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晚年彭燕郊的文化身份与文化抉择

摘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作家全集或文集、成形的文献资料已大量出现,重要作家研究、文学史研究诸层面的文献资料积累工作已经颇具规模。但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工作远未完成,大量的重要文献资料仍处于零散状态,因为文献资料的拘囿而造成文学人物——特别是跨越现当代文学阶段的人物认识出现偏差的情形并不在少数。彭燕郊(1920~2008)即算得上这方面的一个重要例子。 彭燕郊首先是一位诗人。1939年10月,年仅19岁的彭燕郊得到了素未谋面的胡风的特别看重,其诗四首,《冬日》《雪天》《夜歌》《怀厦门》总题为《战斗的江南季节(诗集)》,刊载于胡风主编的《七月》第4集第3期的头条位置。胡风在类似于编辑手记的《这一期》中点明了彭燕郊当时的“新四军”身份,也特别强调了年轻的彭燕郊正处于诗情勃发的阶段——“一年来‘发了狂样的’写了近二百首诗,但被发表出来这似乎是第一次”。

关键词

作者

易彬 湖南长沙人,文学博士,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现为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者、湖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湖南省高校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新诗、现代文学文献学、中外文学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性好读诗,乐于文献搜集,出版《穆旦诗编年汇校》《穆旦年谱》《记忆之书》等著作七种,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近年来亦开始从事自然随笔的写作。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晚年彭燕郊的文化身份与文化抉择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0.6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作为胡风的学生:“先不急于写自己,而应该把胡先生写好”
  • 身为“文艺组织者”:“我仍在忙一些别人不会去忙的事”
  • “薪尽火传”:与各类文艺界人士的交往
  • “搞得我狼狈不堪”:出版受挫
  • “相期完胜业”:民间文艺方面的工作
  • 文化身份与文化抉择
  • 结语:彭燕郊之于当代文学人物文献资料建设的个案意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