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单列表 > 书单详情
影视人类学
Sam 创建于:2021-03-31 共8本书 362人看过
  • 王海飞 主编
    2020-11出版
    2017年春季,兰州大学影视人类学实验室创办人类学影像映坛,邀请国内在影视人类学(视觉人类学)方面有建树的学者携带民族志影片作品,到兰州大学进行放映和学术交流,同时完成一次学术对谈。本书收录了“映坛”第一期至第七期学术主持人与八位学者的对谈内容,以对谈学者的学术兴趣和已有研究工作为主,实践与理论并重,行动与反思兼具,涵盖影视人类学学科发展历程回顾、学科框架与重要概念剖析、民族志影像表达探索与实践、学科未来方向和路径等。
    ¥29.4
  • 陈学礼 著
    2017-11出版
    一部民族志电影的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影片制作者和被拍摄者之间相互遭遇、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的过程。不过,习得民族志电影生产技能和方法的制作者,往往把这些技能和方法当作理所当然的常识,从而忽视制作者和被拍摄者之间潜藏的“看与被看,表述与被表述”的不平等关系。如何才能缓解或消除二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是本书讨论的主题。
    ¥20.7
  • 谢勤亮 著
    2012-04出版
    本书以深刻影响20世纪以来世界史学发展方向的法国年鉴学派的观察视野,对百年中国纪实影像创作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纪实影像试验进行了深入考察。这既是一部探讨影像与历史关系的理论著作,又是一部针对当下,试图引导影像媒介以更为缜密、多元和科学的眼光,来抢救消逝的历史、见证时代的变迁的实践之作。 此书的另一大特点是提供了大量鲜活的当代中国影视界的案例,包括对七位媒体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的深度访谈,使读者能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片(包括电视纪实)的创作状况有深入了解。
    ¥17.4
  • 靳斌 著
    2016-08出版
    纪录片创作者对于创作对象的表现,从根本上来看是一种阐释行为。主观介入、客观记录、真实再现是纪录片的三种基本叙事策略。本书以阐释学为基本理论背景,结合叙事学理论与方法,针对具体的纪录作品,对于这三种叙事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为从根本上揭示“什么是真实,如何实现真实”这一纪录片的终极问题提供路径。
    ¥14.7
  • 张欣 著
    2015-07出版
    本书依据“主体性”意涵在不同文化中的嬗变脉络,梳理各国纪录片的形成、特色、价值观问题及制作模式的差距,将中国纪录片与西方纪录片并置于国际视野中展开对比性研究,对纪录片背后的主体关系进行身份和角色的互动性剖析,系统论述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语境中面临的问题,试图阐发“主体性”由“消隐”到“凸显”过程背后的文化美学思考,并针对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发展,提出建构跨文化传播中纪录片主体性的可行性路径。
    ¥17.4
  • 武新宏 著
    2014-02出版
    本书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把中国电视纪录片放在整个世界纪录片发展的总体潮流之中进行比较与审视,研究“我和你”、“自我”与“他者”的参照与交融,详细阐释世界纪录理念对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深度影响,同时横向比较相同时期、不同理念的创作情态,深入解读国外纪录理念对中国纪录片创作的“错时空”影响以及中国纪录片“本土化”吸纳的复杂状态。
    ¥17.7
  • 王海飞 主编
    2020-11出版
    2017年春季,兰州大学影视人类学实验室创办人类学影像映坛,邀请国内在影视人类学(视觉人类学)方面有建树的学者携带民族志影片作品,到兰州大学进行放映和学术交流,同时完成一次学术对谈。本书收录了“映坛”第一期至第七期学术主持人与八位学者的对谈内容,以对谈学者的学术兴趣和已有研究工作为主,实践与理论并重,行动与反思兼具,涵盖影视人类学学科发展历程回顾、学科框架与重要概念剖析、民族志影像表达探索与实践、学科未来方向和路径等。
    ¥29.4
  • 靳斌 著
    2016-08出版
    纪录片创作者对于创作对象的表现,从根本上来看是一种阐释行为。主观介入、客观记录、真实再现是纪录片的三种基本叙事策略。本书以阐释学为基本理论背景,结合叙事学理论与方法,针对具体的纪录作品,对于这三种叙事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为从根本上揭示“什么是真实,如何实现真实”这一纪录片的终极问题提供路径。
    ¥1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