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12出版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3-2014)

电子书

暂无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1人在看
先晓推荐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宏观经济课题组的年度研究报告,专注于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跟踪研究,探讨一定时期影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经济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再次经历了一个从下滑到回稳的过程,课题组认为国内外需求疲弱、经济结构内生调整是引起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中国经济正由需求衰退周期转向供给调整周期,将可能使得次高增长成为常态化。2014年,中国经济将面临着经济改革的需求效应不确定、经济结构持续调整等扰动因素,但国际环境会有所改善,所以尽管可能会有一定的短期波动,总体仍将保持平稳运行。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097-5310-1总页码:256
字数: 171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宏观经济课题组的年度研究报告,专注于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跟踪研究,探讨一定时期影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经济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课题组认为2014年中国经济将面临着经济改革的需求效应不确定、经济结构持续调整等扰动因素,但国际环境会有所改善,所以尽管可能会有一定的短期波动,总体仍将保持平稳运行。

展开

图书摘要
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再次经历了一个从明显下滑到初步企稳的过程。尽管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仍然处于低位,但经过2011~2012年较大幅度和较长时间的回调,大部分企业在产能和存货等方面的调整已经进行得比较充分,经营状况有所改善,赢利能力有所提高。不过,宏观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制约着中国经济的较快复苏,甚至威胁未来中国经济的稳定运行,关注并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对于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和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报告诸章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章是对2013~2014年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与预测。报告对中国经济的一般运行状况、存在矛盾和问题、未来总体趋势做了分析,认为产能过剩严重、物价水平变动复杂、投资消费结构调整难度大、潜在金融风险隐存等是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报告还认为,以2013年为标志,经济增速转换体现了中国经济已经由需求不足的周期波动演变为供给约束的周期波动,从而次高增速将常态化。报告研究了影响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因素,给出了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预测值,认为2014年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运行,经济增速或为7.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则将略回升至2.8%左右。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对中国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问题进行了研究。报告主要通过生产函数法对中国产能利用和过剩程度进行了测算,发现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产能过剩程度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由于产能过剩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平稳运行所具有的严重威胁,报告认为,应该加快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并且控制政府主导下的过度投资行为,逐步实现投资主体由政府向企业的转化,使企业承担固定资产投资所带来的真实成本,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根本上杜绝过度投资冲动。报告对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状况进行了测算,认为2012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成就,经济结构指数已下降至0.4889,从次级不均衡走向了次级均衡状态。不过,报告也指出,2013年中国经济结构某些方面的失衡状况又有所加剧,表明结构失衡的改善仍然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以巩固。
第四章对存货投资与中国产出波动关系进行了研究。报告分别用高频季度数据和低频年度数据对中国存货投资的某些统计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存货投资具有较明显的顺周期特性;二是生产的波动大于最终需求的波动;三是周期下滑阶段存货投资总量变化的顺周期性更强,但在周期上升阶段存货投资增量变化的顺周期更强;四是工业存货投资占工业总产出比重与工业总产出增长率之间的同期变化关系不显著,但存在较明显的领先和滞后关系;五是制造业存货存量占营业收入比重与营业收入环比增速呈现一种短期逆周期关系,并且存货占比升高,还有可能对应着滞后一期和滞后两期较高的营业收入环比增速。研究还表明,除了个别极端时期,当前固定资本形成和消费仍是影响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存货调整对于产出波动而言仍然是较次要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对加工贸易顺差与人民币汇率的关系以及经济对增长的抑制效应进行了研究。加工贸易顺差和主要为从事加工贸易而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共同形成的国际收支顺差将长期推动人民币升值,而人民币升值将进一步使得中国一般贸易出口受到损害。关于加工贸易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的贸易乘数测算结果表明,单位一般贸易出口要比单位加工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为显著。根据这种逻辑,在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资源供给条件发生变化、不再是接近无限供给的状态甚至出现结构性短缺时,加工贸易带给中国的劳动力等资源充分就业的好处越来越少,而带来的顺差过大、贸易争端上升、人民币升值抑制经济增长等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因此,鼓励加工贸易的贸易战略和相关优惠政策需要重新审视并尽快调整,以矫正扭曲的贸易结构,减轻国际收支失衡程度,促进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
第六章对当前“稳增长”的货币政策操作进行了分析。尽管报告认为中国货币供给量的快速增加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房地产市场泡沫、产能过剩与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等。但是,综合国内外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数据,发现货币供给量的超速增长是各国经济高增长阶段的必然现象,正是中国保持较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才使得中国M2/GDP指标达到较高水平。目前,中国货币适度宽松的上限尚未达到,管制利率、稳定经济等政策均需要货币适度宽松予以配合。另外,在宏观经济景气程度较低时,货币适度宽松对经济泡沫的推动作用也较弱。因此,中国的货币政策需要维持必要的扩张幅度,在此后随经济增长阶段的变化中进行逆向调整。
第七章是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监测和分析评价。研究发现,当前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仍然在不断扩大,风险也在不断累积。报告认为地方政府债务具有六个特点:一是地方政府并非因财政赤字被动负债,而是为发展经济主动融资;二是政府投资具有显著外部经济收益,地方经济发展对政府债务存在依赖性;三是融资平台是目前地方债务的主要载体,地方举债的隐蔽性不断增强;四是土地使用权既是重要的举债抵押品,也是偿债资金的主要源泉;五是商业银行偏好为地方政府融资,银行贷款是地方债的主要来源;六是地方债务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偿债准备金制度尚待建立。由于地方政府债务很容易因地方发展状况改变和债务期限错配而引发系统风险,报告认为应该果断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早化解隐存的地方债务风险。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运行仍然处于由高速增长向次高速增长转换的阶段,不仅有效需求较为疲弱,而且供给结构过剩严重,需要有效平衡“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关系,努力在扩需求调供给、稳增长谋效率的基础上,开启一个新的经济周期。在新的经济周期中,社会需求平稳增长,投资消费失衡减轻,生产效率提高,中国将进入一个更具有可持续性的次高经济增长阶段。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卷册系列共0个资源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张图片
包含0张图表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