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详情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报告(Ⅲ/全4册)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 专著 VIP

售价:¥37.43 ¥124.75
3人在读 |
0 评分
丛书名:
陆学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05 出版
ISBN:978-7-5201-2613-7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

图书简介 目录 参考文献 音频 视频
这是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先生所主编的四本书——《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重版典藏集,是陆学艺教授带领的中国社会结构研究课题组,深入全国各地开展实际调查调研,结合问卷、访谈、座谈、观察等多种方法,听取各界专家意见,多次开展讨论分析,不断集结成册的优秀成果。
[展开]
  • 总报告
    1. 一 中国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2. 二 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调整社会结构
    3. 三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4. 四 社会结构变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5. 五 社会结构变动滞后:当前诸多社会矛盾问题的重要原因
    6. 六 目前是中国调整社会结构的关键时期
    7. 七 社会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
  • 第一章 人口结构
    1. 第一节 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及其社会动因
    2. 第二节 当前人口结构不合理及其社会影响
    3. 第三节 中国到了人口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
  • 第二章 家庭结构
    1. 第一节 家庭成员构成变迁
    2. 第二节 家庭关系模式变迁
    3. 第三节 家庭结构变迁的社会功能
    4. 第四节 家庭结构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 第三章 就业结构
    1. 第一节 制度变迁:行政主导,市场自发,社会缺位
    2. 第二节 就业岗位生产:数量增加,内外生长,层次提高
    3. 第三节 关系形态的紧张:质量降低,内外差异,冲突酝酿
    4. 第四节 社会缺位:组织弱小,机制残缺,难于相容
  • 第四章 收入分配结构
    1.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结构深刻变化
    2. 第二节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社会动因和机制
    3. 第三节 收入差距过大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及建议
  • 第五章 消费结构
    1. 第一节 导论
    2. 第二节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
    3. 第三节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4. 第四节 解决我国消费问题的政策建议
  • 第六章 城乡结构
    1. 第一节 城乡结构的建构(1949~1978年)
    2. 第二节 城乡结构的艰难转型(1978年至今)
    3. 第三节 城乡结构面临的问题及实质
    4. 第四节 调整城乡结构的紧迫性及可能性
  • 第七章 区域结构
    1. 第一节 区域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表征
    2.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结构的历史性变迁
    3. 第三节 当前我国区域结构的基本特征
    4. 第四节 调整区域结构和协调区域发展
  • 第八章 组织结构
    1. 第一节 组织结构研究的目的与分析框架
    2. 第二节 从总体性控制到职能转变:国家组织的现代转型
    3. 第三节 从单位化到市场化:中国经济组织的转型与发展
    4. 第四节 从国家化到社会化: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艰难历程
    5. 第五节 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发展社会组织
  • 第九章 社会阶层结构
    1. 第一节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
    2. 第二节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状况
    3. 第三节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走向与调整
[1]安戈、陈佩华:《中国、组合主义与东亚模式》,《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1期。 [2]陈辉:《1950年代中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研究——以保甲组织到居委会组织的变迁为视角》,《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4期。 [3]陈红太:《从党政关系的历史变迁看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阶段特征》,《浙江学刊》2003年第6期。 [4]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5]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窦丽丽:《NGO如何解决资金难题》,《公益时报》2005年5月26日。 [7]段昱良:《国家、市场与公民社会互动关系之研究:广东省工商领域行业协会的个案研析》,《非政府组织学刊》第2期(2007年3月)。 [8]冯兴元:《论中国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与治理框架》,九鼎公共事务观察网站,2008年5月15日。 [9]何益忠:《我国党政关系体制的回顾与反思》,《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0]何增科:《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关于政治改革和民主化的探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11]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要素分析》,载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华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50年变迁》,《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期。 [13]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4]高丙中、袁瑞军主编《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5]高贤栋:《南北朝乡村社会组织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16]谷更有:《唐宋国家与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7]顾家麒:《从机构改革到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践和思考》,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 [18]顾瑞珍、付雁南:《环保总局:民间组织应在监督环保中发挥更大作用》,新华网,2008年10月28日。 [19]顾昕、王旭:《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20]郭绪印:《城市转型中近代上海会馆的特点》,《学术月刊》2003年第3期。 [21]江小娟:《世纪之交: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展望》,《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2]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3]康晓光,《NGO扶贫行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4]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5]刘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政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3期。 [26]刘智峰主编《第七次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7]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28]马秋莎:《全球化、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开放时代》2006年第2期。 [29]马彦军、钟河石:《行政审批改革取得成果》,中国廉政报道网,2005年1月5日。 [30]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1]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 [33]任芳:《我国国企改革四大基本问题已初步解决》,新华社,2007年1月4日。 [34]史为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35]孙金霞:《民间组织:和谐社会的参与者》,《学会》2005年第6期。 [36]孙炳耀:《中国社会团体官民二重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总第6期。 [37]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8]唐兴霖、李东辉:《论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的制度化取向》,《学术研究》1999年第2期。 [39]王名:《中国的民间组织》,载孙永福主编《中外民间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 [40]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1]王颖:《中国的社会中间层:社团发展与组织体系重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总第6期。 [42]许正中等:《财政分权:理论基础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3]杨光斌:《我国现行中央——地方关系下的社会公正问题与治理》,《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 [44]于鸣超:《中国省制问题研究》,《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4期。 [45]于南:《北京地球村:草根NGO生长之困》,《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2月2日。 [46]张厚义、刘文璞:《中国的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主》,知识出版社,1995。 [47]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8]张静,《阶级政治与单位政治——城市社会的利益组织化结构和社会参与》,《开放时代》2003年第2期。 [49]张勤:《中介组织面临发展困境——甘肃非政府组织调研报告》,http://www.sdpc.gov.cn/tzgg/shlygg/t2006 0330_64692.htm。 [50]张清:《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长成及其法治化》,《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23卷第1期。 [51]张晏:《分权体制下的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2]张占斌:《从财政体制到行政体制——省直管县改革探讨》,《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8月17日。 [53]张卓元、郑海航主编《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8。 [54]赵泉民:《政府·合作社·乡村社会——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55]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56]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2008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http://gongyi.sina.com.cn,2009年3月11日。 [5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58]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59]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60]朱健刚:《草根NGO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开放时代》2004年第6期 [61]朱立言、孙健等:《政府组织适度规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2]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63]富永健一:《社会学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64]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 [6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 [66]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文版,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 [67]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8]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9]莱斯特·萨拉蒙:《非营利集团的兴起》,《外交事务期刊》1994年1/2月刊。 [70]莱斯特·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 [72]丹尼尔·伊拉扎:《联邦主义探索》,彭利平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 [73]Bertilsson,Margareta. “The Welfare State,The Professions and Citizens”,in Torstendahl & Burrage (eds.),The Formation of Professions:Knowledge,State and Strategy. 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s,1991. [74]Cohen,J. L.,A.Arato,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The MIT Press,1992. [75]Dewatripont,M. and E. Maskin,1995,“Credit and Efficiency in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Economie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62,4,541-555. [76]Migdal,Joel S. State in Society:Studying How States and Societies Transform and Constitute One Another,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77]Oi,Jean. Rural China Takes off: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 Berkeley & 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78]Qian,Y. and G. Roland. “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7,1998. [79]Qian,Y.,G. Roland and C.Xu,“Why China's Different from Eastern Europe? Perspectives From Organization Theory”,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3(4-6):1085-1094,1999. [80]Schmitter,Philipe C.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F.B.Pike and T.Stritch (eds.),The New Corporatism. Notre Dame:Notre Dame University Press,1974. [81]Shills,Edward:“The Virtue of Civil Society”,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Vol.26,No.1,Winter 1991. [82]Solinger,Dorothy J. China's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m:Statist Legacies and Market Reforms,1980-1990. M. E. Sharpe,Inc.,1993. [83]Taylor,Charles:“Models of Civil Society”,Public Culture,1991,3(1). [84]Tomba,Luigi. “Residential Space and Collective Interest Formation in Beijing's Housing Disputes”. The China Quarterly184,2005. [85]Whyte,Martin King & William L.Parish. Urban Life in Contemporary China.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86]Wong,Christine. “Fiscal Reform and Local Industrialization”,Modern China,Vol.18,No.2,1992. [87]Wu,Xiaogang. “Work Units and Income Inequality:The Effect of Market Transition in Urban China”. Social Forces80,2002. [88]Zhou,Xueguang,“Unorganized Interests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Communist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8,1993.
[展开]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