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单列表 > 书单详情
中国近代史书单
先晓书院 创建于:2024-08-22 共37本书 996人看过
中国近代史(Chinese modern history),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 [德]阿梅龙(Iwo Amelung) 著;孙青 译
    2019-03出版
    本书以开阔的跨学科取径为讨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整合了科学技术史与环境史的方法,融入历史编纂学的角度,以期超越传统史学研究的范畴。通过这种方式,本书也尝试从“个人”“集体”或“专业的”“国家的”层面,对确立“历史真实”与身份定位所必需的建构性叙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新见解。由此,科学技术及其应用与普及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讨论这些问题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历史编纂学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些功能。
    ¥31.5
  • 刘勇 著
    2023-09出版
    本书将近代欧洲茶叶贸易史与欧洲饮茶习俗史相融合,以全球化视野从中欧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历史发展的角度,综合研究中国茶叶在近代欧洲的传播轨迹及欧洲饮茶习俗的演变过程,并比较分析茶叶传播的动因及其影响、饮茶习俗在欧洲各国所呈现的不同形态及其特征。围绕中国茶叶在近代欧洲的传播这一主题,书中主要内容为欧洲人对中国茶叶的认知历程,欧洲对华茶叶贸易的历史沿革,欧洲茶叶销售消费过程中的征税、走私、掺假制假、掺混拼配及广告宣传,欧洲人的本土种茶尝试,欧洲饮茶习俗的兴起、发展及其本土化,以及茶叶在欧洲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35.6
  • 周志永 著
    2024-07出版
    清季以降,时代巨变,政局动荡,众多救国济世的风流人物纷纷登场。作为清末进士、旧式文人的谭延闿,历经清末新政、辛亥风云、南方革命、国共北伐和南京开府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由立宪转向共和,从追随孙中山到拥护蒋介石,最终步入国民政府的权力中枢,被誉为“不倒翁”和“药中甘草”。本书利用《谭延闿日记》和相关人物的日记、年谱、档案等史料,从人际关系的视角探讨谭延闿在近代中国政局变动中的心路历程及其扮演的政治角色。
    ¥89.7
  • 杜建录 主编
    2024-06出版
    本书共收论文50余篇,主要是作者近年来公开发表的成果,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史学理论、汉魏隋唐史、西夏史与西夏文献、明代地理地图、民间契约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研究,其中西夏史研究最为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献等诸多方面,反映出宁夏大学中国史研究的优势和特色。全书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托,以推动中国史学科深入发展为目标,力求对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100.8
  • 李军 编译
    2023-09出版
    中国“大河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叙事需要得到补充,海洋史是此类补充的一个重要角度。海上航线编织成的网络可以成为人们认识“传统中国”的新视角;海关则是这一网络的关键节点,既吞吐货物,也塑造社会。烟台是近代中国北方重要的贸易口岸,1861~1898年,烟台东海关是山东唯一的通商口岸,见证了北方中国的一隅在清末民初逐步被纳入全球化的历史。东海关档案清晰地记录了这一历史过程,其中又以贸易报告最为重要——不仅是贸易的晴雨表,还记载了环境物产、社会风貌、商业情报、政治事件及相关影响。这些贸易报告从“海上”的视角,提供了一幅近代中国北方经济社会的画卷——既是西风东渐,也是向海谋生。
    ¥51.2
  • 马陵合 著
    2023-03出版
    本书运用注重宏观变迁与微观解读相结合的方法,梳理铁路行政管理体制与地方权力关系演变的脉络;结合近代政治结构变化,探究铁路建设、运营的制度变迁及制度效应,厘清铁路管理体制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从混乱、对抗到合作的发展轨迹;以时间为主轴、以管理权为核心、以个案为支撑,结合外国势力与各种社会力量对铁路的影响,还原与审视近代铁路发展中权力资源配置与调整的复杂历程。
    ¥107.2
  • 冯淼 著
    2023-05出版
    以工农等非精英为主体的大众教育是20世纪中国特有的现象。以往的研究往往将大众教育归入社会教育的范畴。然而,20世纪中国革命的路径深刻地改变了源于欧洲现代市民社会的教育理念。本书通过个案呈现大众教育在近代中国兴起的历史,聚焦三派知识分子和政治力量有关工农等非精英大众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他们来说,工农的教育并不仅仅是识字、算数。大众教育既是这些不同派别知识分子和政治力量接触和认知大众的方式,也是他们改造和动员社会群体的重要场域。
    ¥31.6
  • 田宝祥 著
    2024-05出版
    黄河是农业文明的见证者,是农业伦理的参与者,是古今中国的贯穿者。黄河是比个体生命意义更深、更广的自然之物,又是穿行于天地之间、显现天道的自在之物。黄种人、黄河水、黄土地是人与河流、人与土地共生共存的必然结果,又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交相辉映的历史印记。河流之“黄”、土地之“黄”与人种之“黄”在环境的变迁、农业的发展中涌现出淳厚的气象、和谐的美感。在与河湟文化、河套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的地域性交互中,黄河文化显现出了“多元”的特质。在与华夏先民的历史性共生中,黄河文化折射出了“一体”的意识和普遍性的集体记忆。黄河文化关乎黄河精神、黄河气象,兼容乡土文化、城市文化,既指向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共通性,又禀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性。黄河既是实存的、依循自然规律而演变的生态系统,又是连接华夏大地与中华儿女的、具有情感性与精神性的文化生命。精神性的“真”、伦理性的“善”与艺术性的“美”在黄河之水、黄河流域以及黄河文化中获得了动态的融合。
    ¥53.4
  • 郭胜利 著
    2024-05出版
    19世纪末期,随着西北边疆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加快推进“藩部内属”“行政一体”进程,试图通过“改土归流”对西北民族社会进行改造。本书基于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系统梳理了近代西北地区“改土归流”历史进程,结合多学科理论和多样化的分析工具与手段,试图揭示西北地区民族社会近代化改造的本质与规律,以期完善近代西北土司制度研究的学科结构与理论体系。
    ¥58.8
  • 韩雪青 著
    2024-05出版
    中华民族能够始终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儿女能够源源不断为世界文明书写中国篇章,中国精神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凝聚、铸造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的伟大力量。本书坚持问题导向,梳理中国精神的历史演进,探析中国精神的世界意义,既是为了解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基因密码,也是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贡献力量;既是致敬历史、弘扬传统,也期待有助于发展创新、再续辉煌。
    ¥5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