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乌江流域当代土家族作家群研究

摘要

受乌江地理环境、人文传统,以及乌江流域作家、诗人特定的精神气质、生存哲学、审美理想的影响,乌江流域出现了跨越黔渝两地的当代土家族作家群。在创作特征上他们突出故土情怀和生存现实,注重书写族群记忆与风情民俗,善于挖掘母语背后的深刻内蕴,展示民族精神和心理特质。而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民族气质与世界眼光的融合,文化功能与美学理想的融合,则是乌江流域当代土家族作家群的创作走向和留给文坛的启示。乌江流域当代土家族作家群,集中弘扬丰富独特的地域文化,同时又创造多元化的、具有时代性的新文学,这对于“文学乌江”的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

喻子涵 ,本名喻健,贵州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跨媒介文学、文化传播等。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之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9:84-87.
  • [2]转引自孟修祥.荆楚文学的“水”性特征[N].光明日报,2004-05-12.
  • [3][5]严家炎.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总序[M].载逄增玉.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3.
  • [4]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4.
  • [6]陈继会.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史[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9:36.
  • [7][10]喻子涵.民族精神的崇敬与地域文化的书写——从《在春天出门》看莫独的地域散文诗创作[J].边疆文学·文艺评论,2010(05).
  • [8]田永国,罗中玺.乌江盐殇[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8:29.
  • [9]曾超.试论巴人对乌江流域的开发[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01):43-48.
  • [11]胡用琼,汪雄.论冉冉诗歌的民族特性[J].长沙大学学报,2007(01):95-96.
  • [12]赵黎明.持续的“还乡”——论冉仲景诗歌的精神结构[J].红岩,2009(4).
  • [13]冉仲景.众神的情妇[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10.
  • [14]王代生.谯达摩论[M].载冉茂福.新世纪乌江作家群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115.
  • [15]谯达摩.第一波罗蜜[M].载谯达摩,温皓然.第三条道路:第3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47~48.
  • [16]徐必常.风吹草低[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9:209.
  • [17]徐必常.贵州组歌[M].北京:团结出版社,2020:103.
  • [18]肖太云.乌江风情的书写与土家精神的现代诠释——田永红小说创作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2010(02):74-78.
  • [19]林照文.我是那样地热爱这条河流[N].铜仁日报,2009-05-09.
  • [20][21]隐石.我们如何拯救自己——晏子非小说印象[J].贵州作家,2010(15).
  • [22]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358.
  • [23]刘照进.陶或易碎的片段[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164.
  • [24]兰岚.为贵州文学助力——首届乌江文学奖侧记[N].贵州都市报,2006-07-24.
  • [25]冉茂福.守望乡村[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0:122.
  • [26]王嘉良.地域人文传统与浙江新文学作家群的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9(4).
  • [27]李建平,黄伟林,等.文学桂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06.
  • [28]耿占春.诗人的地理学[J].读书,2007(05):87-94.
  • [29]乔力.地域文学史学原论[N].光明日报,2007-03-02.

乌江流域当代土家族作家群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8.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乌江流域土家族文学的兴盛与研究的缘起
  • 二 乌江流域当代土家族作家群的生成因素
  • 三 乌江流域当代土家族作家群的创作特征
    1. (一)突出故土情怀和生存现实
    2. (二)书写族群记忆与风情民俗
    3. (三)挖掘母语背后的深刻内蕴
    4. (四)展示民族精神和心理特质
  • 四 乌江流域当代土家族作家群的创作走向及启示
    1. (一)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2. (二)民族气质与世界眼光的融合
    3. (三)文化功能与美学理想的融合

查看更多>>>