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环境治理的动力学分析:以湄公河地区为例

摘要

本文尝试提出了环境治理的“强力—利己—合法性”动力学框架,并据此分析了湄公河地区环境治理的三个历史阶段及主要的驱动力。20世纪80年代之前,环境治理总体上看仅仅是对自然灾害的一种被动防御,其主要驱动力量为物质环境强力和消极利己;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国内环境管理体系开始了初设阶段,同时,次区域环境治理机制初步建立,这一时期的环境治理主要是出于对环境问题的回应和预防,由积极利己和人为强力驱动;进入21世纪,多层治理的环境合作在湄公河地区兴起,但是次区域也进入了低烈度环境冲突的频发期,由于环境治理的参与方日益多元,加之环境规范的扩散和内化,强力、利己、合法性三重动力都得以体现。此外,本文界定了湄公河流域的权力分配结构特征,提出今后湄公河地区环境治理应实现基于“环境责任”的治理。本文还提出未来湄公河地区环境治理应遵循多层治理取向、双层次博弈考量、利益敛合路径和俱乐部产品思维四条路径。

作者

吴波汛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问题和跨境水资源冲突。
罗会琳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澜湄合作与东南亚国际关系。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环境治理的动力学分析:以湄公河地区为例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1.6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湄公河地区环境治理历史与动力的既有研究
  • 二 环境治理的动力学框架:“强力—利己—合法性”
    1. (一)强力
    2. (二)利己
    3. (三)合法性
  • 三 湄公河地区环境治理的历史与动力
    1. (一)20世纪80年代之前:作为附属地位的环境治理
    2. (二)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国内环境管理体系建立,次区域环境治理机制兴起
    3. (三)进入21世纪:多层治理的环境治理兴起与低烈度环境冲突的频发期
      1. 1.多边合作机制的持续勃兴
      2. 2.国际环境条约的广泛接受
      3. 3.环境管理机构的独立化趋势
      4. 4.非政府组织影响力激增
      5. 5.低烈度环境冲突频发
  • 四 未来的湄公河地区环境治理
    1. (一)湄公河流域的权力分配结构及特征
    2. (二)基于“合法性”驱动的湄公河环境治理
    3. (三)未来湄公河地区开展环境治理的思路
      1. 1.多层治理模式的应用:政府机制连同非正式、非政府机制协同推进
      2. 2.双层次博弈:国内与国际、全球与区域的良性互动
      3. 3.利益“敛合”的方案:环境治理议程与各方利益挂钩
      4. 4.“环境俱乐部产品”:防止环境治理中的搭便车现象
  • 结语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