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单列表 > 书单详情
两会专题 | 城镇化相关研究推荐
Megan.Z 创建于:2023-03-10 共39本书 2396人看过
  • 邹一南 著
    2022-06出版
    本书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展开政策分析,首先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梳理农业转移人口问题的形成过程,并归纳已有的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逻辑;接着在剖析现实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两大制度症结,即“落户两难”和“退地两难”并提出相应的破解之道;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影响因素并构建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政策体系。
    ¥35.2
  • 魏后凯 宋亚平 主编;崔红志 傅智能 副主编
    2022-05出版
    2021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十堰市政府联合主办了“全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高峰研讨会暨第十七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本书汇集了此次会议的重要成果,包括新型城镇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产业振兴、乡村建设等内容。本书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介绍了各地的有益探索和改革经验,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决策参考价值。
    ¥35.6
  • 陈昱 著
    2022-11出版
    城镇化不仅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作为扩大内需的潜力增长点,今后一段时期内将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提供巨大动力。但是,城镇化不仅代表着农村人口迁移和城镇土地扩张,其本质上反映的是农村转移人口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土地功能与用途的转型。所以,根据城镇化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可以将其划分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两种形式,只有两者协调共生,才能实现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不仅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探索,并已成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来看,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速度不一致、城市人口与城市建设用地脱钩、城市建成区与农业用地规划不合理等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尚未实现协调发展。因此,对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良性互动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本书以空间异质性为切入点,通过对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演变规律及良性互动内在机理等进行探析,构建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政策体系,为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本书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下研究。首先,研究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必要性。通过对我国城镇化运行现状及效率的分析,指出如何根据各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空间格局及空间异质性特征来科学制定和实施差别化管控策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研究创新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依据。通过对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空间异质性等内涵进行界定,对精明增长、区位理论、结构理论等概念进行剖析,对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度量方法、相互关系、动力机制等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空间异质性的形成原因。再次,从空间异质性角度出发,对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水平进行科学评价,并根据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相关特性,采用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对两者的互动关系进行现实考量,同时考虑到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空间依赖效应,运用多种模型和方法探析了两者良性互动的内在机理。最后,在借鉴国外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良性互动做法基础上,依据空间异质性所导致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在空间分布特征、动态耦合关系、外在拉力和内在推力等方面的不同,确定了顶层设计与区域差别化相结合、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结合、遵循客观规律、突出质量内涵四个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原则,依据差别化原则对户籍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经济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土地供应政策、土地规划管理政策、农地流转政策、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界定了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内涵和互动机理,并指出经济因素、税制改革和就业环境是导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形成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因素。其中,经济因素中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水平、不同用途土地的经济政策以及经济外向性程度等是造成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税收种类、税额来源、税收收入差异导致不同区域内的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发展出现异质性特征;土地、户籍身份、社会福利等就业环境等是造成各地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差异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因素。第二,依据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人口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从土地规模、土地投入、土地产出三个维度构建土地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动态耦合模型、地理加权回归等分析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结果显示,各地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发展速度并不一致,且大多未出现明显的收敛趋势。第三,基于空间异质性视角,对我国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现实考量。利用核密度分析方法与冷热点分析方法分别探讨了人口、土地以及综合城镇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重心模型等探索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空间格局、重心演变轨迹及变化规律;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了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性的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仍然面临着速度和质量发展不均衡以及两者协调发展水平较低的困境。