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12出版

清代及民国方志演剧史料研究:以晋、冀、豫地区为例

电子书

29.4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2人在看
先晓推荐
本书是以“地方志收录演剧史料”为专门研究对象,并首次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方志收录演剧史料的规律与成因做了分析。本书以《中国地方志集成》收录的162种河北府县志、159种河南府县志、及173种山西府县志,凡三个省494种府县志为研究对象,从中勾稽出1698条演剧史料。这是目前对方志著录演剧史料做专题研究中一次最为详实的资料梳理。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双视角的研究方法,将戏曲文献与戏曲史研究紧密结合: 首先是文献学角度。本书从方志本身的编纂体例与特点出发,梳理了戏曲史料通常分布在以风俗志、祠祀志、艺文志为首的七大门类中(参见附录),并结合方志撰修的持续性、政治性、地域性特点分析演剧史料的收录规律。这些都是已有研究不曾关注到的,不只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还方便学人按图索骥、查阅资料,是一项极具实用价值的工作。 方志收录大量演剧史料除了受“一地情况之总览”的修纂原则影响外,还有着更深刻的社会文化因素。这一处亦是已有研究不曾到达的空白点。事实上,方志中的大量戏曲资料正是依赖于“礼乐文化”才得以保存。其收录规律不只体现出儒家“崇礼以作乐”的思想,一些被当作反面教材收录的戏曲资料还体现出“以礼节制乐”的原则。民国“礼崩乐坏”更促使戏曲改良运动的出现。方志正是戏曲与礼教、戏曲与社会变革之间复杂关系的写真。 其次是戏曲史角度。地方志作为一地情况之总览,是最贴近民间演剧的资料记载,记录了民间演剧活动的大致风貌。民间演剧呈现出诸艺杂陈的面貌,以闹热性为本质属性。戏曲演出置身其中,并作为主流表演形式,是繁荣民间演剧的中流砥柱。其与民间诸艺的关系十分密切。戏曲起兴于歌舞,专以演故事,汇聚种种伎艺而成。而戏曲成熟之后,民间诸艺纷纷受其影响,却又各自独立演出。 “歌舞”、“演故事”与戏曲之间由此而存在复杂的构筑和分解关系,而这个关系始终融合在诸艺杂陈的闹热环境中。在弄清楚戏曲在民间生存的艺术大环境之后,本书重点考察了戏曲在这个大家庭中的活动状态。以晋、冀、豫地区的方志为例,从这三个地域流行的土戏与客音不同的演艺地位来探讨地方戏的繁荣与各剧种的交流融合。接着探究民间班社组织与戏曲艺人,再从戏曲演出的接受语境来观照民间艺术的魅力。如此,便是从环境、戏曲本体、演员、观者四个方面使民间演剧有一个立体化呈现。 最后从空间视域对民间演剧活动做出阐释,从而证明戏剧演出空间(神庙剧场、临时搭建、商业剧场)并非只有物质属性,还有隐伏于其上的社会属性与文化属性。物质演出空间在固化与随性间变换,社会文化空间烙印着不同时代的审美浓缩于戏台称谓中,而民间演剧又与当时的“社”、“会”组织密切相关,呈现出无戏则“会”不立,“会”多则戏多的现象。 《清代及民国方志演剧史料研究——以晋、冀、豫地区为例》是以“地方志收录演剧史料”为专门研究对象,首次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方志收录演剧史料的规律与成因做了分析,同时还对 “礼乐与戏曲”、“诸艺杂陈”、“土客杂处”及“多元戏曲空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拓展了传统戏曲研究的范围,为揭示民间演剧的本质、规律及特征提供了新的思路。本书内容翔实,覆盖面广,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201-3221-3总页码:388
字数: 382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地方志收录演剧史料”为专门研究对象,首次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方志收录演剧史料的规律与成因做了分析,同时还对 “礼乐与戏曲”、“诸艺杂陈”、“土客杂处”及“多元戏曲空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拓展了传统戏曲研究的范围,为揭示民间演剧的本质、规律及特征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张图片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