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04出版

礼仪与兴象:《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

纸质图书

暂无

电子书

暂无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2人在看
先晓推荐
本书以礼乐文化作为研究背景,从《礼记》的政治、伦理、道德、宗教阐释中抽象出其文学倾向和理论主张,剖析“礼义”的文学思想,从《礼记》文本表述中找到具体例证,还原“礼”文本展现的文学原初理论形态,从而揭示礼学、经学和文学思想的内在联系。本书以礼学的重要范畴和上古礼仪活动的具体实例为研究对象,始终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学思想源于经学,经学的演变决定了中国文学思想发展基本走向的基本观点。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097-5722-2总页码:316
字数: 299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以礼乐文化作为研究背景,从《礼记》的政治、伦理、道德、宗教阐释中抽象出其文学倾向和理论主张,剖析“礼义”的文学思想,从《礼记》文本表述中找到具体例证,还原“礼”文本展现的文学原初理论形态,从而揭示礼学、经学和文学思想的内在联系。本书以礼学的重要范畴和上古礼仪活动的具体实例为研究对象,始终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学思想源于经学,经学的演变决定了中国文学思想发展基本走向的基本观点。

展开

图书摘要
《礼记》文字精微,句法巧妙,章法考究,汇群经之总义,集儒家思想之大成,其文本特征、思想意蕴具有文学文本示范意义和元文学理论意义。礼仪中有“兴”也有“象”,礼仪之“兴象”是诗歌“兴象”理论的实践来源和理论来源。祭祀礼仪具有象征性,祭祀的象征与文学的象征互相通融。礼仪称谓使古代修辞实践从语辞走向文辞,开启了修辞的文艺性发展路径,语言因此也具备了文艺性审美功能。因礼仪之需而产生的“文言”具有仪式和文学双重属性,追求对语言文饰的“文言”是真正意义上语言艺术的开始。诗、乐同源,中国古代诗学实源于乐论,乐论是古老的哲学,也是原始的诗论。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导 论 仪礼时代与中国早期文学思想/1
  一 典礼仪式与礼仪文本:中国早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形态/2
  二 礼仪的应用与阐释:中国文学思想的理论雏形/5
  三 “礼”经学:贯穿中国文学思想史的一条主线/8
  四 本书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12
第一章 “礼仪”与“兴象”——“兴象”的仪式来源及“比”“兴”差异考辨/17
  一 “兴于诗”——“立于礼”——“兴”是礼仪事件/18
    (一)孔子论“兴”的礼仪背景/19
    (二)“兴”的礼仪性质/21
    (三)“兴”的仪式特征/22
  二 “礼之仪”——“仪之兴”——“兴”是象征艺术/24
    (一)“动作之兴”与“行为象征”/26
    (二)“言之兴”与“语体象征”/27
    (三)“诗之兴”与“乐语象征”/28
    (四)“物之兴”与“器物象征”/30
  三 “兴必取象”——“以象征意”——“比”“兴”差异辨析/31
    (一)汉儒的经学诠释与“比”“兴”界限的混同/32
    (二)“兴必取象”论与“兴”的隐性特征及其象征途径的发现/33
    (三)“兴”与西方象征理论/37
  四 “兴象”的审美意蕴和诗学精神/40
    (一)“语有兴象”/40
    (二)“象中有兴”/41
    (三)“兴在象外”/43
第二章 “祭祀”与“象征”——祭祀象征理论的形成与应用/46
  一 祭祀时代:一种特殊政治与文化制度的形成/47
    (一)祭祀制度的形成/47
    (二)《仪礼》《礼记》中所载祭祀礼仪的主要仪节/53
    (三)祭礼的功能与意义/62
  二 祭祀理论:从仪式到艺术/69
    (一)“祭祀主敬”:仪式的开始与艺术的发生/70
    (二)“文”人之情:情感的修饰与象征的转换/75
    (三)仪式内外:现实与象征的两个世界/79
  三 祭祀文学:祭祀中的“诗”与《诗》中的祭祀/84
    (一)祭祀诗的分类/85
    (二)祭祀仪式中的歌诗/89
    (三)《诗》中的祭祀/95
  四 祭祀礼仪的象征系统及其文学意义/100
    (一)祭器:人器也/101
    (二)祭品:外则尽物,内则尽志/104
    (三)服饰:反女功之始也/108
    (四)时空:合和天人的神圣场域/111
    (五)仪节:洞洞乎,属属乎/114
    (六)祭祀的象征与文学的象征/117
第三章 “称谓”与“修辞”——上古礼仪称谓的修辞学史意义/120
  一 “以名举实”:“正名”学说与礼仪称谓的意义生成/121
    (一)名、实之辩与诸子“制名”理论/122
    (二)人文世界的命名与礼仪称谓的礼义构成/128
    (三)儒家“正名”学说与礼仪称谓意义的扩展/131
  二 “称名之曲”:礼仪称谓的语用形态与修辞意义/136
    (一)礼仪称谓:语辞修辞的活化石/137
    (二)曲指:礼仪称谓的修辞方式及其语用形态/140
    (三)隐喻:礼仪称谓的修辞格及其语体特征的形成/144
    (四)从宜:礼仪称谓的变与不变及其修辞功能的弱化/149
    (五)从语辞到文辞:修辞学史的文艺性转向及其影响/152
  三 “言语之美”:君子人格的言语精神及其文化意蕴/154
    (一)言为心声:道德伦理的外在体现/155
    (二)言语有章:君子威仪的语言表述/159
    (三)穆穆皇皇:贵族文化的身份确认/163
第四章 “礼辞”与“文言”——文言的礼仪属性及其元文学理论意义/169
  一 从礼仪之盛到文言之兴/170
    (一)礼仪的兴盛与文言的产生/170
    (二)作为语言艺术的文言/174
    (三)孔子与文言理论/178
  二 从礼仪之“文”到礼义之“象”/181
    (一)礼仪之“文”与礼辞的文言意义/181
    (二)礼义之“象”与“象”的文言属性/184
    (三)“立象尽意”与“象”的文言示范/188
  三 从礼仪之“敬”到礼辞之“诚”/190
    (一)礼仪之“敬”与礼文之“诚”/191
    (二)“修辞立其诚”与文言的道德、伦理品格/195
  四 从礼的“文质兼美”到文质相符的文学理论/199
    (一)礼的文质观/199
    (二)文质关系、文言思想与文质相符的文学理论/202
第五章 “乐论”与“诗论”——中国“诗论”的“乐理”渊源/205
  一 “乐”与“诗”的形态演变/207
    (一)同源异体:诗、乐的起始形态/208
    (二)三位一体:诗、乐的仪式形态/211
    (三)分体:诗、乐的独立形态/215
  二 “乐本情”与“诗缘情”/218
    (一)《礼记•乐记》关于情感理论的构建/219
    (二)早期诗、乐分工与“诗言志”的理论内涵/228
    (三)“诗教”的“乐理”来源与“诗缘情”理论的“乐论”依据/234
    (四)“情志合一”与“抒情本体”诗论的理论成熟/244
  三 “声亦如味”与“诗味论”的形成/249
    (一)“五行学说”与“声、色、味、时”的“五体”结构/249
    (二)“声亦如味”与“乐味”的理论来源和文献依据/256
    (三)“诗以声为用”与“诗味论”的“乐论”原理/261
    (四)“但见情性,不睹文字”:“诗味论”的情感本质/265
参考文献/270
后 记/287
卷册系列共0个资源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张图片
包含0张图表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