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自我类别化对社会参与的影响

摘要

本研究分析了自我类别化对民众社会参与的影响。对2019年和2020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民众的总体社会参与和参与公共事务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遵守社会规范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自我类别化为不同类型的群体显著影响了民众社会参与程度,自我分类为富人(vs穷人)、高学历(vs低学历)、外地人(vs本地人)的,其总体社会参与、参与公共事务和遵守社会规范水平均较高;此外,自我类别化的不同分类标准对民众社会参与程度的影响有强弱差异,表现为与收入水平有关的自我类别化标准影响最强,与学历层次和地域划分有关的自我类别化标准影响次之,与工作类型有关的自我类别化标准影响最弱。这些研究对如何提升民众社会参与具有重要的启示。

作者

陈满琪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秘书长。2017年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主持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1项。曾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与挪威合作课题等多个项目,在《社会学研究》《亚洲社会心理学》《心理科学》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主要研究领域:①社会心态,关注不同领域展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如情感分层、道德情绪,代表作为《情感分层的初步探讨》;②情绪心理学,关注群体情绪、社会情绪及其对社会心态的影响,代表作为Priming Modernity and Work Experiences Strengthen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irness/Harm Concerns and Anger、《群体情绪及其测量》;③教育社会心理学,关注教育领域的社会心理学现象。
陈睿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包坤,2018,《社会参与对个体公益行为的影响——基于CGSS(2012)数据的实证分析》,《法制与社会》第14期,第139-140页。
  • 陈满琪,2019,《自我类别化及其对群际关系的影响》,《青年研究》第5期,第45-53页。
  • 崔岩,2012,《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第5期,第141-160页。
  • 胡安宁,2014,《社会参与、信任类型与精神健康:基于CGSS2005的考察》,《社会科学》第4期,第64-72页。
  • 李原,2014,《青年在职者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及其影响》,《青年研究》第6期,第39-45页。
  • 彭定萍、丁峰、祁慧博,2020,《如何从个体化走向社会融合——社会参与对青年幸福感之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第1期,第49-55页。
  • 谭旭运,2017,《社会参与现状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载王俊秀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46-67页。
  • 王兵,2013,《社会认同感与社会参与及其测量》,载杨宜音、王俊秀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65-193页。
  • 王俊秀,2018,《不同主观社会阶层的社会心态》,《江苏社会科学》第1期,第24-33 页。
  • 王丽萍,2015,《群体心理在当代政治分析中的意义》,《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第6期,第31-35页。
  • 王新松,2015,《公民参与、政治参与及社会参与:概念辨析与理论解读》,《浙江学刊》第1期,第204-209页。
  • 王新松、张秀兰,2016,《中国中产阶层的公民参与——基于城市社区调查的实证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1期,第193-204页。
  • 吴际、尹海洁、曲鹏,2017,《流动人口社会参与度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子检验》,《统计与决策》第3期,第116-120页。
  • 颜咏华、郭志仪,2015,《多维视角下甘肃省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人口与发展》第4期,第60-66页。
  • 杨宜音,2008,《关系化还是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第148-159页。
  • 杨永娇,2016,《城市居民社会参与层次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基于“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考察》,《广西社会科学》第12期,第158-163页。
  • 曾锦华,1997,《社会发展中的青年社团参与》,《当代青年研究》第1期,第20-21页。
  • 张庆鹏,2020,《群际互动中的亲社会行为:全球化浪潮下的“群性光辉”》,载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7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第1-15页。
  • 张莹瑞、佐斌,2006,《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心理科学进展》第3期,第475-480页。
  • 赵志裕、温静、谭俭邦,2005,《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香港回归中国的研究范例》,《社会学研究》第5期,第202-227页。
  • Brady,H.,Verba,S.,Schlozman,K.(1995). Beyond SES:a resource model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Review,89(2),271-294.
  • Bukov,A.,Maas,I.,& Lampert,T.(2002).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very old age: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findings from BAS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Psychological Sciences,57B(6),510-517.
  • Harth,N.S.,Kessler,T.,& Leach,C.W.(2008). Sympathy advantaged group’s emotional reactions to intergroup inequality:the dynamics of pride,guilt,and sympath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34(1),115-129.
  • Klandermans,B.(1997).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otest. Oxford,England:Basil Blackwell.
  • Korndörfer,M.,Egloff,B.,&Schmukle,S.C.(2015). A large scale test of the effect of social class on prosocial behavior. PLOS ONE,10(7),e0133193.
  • Kraus,M.W.,Piff,P.K.,Mendoza-Denton,R.,Rheinschmidt,M.L.,&Keltner,D.(2012). Social class,solipsism,and contextualism:how the r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oor. Psychological Review,119(3),546-572.
  • Lancee,B.,& Van de Werfhorst H.G.(2012). Income inequality and participation:a comparison of 24 european countrie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41(5),1166-1178.
  • Mummendey,A.,Kessler,T.,Klink,A.,& Mielke,R.(1999). Strategies to cope with negative social identity:predictions by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6,229-245.
  • Schmukle,S.C.,Korndörfer,M.,& Egloff,B.(2019). No evidence that economic inequality moderates the effect of income on generosity. SOEPpapers on Multidisciplinary Panel Data Research,1034.
