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单列表 > 书单详情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相关书单
先晓书院 创建于:2024-11-12 共53本书 1834人看过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至关重要。它让我们领略古老智慧,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通过研究,我们珍视民族历史与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有助于提升民族自信,让我们以自豪的心态面对世界。传承传统文化,能为民族复兴注入精神动力,激励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创新发展,展现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与强大实力。
  • 李锋 郑万军 著
    2024-09出版
    空间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结构中。村落公共空间既是乡村文化的自我表达和生动呈现,也是乡村集体生活和人际互动的实践场域,具有承载文化生活、赓续文化传统、凝聚道德共识、传播主流文化、增进社群认同的社会功能,是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载体。
    ¥76.8
  • 肖远平 柴立 王伟杰 主编;王月月 执行主编;李霞 副主编
    2024-09出版
    我国在多年的非遗保护实践中,先后形成了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立法保护、生产性保护方式,在创新非遗传承模式、促进非遗积极有效传承、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由于非遗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同生存状况、不同类别非遗的保护实践各不相同,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保护范围及主体模糊、生产规模及市场拓展困难等问题。因此,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保护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我国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数量众多,代表了民族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回顾和总结我国民族地区非遗保护经验,并进一步探索保护的方式和方法,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繁荣发展,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以满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3)》由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贵州省首批社会科学“学术先锋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先锋号”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研究团队、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研究基地(高等院校)、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酒文化坊有限公司主编,由多彩贵州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等多方科研团队共同参与研究并发布。本书收录了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2)》的基础上,继续对我国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进行了分民族、分地区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各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基本现状,利用文献资料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指出了未来少数民族非遗发展的多元化模式和可行性路径。本书主要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主要回顾了中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基本经验,分析目前我国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保护区内建设文化特色不足、民众整体参与度较低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发展建议。第二部分为区域、民族篇。主要统计果洛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丽江市、西藏自治区等区域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概况,指出在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发展建议,针对纳西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路径进行探讨和分析。第三部分为文化生态篇。主要对旅游扰动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居民的影响予以探究,对少数民族非遗传承创新助推乡村振兴所起的作用进行剖析,并基于思南花灯戏唱本进行文化记忆及叙事功能的探讨,为我国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提供经验和理论依据。第四部分为非遗利用篇。主要从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角度切入,深入探讨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广西壮族织锦、松桃苗绣、都匀毛尖茶的“生产性保护”实践,分析传承主体的重要作用。第五部分为借鉴篇。主要探讨日本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经验,日韩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政策演化以及国外手工艺推动乡村发展的案例,为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和非遗助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借鉴。第六部分为2022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事记。叙述2022年我国政府层面和学界层面发生的与少数民族非遗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件。
    ¥94.8
  • 李凤亮 主编;周建新 胡鹏林 徐天基 副主编
    2024-10出版
    2024年,中国文化科技融合呈现蓬勃发展的强劲趋势,为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具体表现在:第一,融合趋势。技术驱动文化创新,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科技广泛应用于文化领域。在艺术创作中,AI绘画、音乐创作等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灵感和工具;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数字技术让珍贵的历史遗迹得以永久保存和虚拟展示;在影视制作中,特效技术不断提升作品的视觉冲击力。第二,新型文化业态涌现。文化科技融合催生了一系列新型文化业态,如数字文化旅游、在线演艺、电子竞技等。数字文化旅游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游客带来沉浸式旅游体验;在线演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观众可随时随地欣赏精彩演出;电子竞技则成为具有巨大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新兴产业。第三,文化消费升级。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也在不断升级。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文化产品和服务。第四,产业融合加速。文化科技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断加速,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生态。针对上述现状,本书提出如下解决策略及方案:注重内容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强化数据安全管理。
    ¥83.2
  •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组织编写;张京成 主编;曾凡颖 周学政 副主编
    2024-09出版
