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网络问政的运作及其限度
摘要
网络作为数字时代下连接国家与社会的公共空间,在政务网站创设地方领导留言板的初衷是通过双向互动机制增进网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现有研究虽然注意到政府选择性回应的存在,但其侧重于从外部视角剖析其成因并在统计层面上进行相关性的解释,缺乏从制度与组织层面对政府回应进行过程分析。本文通过对5914个个案的文本分析并借助深度访谈对政府与民众互动现状、互动路径进行考察,进而识别出中国地方政府回应不足的成因。研究发现,由于回应发动点与回应调节点的错位,“诉求”与“问责”呈现分离的状态,导致回应路径呈现“钟摆式”。在“钟摆式回应”路径中上级政府作为回应调节点,通过“权力”调节回应性,自上而下传导压力从而控制“钟摆”的摆动幅度,导致回应性呈现倒“U”形。
检索正文关键字
报告目录
-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 二 文献评述
-
三 民众诉求与回应效果的考察
- (一)民众诉求类别与领域分析
- (二)“网络问政”回应效果分析
- 1.回应率呈倒“U”形变化趋势,存在空间、行政级别和时间上的波动性
- 2.回应时间逐步实现“30天”答复
- 3.回应程度:重视与解释说明
- (三)过程分析:S市网络问政的政府回应是如何形成的
- 1.回应发动点:媒体制造回应
- 2.回应调节点:上级领导意志
- 3.回应解决点:解决率较低
- 四 讨论:“钟摆式回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