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单列表 > 书单详情
心理学专题书单
先晓书院 创建于:2024-08-22 共29本书 2344人看过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人工智能,IQ,性格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
  • 周晓虹 主编
    2024-07出版
    在当今众多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中,恐怕还没有哪一门学科像社会心理学这样,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却依旧在研究取向上存在这样大的分歧:心理学取向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社会学取向强调群体变量的重要性,文化人类学取向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而社会生物学取向则强调遗传变量的重要性。难怪有的社会心理学家会将整个学科的发展困难归咎为所有研究者都倾向“选择”某一种取向,而未能兼顾各相关学科的观点。本书从上述学科围绕人性和社会行为提出的13种完全不同的解释性理论入手,详尽陈述了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建树,尤其对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欧洲的反叛和本土化运动给予了全景描述。
    ¥57.2
  • 梁媛 著
    2024-02出版
    人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实现价值。有些人会选择采用非常规手段,快速实现目标。当通过不道德行为获得理想的成果、地位、名利后,真的会获得原以为的快乐吗?不择手段“证明”了自己后,真的能获得对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吗?本书通过实证研究建构了不道德行为通过道德知觉和能力知觉两条路径影响自尊的双路径权变模型,路径的权衡与选择取决于个体的系统合理化动机。本书提出的双路径权变模型,可以为引导人们注重道德选择、提升“不想腐”的自觉性提供突破口。
    ¥49
  • 吴漾 著
    2019-05出版
    本书主要关注“自我”这一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中的重要概念,在系统回顾中西方关于自我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我矛盾性理论,并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对这一理论进行验证。本书在“自我矛盾性”和“矛盾寻求”两个核心概念基础上,从自我矛盾性的概念与维度结构、自我矛盾性的积极意义及其与矛盾寻求之间的关系三大方向进行研究,从理论上拓展了人们对自我一致性的认识,对进一步理解自我的本质和价值做出了理论上的贡献。
    ¥26.7
  • 吴莹 著
    2016-11出版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与全球化的推进,社会文化转型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社会心理学可以从哪些角度表达自己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本书立足于“文化”与“群体”,从文化社会心理学及群际心理学两个学科视角出发,探讨“认同”这一机制的形成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本书第一部分聚焦于“文化、群体与认同”相关主题的理论探讨与思考;第二部分结合已有的实证研究,探讨中国社会中现实群体的形成及文化、群体与认同相互作用的过程。
    ¥13.8
  • 张若晨 杜海峰 著
    2024-06出版
    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儿童时期的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妥善地解决,将对儿童今后的成长造成深远的影响。对我国留守儿童来说,与父母分离的状态与经历,尤其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关注与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我国新时期公共服务规划的重点。在当前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同步推进的过程中,县域(包括农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和支撑载体,而西部地区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因此,促进西部县域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我国新时期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点攻关内容,而寻求优化方案的前提在于全面系统把握儿童留守问题新特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状况。目前对于留守与儿童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维度的短期关系或长期关系,割裂了儿童留守问题研究的整体性与统一性,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整体留守轨迹及其因果效应关注不足。本书结合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基于西部地区县域当前发展阶段,把握新时期城乡社会变迁下县域家庭的生计策略,深入分析儿童留守轨迹及其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而丰富儿童留守问题的研究,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及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利用西安交通大学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组于2021年2月和6月在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进行的县域儿童调查数据,应用序列分析方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系统识别了西部县域儿童留守轨迹(包括留守经历与留守状态),并深入分析了留守轨迹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提出了从家庭根源上解决儿童留守问题、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多方协力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本书可以为公共管理、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辅助教材。
    ¥76.8
  •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 编著
    2024-06出版
    ¥52.8
  • 张滨熠 著
    2024-04出版
    人类社会的发展前进从来就是不断与各种灾难斗争的历史,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断增长的各类安全风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加强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也更加凸显。突发事件的严重后果不仅会造成物理层面的巨大损失,还会给社会公众带来极大的心理冲击。本书从心理学科的视角出发,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在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演化的不同阶段,事件的亲历者、应急响应人员、领导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在相关理论和现有研究成果的支撑下,提供了全周期管理的策略与制度建设,不仅关注灾后心理的研究,还扩展到社会治理层面,试图为应急管理和社会治理提供心理学上的参考。
    ¥53.4
  • 王俊秀 等 著
    2023-07出版
    本书为王俊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心理建设: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的结项成果的第二部。本书呈现了社会心理建设从微观到中观、宏观不同心理路径的研究成果,包括个体角度的心理健康、家庭角度的亲密关系、职场环境的创业心态、社区层面的社区建设、城市层面的城市认同、社会层面的社会凝聚力及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与共同体建构。
    ¥55.2
  • 肖甜 陶云 杨舒涵 著
    2024-02出版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也充满着挑战。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肩负着把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大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是承担起这项重任的充分必要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倡的乐观、自强、修己安人、中和守静等思想对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积极调节身心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尤其是《大学》中“德位相配”“克己修身”“和谐平衡”的思想正好契合了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大学生达到自我身心和谐、知行和谐和物我和谐的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养分,在波诡云谲的变革时代,更加充分地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能为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素养赋能。
    ¥69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主办;杨宜音 主编;张瑞平 张春妹 本辑特约主编;王俊秀 刘力 张建新 副主编
    2023-12出版
    在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中,儿童的生存与发展呈现多元的态势。积极青少年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正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困境儿童的相关研究、政策和实践进程。本辑以“困境儿童的积极心理”为焦点,围绕农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回流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及其成长思维、道德品格、亲社会行为、文化适应等领域的心理发展,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化情境下困境儿童积极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预测结果及干预实践,展示了我国学者在社会变迁的视角下对此议题的最新进展与研究成果。研究和认识生活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现和揭示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相互建构的过程及其特性,最终服务社会、贡献人类,这正是华人社会心理学者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继承了这一传统,发表有关华人、华人社会、华人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展示华人社会心理学的多重视角及最新进展。本书迄今已出版25辑,括号内为特约主编。
    ¥6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