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11出版

中国青年发展报告(No.3):阶层分化中的联姻

电子书

20.7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6人在看
先晓推荐
● 本书是青年蓝皮书的第三部年度报告,旨在关注当代中国大城市的青年婚恋问题,全景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试图从多个角度剖析青年婚恋问题的成因、现状、趋势及解决途径,尝试为相关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的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发挥蓝皮书的智库作用。 ● 人口流动、人口异质和人口密度所催生的城市孤独、焦虑、冷漠、匿名性、陌生性等大城市病,让青年难以获得满意的婚恋机会。而物质主义生活观和享乐主义消费观的出现,使当代青年择偶观发生“异变”。高生活成本、高竞争压力形成了大都市“相亲鄙视链”,中国“剩人社会”及新相亲时代已经来临。 ●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提出要切实服务青年婚恋交友,支持开展健康的青年交友交流活动,重点做好大龄未婚青年等群体的婚姻服务工作。青年的婚恋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本书的编著力求客观、权威、通俗,兼具学术型、实务性和资讯性,既适合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研究参考,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201-1588-9总页码:268
字数: 223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以“阶层分化中的联姻”为主题,分为三个部分,总报告从整体上论述了北京青年的婚恋行为和婚恋观念,是对全书观点的概括与总结;专题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人口学和社会学理论,对青年婚恋问题的形成机理及状况进行深入探析;访谈篇通过对典型访谈案例资料进行汇编,从感性维度更立体地呈现当代大城市青年的婚恋问题。