    2023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恢复向好态势,数字经济、文化消费成为拉动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北京市坚持以建设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文化强国为导向,全面推进“文化+”战略,创造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有效释放文化消费活力,以科技赋能文旅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园区智慧化建设,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提升了市民和游客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张力强劲的文化消费市场、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在平台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也形成了头部文化平台集聚发展的格局。同时,文化平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内容生产去中心化、传播交流渠道垄断化等特征,给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文化平台的发展使得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广泛化。平台强大的传播能力,可以将文化创新成果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化创新的影响力,而且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数字技术创新和应用持续催生新的消费业态和消费模式,给消费者带来更为便利和新颖的消费场景体验,为扩内需、稳增长、促转型以及北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数字技术正与文化消费深度融合,引领文化产业朝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方向迈进。文化消费空间作为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人们对文化体验和精神消费的需求,具有公共性、多样性、符号性及互动性。特别是博物馆已逐渐演变为融合知识、景观、体验、消费、社交等多种元素的公共文化消费空间。数字文化消费新空间、新场景的营造,正不断激发北京文化消费的新动能,引领文化消费的未来发展趋势。文化产业园区集聚文化企业、产业资源和创意人才,是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式、集约化发展,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综合载体。文化产业园区内的产业服务体系是服务园区文化企业、链接内外文化资源、激发文化创新活力、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近年来,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文化产业园区在集聚新型文化企业、培育新兴文化业态、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打造园区文化品牌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具有明显的示范引领作用。当前,北京文化产业园区持续优化营商模式,不断强化园区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建设,完善园区产业服务体系,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培育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将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推动首都文化创意产业提质升级。
    ¥112.8
  • 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 研创;刘锋 总主编;魏坚 总顾问;王永阔 郑庆寰 执行主编;陈果 郑君雷 本卷主编
    2024-08出版
    ¥100.8
  • 李嘉珊 主编;王丽君 副主编
    2024-08出版
    “四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全国文化中心是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之一,需要高水平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文化贸易通过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将附着的文化元素、创意理念等传递给海外消费群体,以自愿公平的市场交易潜移默化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提升国际社会对产品与服务供给国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首都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既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实践重要的市场化、国际化途径,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通过提升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聚集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创新,使更优质、更具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成为可能,为文化产业及贸易奠定了核心内容基础。同时,文化贸易是文明阐释与国际传播的高效、智慧方式,文化贸易使北京文化品牌得以开拓国际市场,传统与现代文化得以赓续传承与创新,中西文明得以交融互鉴,易于实现更深入的国际理解和认同,从而增强北京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巩固北京乃至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国际地位。因此,发展文化贸易既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建设目标的有效路径。2023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收入总额为20638.3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达20140.1亿元。北京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为52.69亿元,同比下降12.93%;文化产品进口总额为181.44亿元,同比下降14.07%。北京文化产品进出口仍呈现负增长状态,但下降幅度大幅减小,整体发展回暖,核心文化贸易行业领域发展向好,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与项目领跑全国。《首都文化贸易发展报告(2024)》包括总报告、行业篇、专题篇、比较与借鉴篇,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为关注焦点,总报告从整体上观测2023年北京文化贸易发展,总结现状和特点,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下阶段发展提供对策建议。行业篇选取演艺、广播影视、电影、图书版权、动漫、文化旅游、艺术品、创意设计等8个首都文化贸易核心行业进行重点研究。专题篇从不同切入点关切文化贸易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角色和功能,包括整体理论分析与具体议题研究,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切入点对北京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的国际化、市场化发展提出意见建议,同时,涉及首都文化企业发展水平测度、老字号创新以及游戏产业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等。比较与借鉴篇关注作为贸易节点的城市建设在整体发展和重点领域可借鉴的国际经验。当前,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发展分化严重,北京文化贸易在全球经济大势下面临“量”与“质”的双重考验。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需求与目标来看,发展首都文化贸易仍需多措并举,充分释放活力,发挥引领性作用。
    ¥94.8
  • 李嘉珊 李小牧 主编;刘霞 副主编
