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单列表 > 书单详情
心理学相关书单
先晓书院 创建于:2024-12-17 共79本书 32人看过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人工智能,IQ,性格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
  • 董光恒 著
    2024-09出版
    好指使人的配偶、好发号施令的上司、激起你愧疚心理的父母、爱暗中较劲的同事、野心勃勃的下属、总是抱怨的朋友……有毒的人际关系会侵蚀自尊、摧残心灵、虚耗人生,不幸的是,不论男女,都有可能陷入心理的暗面,被他人操纵、PUA、欺骗和洗脑,情感和心灵遭受侮辱。本书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先找出心理的弱点,揭露4种擅长得寸进尺的人格特质,看穿无形的心理操纵,然后通过3个步骤学会改变认知,拒绝做软柿子,并用7条建议,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操纵、PUA、欺骗和洗脑,手把手教你摆脱有毒关系,修炼你的心,重掌人生的主动权。
    ¥40.8
  •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质性研究专业委员会 岭南师范学院心理传记学与生命叙事研究所 主办;郑剑虹 刘电芝 主编;舒跃育 执行主编
    2024-06出版
    ¥49
  • 周晓虹 主编
    2024-07出版
    在当今众多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中,恐怕还没有哪一门学科像社会心理学这样,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却依旧在研究取向上存在这样大的分歧:心理学取向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社会学取向强调群体变量的重要性,文化人类学取向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而社会生物学取向则强调遗传变量的重要性。难怪有的社会心理学家会将整个学科的发展困难归咎为所有研究者都倾向“选择”某一种取向,而未能兼顾各相关学科的观点。本书从上述学科围绕人性和社会行为提出的13种完全不同的解释性理论入手,详尽陈述了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建树,尤其对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欧洲的反叛和本土化运动给予了全景描述。
    ¥44
  • 中国心理学会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主办;黄希庭 主编
    2024-06出版
    本集刊主要发表从中国实际出发来研究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论文,联合各华人社区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精神病学家、心理辅导家、法学家以及其他学科科学家,共同推进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研究;构建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概念和理论;设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本集刊旨在提供一个专门的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平台,让世界各地的学者可以交流和讨论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心得和见解,为持有各种研究取向的心理学家展示其对中国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彰显中国社区心理学对国际心理学的贡献。
    ¥59
  • 张若晨 杜海峰 著
    2024-06出版
    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儿童时期的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妥善地解决,将对儿童今后的成长造成深远的影响。对我国留守儿童来说,与父母分离的状态与经历,尤其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关注与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我国新时期公共服务规划的重点。在当前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同步推进的过程中,县域(包括农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和支撑载体,而西部地区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因此,促进西部县域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我国新时期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点攻关内容,而寻求优化方案的前提在于全面系统把握儿童留守问题新特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状况。目前对于留守与儿童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维度的短期关系或长期关系,割裂了儿童留守问题研究的整体性与统一性,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整体留守轨迹及其因果效应关注不足。本书结合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基于西部地区县域当前发展阶段,把握新时期城乡社会变迁下县域家庭的生计策略,深入分析儿童留守轨迹及其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而丰富儿童留守问题的研究,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及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利用西安交通大学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组于2021年2月和6月在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进行的县域儿童调查数据,应用序列分析方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系统识别了西部县域儿童留守轨迹(包括留守经历与留守状态),并深入分析了留守轨迹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提出了从家庭根源上解决儿童留守问题、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多方协力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本书可以为公共管理、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辅助教材。
    ¥64
  •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 编著
    2024-06出版
    ¥44
  • 张绣蕊 著
    2024-05出版
    心理空间概念最早来自日常生活用语,如心胸宽广等,与个体自我认识和心理健康密切关联,但少有研究者将其作为议题进行探讨。近代哲学研究将其孕育,其中想象空间和先验空间等理论提供形而上的本体论渊源,感知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有其浓厚的认识论根基,现象空间也给予其具身意义的启示。本书结合近现代相关研究尝试探讨以下四方面内容。其一,心理空间概念及存在性论证。与精神空间、意识空间和虚拟空间等概念不同,心理空间是第一人称主体性体验,不仅集身体、社会、语言和生态等特性于一体,包含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内容,更是人与人、人与事、历时和共时、因与果等共存的动态关系网络体系,在自我协调下具有语境同一性。其二,心理空间的结构探讨。具身空间是产生心理空间根源,个体具身体验到宽与窄等牵动机体紧张或放松,进而唤醒相应的认知和情绪。多重自我是心理空间的核心,自我因具有形而上、社会、生理和语言语境,经常以主体或客体角色参与多重动态语境对话。经过几何学、心理发展视角、心理内容视角论证,心理空间具有拓扑结构,借助拓扑空间位移、区域和方向,自主有序建构各种关系。其三,心理空间的认知语境模型建构。认知语境是连接心理空间的内在脉络,本书依据相关研究将心理空间分为感知空间、情境空间和语义空间三重认知语境维度,结合工作自我共同组成认知语境模型。该模型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工作自我是启动者与协调者,与自我定义记忆共同协调和管理三重维度之间关系,使三者既独立运行又相互协调、相互融合。认知语境模型是心理表征更是建构生成,是心理内容更是一种功能结构,既有方向性又有边界,在现实生活中既呈现扩展现状又有被压缩的趋势。其四,心理空间的应用及展望。心理空间可以在临床心理干预方面体现其最大价值,它与心理疾病产生的渊源相吻合,可以作为评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依据。心理治疗师也可以据此制定具体的心理治疗方案,帮助患者重新建构积极的心理空间。它可以作为始源域和目标域的中介,使空间隐喻理论能更好诠释概念何以产生意义,还可以补充知觉符号理论不足,引导知觉符号从静态转向空间拓扑动态结构。
    ¥39.5
  • 张滨熠 著
    2024-04出版
    人类社会的发展前进从来就是不断与各种灾难斗争的历史,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断增长的各类安全风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加强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也更加凸显。突发事件的严重后果不仅会造成物理层面的巨大损失,还会给社会公众带来极大的心理冲击。本书从心理学科的视角出发,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在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演化的不同阶段,事件的亲历者、应急响应人员、领导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在相关理论和现有研究成果的支撑下,提供了全周期管理的策略与制度建设,不仅关注灾后心理的研究,还扩展到社会治理层面,试图为应急管理和社会治理提供心理学上的参考。
    ¥44.5
  • 肖甜 陶云 杨舒涵 著
    2024-02出版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也充满着挑战。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肩负着把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大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是承担起这项重任的充分必要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倡的乐观、自强、修己安人、中和守静等思想对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积极调节身心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尤其是《大学》中“德位相配”“克己修身”“和谐平衡”的思想正好契合了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大学生达到自我身心和谐、知行和谐和物我和谐的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养分,在波诡云谲的变革时代,更加充分地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能为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素养赋能。
    ¥69
  • 梁媛 著
    2024-02出版
    人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实现价值。有些人会选择采用非常规手段,快速实现目标。当通过不道德行为获得理想的成果、地位、名利后,真的会获得原以为的快乐吗?不择手段“证明”了自己后,真的能获得对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吗?本书通过实证研究建构了不道德行为通过道德知觉和能力知觉两条路径影响自尊的双路径权变模型,路径的权衡与选择取决于个体的系统合理化动机。本书提出的双路径权变模型,可以为引导人们注重道德选择、提升“不想腐”的自觉性提供突破口。
    ¥4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