  • Whillans,A.V.,Caruso,E.M.,& Dunn,E.W.(2017). Both selfishness and selflessnessstart with the self:How wealth shpaes responses to charitable appeal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70,242-250.
  • Zheng,Y.N.,& Wu,G.G.(2005). Information technology,public space,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China. ComparativePolitical Studies,38(5),507-536.
  • 包坤,2018,《社会参与对个体公益行为的影响——基于CGSS(2012)数据的实证分析》,《法制与社会》第14期,第139-140页。
  • 陈满琪,2019,《自我类别化及其对群际关系的影响》,《青年研究》第5期,第45-53页。
  • 崔岩,2012,《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第5期,第141-160页。
  • 胡安宁,2014,《社会参与、信任类型与精神健康:基于CGSS2005的考察》,《社会科学》第4期,第64-72页。
  • 李原,2014,《青年在职者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及其影响》,《青年研究》第6期,第39-45页。
  • 彭定萍、丁峰、祁慧博,2020,《如何从个体化走向社会融合——社会参与对青年幸福感之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第1期,第49-55页。
  • 谭旭运,2017,《社会参与现状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载王俊秀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46-67页。
  • 王兵,2013,《社会认同感与社会参与及其测量》,载杨宜音、王俊秀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65-193页。
  • 王俊秀,2018,《不同主观社会阶层的社会心态》,《江苏社会科学》第1期,第24-33 页。
  • 王丽萍,2015,《群体心理在当代政治分析中的意义》,《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第6期,第31-35页。
  • 王新松,2015,《公民参与、政治参与及社会参与:概念辨析与理论解读》,《浙江学刊》第1期,第204-209页。
  • 王新松、张秀兰,2016,《中国中产阶层的公民参与——基于城市社区调查的实证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1期,第193-204页。
  • 吴际、尹海洁、曲鹏,2017,《流动人口社会参与度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子检验》,《统计与决策》第3期,第116-120页。
  • 颜咏华、郭志仪,2015,《多维视角下甘肃省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人口与发展》第4期,第60-66页。
  • 杨宜音,2008,《关系化还是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第148-159页。
  • 杨永娇,2016,《城市居民社会参与层次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基于“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考察》,《广西社会科学》第12期,第158-163页。
  • 曾锦华,1997,《社会发展中的青年社团参与》,《当代青年研究》第1期,第20-21页。
  • 张庆鹏,2020,《群际互动中的亲社会行为:全球化浪潮下的“群性光辉”》,载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7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第1-15页。
  • 张莹瑞、佐斌,2006,《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心理科学进展》第3期,第475-480页。
  • 赵志裕、温静、谭俭邦,2005,《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香港回归中国的研究范例》,《社会学研究》第5期,第202-227页。
  • Brady,H.,Verba,S.,Schlozman,K.(1995). Beyond SES:a resource model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Review,89(2),271-294.
  • Bukov,A.,Maas,I.,& Lampert,T.(2002).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very old age: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findings from BAS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Psychological Sciences,57B(6),510-517.
  • Harth,N.S.,Kessler,T.,& Leach,C.W.(2008). Sympathy advantaged group’s emotional reactions to intergroup inequality:the dynamics of pride,guilt,and sympath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34(1),115-129.
  • Klandermans,B.(1997).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otest. Oxford,England:Basil Blackwell.
  • Korndörfer,M.,Egloff,B.,&Schmukle,S.C.(2015). A large scale test of the effect of social class on prosocial behavior. PLOS ONE,10(7),e0133193.
  • Kraus,M.W.,Piff,P.K.,Mendoza-Denton,R.,Rheinschmidt,M.L.,&Keltner,D.(2012). Social class,solipsism,and contextualism:how the r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oor. Psychological Review,119(3),546-572.
  • Lancee,B.,& Van de Werfhorst H.G.(2012). Income inequality and participation:a comparison of 24 european countrie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41(5),1166-1178.
  • Mummendey,A.,Kessler,T.,Klink,A.,& Mielke,R.(1999). Strategies to cope with negative social identity:predictions by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6,229-245.
  • Schmukle,S.C.,Korndörfer,M.,& Egloff,B.(2019). No evidence that economic inequality moderates the effect of income on generosity. SOEPpapers on Multidisciplinary Panel Data Research,1034.
  • Whillans,A.V.,Caruso,E.M.,& Dunn,E.W.(2017). Both selfishness and selflessnessstart with the self:How wealth shpaes responses to charitable appeal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70,242-250.
  • Zheng,Y.N.,& Wu,G.G.(2005). Information technology,public space,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China. ComparativePolitical Studies,38(5),507-536.

自我类别化对社会参与的影响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8.21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引言
    1. (一)自我类别化及其动力
    2. (二)自我类别化与社会参与
  • 二 方法
    1. (一)数据来源
    2. (二)测量工具
      1. 1.自我类别化
      2. 2.社会参与
    3. (三)数据处理
  • 三 结果
    1. (一)自我类别化和社会参与的描述性分析
    2. (二)自我类别化对社会参与的影响
    3. (三)自我类别化对社会参与的预测作用
      1. 1.自我类别化与总体社会参与回归分析
      2. 2.自我类别化与参与公共事务回归分析
      3. 3.自我类别化与遵守社会规范回归分析
  • 四 讨论
    1. (一)优势群体普遍具有更高的社会参与
    2. (二)不同自我类别化群体社会参与的心理满足感有差异
    3. (三)收入是社会参与最有力的影响因素
  • 五 启示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