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从《诗经》看中国古典诗学“诗体叙事”的“技”与“道”

摘要

叙事诗学作为技术性理论话语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探索,已取得了累累硕果。但从目前国内外批评实践来看,这种纯技术性理论因为遇到“社会历史语境”和“文类语境”的“规约性”限制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叙事学的“语境化”研究,即将叙事作品视为文化语境中的产物,关注因社会历史背景和文类属性产生的叙事差异,赋予叙事阐释更多的生命色彩与人文精神,是叙事诗学亟待提升的理论空间。《诗经》这一蕴藉着中国文学发生的诗作,兼具跨文化与跨文类的双重属性,以中国的文化语境和“诗体”的形式延伸了叙事学的叙事类型和研究范式。“技”与“道”这组存在于人生诸多层面上的辩证关系为中国古典诗学“诗体叙事”打开了新的研究视野,赋予叙事之“技”形而上之维与叙事之“道”形而下之维。

作者

张晶 (1955~ ),男,兰州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与美学。
李晓彩 (1981~ ),女,文学博士,河北工程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叙事学、文艺美学。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 [2]杨义.中国叙事学(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 [3](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音释.毛诗注疏(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 [4]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 [5]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 [7]徐正英、常佩雨译注.周礼(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4.
  • [8](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5.
  • [9]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 [10]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 [11](汉)王充著,张宗祥校注.校注论衡(下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 [12]董乃斌.从诗史名实说到叙事传统[J].文艺理论研究,2019(1).
  • [13]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一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 [14]〔美〕布赖恩·麦克黑尔、尚必武、汪筱玲.关于建构诗歌叙事学的设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9(6).
  • [15]王秀梅译注.诗经(下)[M].北京:中华书局,2015.
  • [16]〔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 [17]王安、罗怿、程锡麟.语象叙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 [18]王夫之.船山全书(第14册)[M].长沙:岳麓书社,1988.
  • [19]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 [20]王秀梅译注.诗经(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5.
  • [21]张岱年.天人五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7.
  • [22]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 [23]程相占.中国古代叙事诗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24]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 [25]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 [26](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4.
  • [27](唐)刘知幾撰,(清)浦起龙通释,吕思勉评.史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 [28](清)刘熙载著,王气中笺注.艺概笺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
  • [29]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 [30]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3.
  • [31]〔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从《诗经》看中国古典诗学“诗体叙事”的“技”与“道”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7.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