展开

图书摘要
本书是《中国青年发展报告》的第三部,旨在关注当代中国大城市的青年婚恋问题,全景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试图从多个角度剖析青年婚恋问题的成因、现状、趋势及解决途径,尝试为相关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的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发挥蓝皮书的智库作用。
结婚成家是青年继续社会化道路上最为重大的任务之一,也是青年从原生家庭走向新的家庭的分水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和家庭观念不断变化,中国青年的择偶标准、择偶方式、婚姻观念和婚姻状况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大城市青年在为择偶忙碌,交友难、婚恋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青年的择偶与婚姻问题也成了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当代的“80后”“90后”青年群体是在经济社会文化转型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批人,他们的婚恋观念、婚恋状态与其父辈相比,具有显著不同的时代特征。此外,在现代化的进程下,家庭也面临着转型,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家庭关系以亲子关系为轴心转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因此,转型期的青年在面临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挑战时,不仅需要来自父母、亲朋好友的关心和情感宣泄,更需要来自婚恋方面的情感支持,作为一个具有完全独立人格的社会行为体,除了本能的亲情血缘依赖外,还会寻求完整的属于社会行为体本身的个人感情依赖,比如婚恋依赖。但随着男女性别比例的逐渐失调、婚龄人群的结构分化,交友难、婚恋难从“个人困扰”逐渐演变成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若受到这一困扰的群体不断增多,形成一定规模,带来的后果和影响就会超过“个人困扰”的范畴,演变成影响人口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公共问题”。
对于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而言,人口迁移流动现象频繁,人口规模大、人口结构复杂,青年群体差异大,与其他中小城市相比,北京青年人的婚恋问题往往更为突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为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大城市青年群体的婚恋状况,2016年,受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委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廉思教授课题组采用焦点组讨论法、问卷调查法、深入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北京展开调研。问卷维度划分与问题设计均扎根于文献研究、小组座谈的相关材料,通过组织渠道,依据科学抽样的原则,在不同区域、不同界别的青年中发放问卷。调查对象为在京居住半年以上,20~36周岁、大专以上学历的青年人口,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人口信息、家庭信息、婚恋观念、住房状况等。将调查人群分为未婚无恋爱对象、未婚有恋爱对象、已婚、离婚尚未再婚四类,共收回有效问卷5965份。同时,在抽样调查样本中选取了部分具有典型性的青年进行深入访谈,质性研究是为了丰富定量数据的内容。
全书所用实证数据均基于此次调查,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从整体上论述了北京青年的婚恋行为和婚恋观念,是对全书观点的概括与总结;第二部分为专题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人口学和社会学理论,对青年婚恋问题的形成机理及状况进行深入探析;第三部分为访谈篇,通过对典型访谈案例资料进行汇编,从感性维度更立体地呈现当代大城市青年的婚恋问题。
第一部分为总报告。首先,从宏观层面综合分析了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念与行为,剖析了北京市青年的婚恋状况与特征。其次,从北京青年的婚恋观念现状、婚恋观念的影响因素、婚恋观念与行为的联系三个方面,分析了北京青年的婚恋全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北京青年在婚恋过程中的鲜明特征。最后,从倡导积极向上的婚恋观、创造人群沟通的可能性、尊重青年意愿组织相亲交友活动、规范婚恋网站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第二部分包括五篇文章。其中,《从结构与主体互动视角解读体制内青年婚恋难问题》一文从结构和主体互动层面对北京市体制内青年的婚恋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北京市体制内青年在社会经济要素(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方面存在高度的同质性,户口、房车资产情况等结构要素虽不是影响青年是否进入恋爱状态的核心因素,却是影响青年是否进入婚姻状态的重要因素,且择偶偏好是影响婚恋状态的重要因素。
《情归何处?——大城市青年对门当户对的看法与婚配现实》分析了青年人群在婚配过程中对门当户对的看法和婚姻匹配问题,并发现:当代青年十分重视婚配中的门当户对,但对门当户对的理解比父辈或传统社会更为多元,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是影响当代青年与父辈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青年婚恋匹配无论在出生地、户口等先赋性条件抑或在教育背景、职业等自致性条件上都表现出较高的同质性,且在先赋性条件上的同质程度要高于在自致性条件上的同质程度。拥有相似阶层的青年更可能具有相似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青年在观念上追求价值层面的匹配和在婚恋行为上追求物质层面的匹配并不矛盾。
《“自我文化”下“90后”单身青年择偶观探析》一文则是基于贝克个体化理论中的“‘自反性’生活-自我文化-生平轨迹冲突”概念框架,以“90后”单身的“自反性”生活下的自我建构为逻辑起点,分析北京单身青年择偶观念,探究个体化进程中“90后”青年的择偶观念形成的原因。研究发现在“自我文化”下,单身青年的择偶困境主要表现在个体自我建构的目标与社会系统强加的责任不断存在对话与冲突上,如择偶标准的代际差异、理想与现实配偶的矛盾、强烈需求与行动拖延等。
《从恋爱到婚姻的时间距离》一文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北京已婚青年与配偶从相恋到初婚所经历的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北京青年平均经历28.82个月(2.4年)的恋爱期后结婚,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男性青年,恋爱时间更长,且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通过相亲的方式恋爱可有效地缩短恋爱的时间,使青年群体更快地进入婚姻。
《大城市青年的结婚压力及其性别差异》一文研究发现,约57.95%的北京单身未婚青年承受着结婚带来的心理压力,男性与女性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分性别来看,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男青年来说,收入确实会影响对结婚压力的感知,但是存在溢时作用,即当年龄增长时低收入带来的结婚压力会增加;此外,家庭特征也会影响北京男青年的婚姻压力,“农村务农家庭”青年的结婚压力明显更大。与其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相比,研究生学历的女性更有可能感受到结婚压力,且压力值随着年龄增长明显增加。与男性相同的是,女性最大的婚姻压力来自父母。
第三部分有六篇调研访谈实录,包括《我的“奇葩”婚姻》《艺术家的婚恋观》《“曾经沧海难为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姻这杆秤》和《京二代的婚姻路》。这六篇访谈是从课题组几十篇访谈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调研所收集定性资料的呈现,能够比较典型地反映当代大城市青年的婚恋观念。访谈实录的目的是尽可能真实地展现北京青年对婚恋问题的看法及婚姻情感经历,为婚恋研究提供更鲜活的质性材料。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提出要切实服务于青年婚恋交友,支持开展健康的青年交友交流活动,重点做好大龄未婚青年等群体的婚姻服务工作。青年的婚恋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