    2024-08出版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各国经济贸易发展受地缘政治影响日益明显,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2023年,中国对外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增速也有所放缓。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文化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663.63亿美元,主要集中于文化用品、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相比2022年同期减少约139亿美元,同比下降7.7%,出口额为1484.05亿美元,较2022年下降约152.7亿美元,同比下降9.3%。只有文化产品贸易进口额出现了8.3%的增长,较2022年增加13.7亿美元。尽管如此,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高质量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文化新业态持续展现出显著的经济贸易带动效应。文化新业态行业主要包括广播电视集成播控,互联网搜索服务,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数字出版,其他文化艺术业,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广告服务等16个领域,这些领域的发展对文化产业以及文化贸易的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2023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贸易等实现了质的提升,彰显了强劲的贸易韧性和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与更多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往来逐渐密切。根据中国一带一路网数据,截至2023年6月,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248.5亿美元,主要集中于可视艺术和手工艺品。《中国国际文化贸易发展报告(2024)》分为总报告、行业篇、专题篇、实践创新篇和国际借鉴篇。其中,行业篇对演艺、广播影视、电影、图书版权、动漫、游戏、文化旅游、艺术品、创意设计等9个重点行业领域进行了深入分析。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中国演艺市场需求也得到了充分释放,演唱会、音乐会、音乐剧、专业剧场等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外溢效应日益明显。同时,得益于扶持政策的不断深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视听中国”系列活动对外推广不断走深走实,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持续提质增效,“微短剧”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中国广播影视对外贸易整体稳中向好。随着中国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的建设以及与各国文化合作的密切推进,中国图书版权贸易总额保持相对平稳,多部优质图书作品获奖,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在国际书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优质图书为媒介,讲述中国故事。专题篇主要对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的国际化、国家文化公园国际化品牌建设、冰墩墩IP形象焕新等展开具体分析,并进一步针对中国数字文化贸易发展的新特征与新趋势、数字化时代下的音乐产业、文化数据跨境交易进行研究。实践创新篇则围绕数字文化贸易发展路径、人工智能对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构与探索、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发展的创新实践与经验探索进行定性分析。国际借鉴篇从拉美地区数字文化贸易、阿根廷音乐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为发展国际文化贸易提供了他国经验。本书综合运用了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各典型行业、特色专题以及实践创新领域的发展现状、重点案例、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启示对策等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本书重点从加快推动市场开放,实现中国文化贸易的多元化发展与互利共赢、文化品牌塑造,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影响力、加强文化与金融合作,促进文化企业高质量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积极发展,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果等方面为中国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创新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也为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创新发展和助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与启示。
    ¥94.8
  • 尹宏 李春艳 余梦秋 眭海霞 赵嫚 卢晓莉 郭雪飞 著
    2024-09出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讲好巴蜀故事,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明确以重庆主城和成都双核为驱动,打造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本书积极回应国家战略部署,认为推动成都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极核城市,既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又是培育中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空间的重要举措。全书系统阐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理论基础,立足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现实基础,分析成都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极核城市的优势条件和主要挑战,借鉴国内外文旅极核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提出成都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极核城市的总体思路和路径选择,为中国跨区域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特别是极核城市建设提供参考样本。
    ¥58.8
  • 肖甜 陶云 杨舒涵 著
    2024-02出版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也充满着挑战。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肩负着把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大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是承担起这项重任的充分必要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倡的乐观、自强、修己安人、中和守静等思想对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积极调节身心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尤其是《大学》中“德位相配”“克己修身”“和谐平衡”的思想正好契合了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大学生达到自我身心和谐、知行和谐和物我和谐的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养分,在波诡云谲的变革时代,更加充分地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能为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素养赋能。
    ¥69
  • 钟瑛 著
    2023-12出版
    本书为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中的一本,收录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钟瑛教授多年来在新媒体与传统文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收录了27篇文章,围绕新媒体社会责任、新媒体技术前沿主题,探究新媒体社会责任的行业践行与履行、大数据驱动下的传媒转型、新媒体创新指数构建、数据新闻发展与创新等当前新媒体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并对网络传播的伦理与法制、信息传播中的隐私侵犯与保护等理论热点展开分析。下卷收录33篇文章,围绕新媒体运营及治理、传统文化传播主题,分析了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对网站经营模式策略、互联网管理理念创新、网络内容管理的差异与多元化等新媒体运营实践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并借古鉴今,考察了历代官修书目的评介系统、评介方法及其时代特征,从新闻史视角思考了中国古代新闻法规的形成和发展。这些文章见证了我国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历程,展现了新媒体和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进展,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67.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