第四,考虑到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空间依赖效应,探析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内在机理。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外在拉力的空间异质性,结果发现,人口密度、社会保险指数、基建投入、人均GDP、产业高级化指数、金融规模、建筑业总产值、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出让金等会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或抑制城镇化进程;利用调查研究法分析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良性互动内在推力的空间异质性,发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推力的积极作用和城镇推力的消极作用同时存在,因此要促进农村人口更加合理有效地向城镇聚集,实现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并举。第五,借鉴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构建中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发展路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德国均衡城镇化发展道路,英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辅相成的模式,法国工农业与城市化同步发展的模式,日本以大都市圈为主、大中城市与中小城镇共同发展的城镇化道路,韩国城乡互动城镇化发展模式以及美国低密度、蔓延式城镇化发展模式都促使这些国家城镇化良性发展,而反观拉美地区缺乏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却催生出一系列问题。基于此,应从中国国情出发,把握好城镇化发展规模,遵循城镇化发展特定规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第六,从空间异质性角度出发,依据资源、环境、产业发展阶段等的空间异质性所导致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在空间分布特征、动态耦合关系、外在拉力和内在推力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国外城镇化发展历程和经验等,因地制宜构建包括户籍政策、经济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土地供应政策、土地规划管理政策、农地流转政策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在内的城镇化差别化发展路径。其中,从区域特征和生态环境角度出发制定户籍政策;从投资、出口、消费角度出发,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从承接产业转移、区域资源优势角度出发,探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具体产业发展措施;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问题和构建社会公共保障应急服务体系的角度出发,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具体的优化建议;从土地供应政策与合作政策角度出发,对土地供应提出差别化意见;从土地管理和集约用地角度做好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从人均耕地面积和土地补偿角度制定农地流转政策;根据集体建设用地的存量与溢价程度来采取差异化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和措施。
    ¥35.2
  • 魏后凯 等著
    2021-12出版
    本书对中国新型城镇化推进战略与政策进行深入的分析。首先对“十三五”时期中国城镇化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整体描述,然后对中国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效率进行评价,分析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错配问题、市民化进程中的落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城市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城市高房价如何影响农民工的定居意愿等进行分析,对中国的人口迁入潜能与城市增长预期、中国城镇化趋势预测与格局优化进行分析,最后对推进智慧城镇化的思路与战略路径、推进县域城镇化的战略思路与政策、新型城镇化下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与政策进行分析与总结。
    ¥29.4
  • 王珺 等著
    2021-11出版
    无论是从国家政策层面,还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都很丰富,涉及产业结构转变、人口市民化、城镇空间格局调整、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本书研究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分析,主要是从理论逻辑上把新型城镇化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微观机理讲清楚,为本书建立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第二部分是实证分析,主要通过城市群产业结构演变的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分析来验证第一部分提出的理论框架。
    ¥44.4
  • 朱军 著
    2021-08出版
    本书基于国家统计数据与8个城市的问卷调查,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特征、权益现状、权益需求、法律保障等内容,做出了较为详细的统计分析。从社会分化的视角来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内部分化的异质性群体,这决定了他们权益诉求的差异性。从“治理-过程”的视角来看,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经历了从全能型治理到经济绩效型治理、正向服务型治理转型的过程,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多元的城市民族工作模式。
    ¥38.4
  • 刘翔 著
    2021-10出版
    本书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对当前城镇住房供给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系统阐述住房供给方面的内涵与特点及其优化的目标。在建立住房供求联立模型、住房供给结构综合评价体系、住房供给结构与城镇高质量发展关系模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住房供给结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同时,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优化住房供给结构的发展模式。
    ¥26.7
  • 吴业苗 著
    2021-04出版
    本书从发展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分析人的城镇化,深入探讨了人的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之间的耦合性、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转移和实现市民化的内在逻辑、人的城镇化困境和诉求;基于新时代人的城镇化社会背景,具体阐述人的城镇化实践状况及存在问题;全面探讨了建立和完善促进农业人口转移和人的城镇化的体制机制,主要包括增强农民市民化意愿、寻求进城农民落户新途径、保障进城农民享有深层次公共服务、解决进城农民居住问题、促进居村农民市民化发展等政策研究。
    ¥38.4
  • 李斌 著
    2020-10出版
    本书在综述国内外城市化理论的基础上,对农村社区空间变迁、扶贫攻坚与村镇空间发展、农村社区居民发展、城市融入、城市空间、社区治理、业主邻里与物业、养老等一系列涉及城乡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关系是以城市为引领、农村为纵深的一体性关系,是一种城市反哺农村、带动农村发展的关系,是一种能够实现结构性有序流动的宽广的有厚度的关系。
    ¥35.4
  • 赵定东 著
    2020-08出版
    村改居是中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多为不断产生的、新的、现实性问题。村改居带来了社会保障、户籍改革、环境等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也带来了民众利益保护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切身感受,也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书主要立足于长三角区域,以问题为导向,描绘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利益诉求的新形态。
    ¥47.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