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泳奕 著
2022-11出版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问题,在制度建设与完善过程中,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为主,其他政策为辅的宏观调控机制。虽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主流财政学未能深入分析政府部门收支活动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影响,由此造成财政基础理论存在缺陷,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交互影响上缺乏现实解释力与预测力。因此,本书将遵循新市场财政学的研究范式与理论框架,基于财政—央行“双主体”货币调控机制,使用政策文本分析、宏观账户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探讨财政收支、国库现金管理活动对商业银行信贷产生的异质性影响。本书先对我国国库资金运行、商业银行管理等政策文本进行详细梳理,在政策层面关联我国财政收支与商业银行信贷的关系;之后,基于宏观账户分析,梳理财政收支在个人、企业和商业银行等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流转方式,重点探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对商业银行信贷的影响;最后,使用我国政府部门、商业银行等机构的经济数据,对本书的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以保证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书主要得出五点研究结论。第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我国财政部门的财政活动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制度基础,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国库现金管理活动是财政部门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渠道。第二,我国财政收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一般性存款规模,影响商业银行整体的信贷规模。第三,我国国库现金管理活动通过影响商业银行体系内的国库现金管理定期存款规模,影响商业银行整体的信贷规模。第四,我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库现金管理活动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会产生异质性影响。第五,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来看,我国财政部门能够基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相对独立地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并不受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的约束。本书的相关研究结论,进一步佐证和完善了财政部门与中央银行部门所构成的财政—央行“双主体”货币调控框架体系的理论研究。通过探讨我国财政收支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影响,本书提出以下五点政策建议。第一,完善财政部门、中国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使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好地发挥合力。第二,尝试丰富国库现金管理的政策工具,缓解政府财政行为对货币政策目标造成的直接影响。第三,注意政策对不同类型经济主体的异质性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应有的效果。第四,高度重视财政—央行“双主体”货币调控框架体系的客观存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能够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财政学基础理论。第五,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国政府要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完善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协作调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