夏出版社。 [3][3]3.朱景文,1994:《现代西方法社会学》,北京:法律出版社。 [4][4]4.朱景文、斯图尔特·马考利,1998:“关于比较法社会学的对话”,载《比较法研究》1998年第1期。 [5][5]5.Netherlands Ministry of Justice Information Department(NMJ):Legislation in perspective,October 1991. [6][6]6.陈聪富,1997:“法律作为社会变迁工具的社会基础”,载《法令月刊》(台北)1997年第4期。 [7][7]7.道格拉斯·诺思,1994:《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8][8]Stewart Macaulay,Lawrence M.Friedman &John Stookey,1995:Law & Society:Readings on the Social Study of Law,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pp.415—509. [9][9]8.Robert L.Kidder,1983:Connecting Law and Society,New Jersey:Prentice-Hall. [10][10]9.林克、卡顿,1985:《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1][11]10.William M.Evan,1990:Social Structure and Law,London:Sage Publications. [12][12]11.戴维·赫尔德,1998:《民主的模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3][13]12.陈端洪,1998:“立法的民主合法性与立法至上”,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6期。 [14][14]13.卢梭,1980:《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5][15]14.亨利·莱维·布律尔,1987:《法律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6][16]15.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1996. [17][17]16.林毅夫,1989:“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见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8][18]17.查尔斯·林德布罗姆,1994:《政治与市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19]18.埃德加·博登海默,1987:《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 [20][20]19.P.S.阿蒂亚,1998:《法律与现代社会》,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1][21]20.哈特,1996:《法律的概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2][22]21.A.Hyde,1983:The Concept of Legitimation in the Sociology of Law,in A.Javier Trevińo,1996:The Sociology of Law,New York:St.Martin’s Press.pp.209—219. [23][23]22.让-马克·思古德,1997:“什么是政治的合法性?”,载《外国法译评》1997年第2期。 [24][24]23.恩格斯,1872:《论住宅问题》。 [25][25]24.凯尔森,1996:《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6][26]25.孟德斯鸠,1961.1963:《论法的精神》(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 [27][27]26.罗伯斯比尔,1965:《革命法制与审判》,北京:商务印书馆。 [28][28]27.Sumner,1940:“Folkways and Mores”,in A.Javier Trevińo,1996:The Sociology of Law,New York:St.Martin’s Press,pp.50—55. [29][29]28.A.Javier Treveńo,1996:The Sociology of Law,New York:St.Martin’s Press. [30][30]29.马克思,184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8:《共产党宣言》。 [31][31]30.格雷·多西,1990:“法律哲学和社会哲学的世界立场”,见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2版。 [32][32]31.恩斯特·卡西尔,1985:《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33][33]32.黄见德等,1994:《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研究》,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34][34]33.米夏埃尔·兰德曼,1988:《哲学人类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35][35]34.马林诺夫斯基,1987:《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36][36]35.富永健一,1992:《社会学原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7][37]36.季卫东,1993:“社会变迁与法制”,载《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4期。 [38][38]37.凡勃伦,1964:《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39][39]38.张宇燕,1992:《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0][40]39.哈耶克,1997a:《通往奴役之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b:《自由秩序原理》(上),北京:三联书店。 [41][41]40.卡尔·波普,1987:《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北京:华夏出版社。 [42][42]41.孙国华等,1994:《法理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展开]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